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草莽富豪VS既定命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5日 10:41 中国经营报

  纵深 草莽富豪VS既定命数

  发迹后的孙树华与挂牌为“京AJ0116”的黑色大奔如影相随。2005年银行逼债风波后,许是为了低调,孙树华改坐一辆车牌为“豫A77598”的丰田越野。

  由一个普通农民到民间富豪再到瞬间坠落,孙树华的人生轨迹宿命般的深深烙上了政企、银企关系学的烙印。

  “搞钱,搞关系”对这个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的草莽富豪来说似乎是游刃有余、如鱼得水的事情,在当地人的眼中,“孙树华情商极高,与当官的关系好,他上面有人。”

  这与孙本人给人的感觉有些偏差,他看起来比较木讷,“老实,不爱说话,心眼好,对人实在”是孙家老邻居对他的一致评价。

  娴熟的关系学

  孙树华算是不折不扣的白手起家式人物。

  很小的年纪他就挑起家里的大梁,捡破烂,卖烧饼,蹬三轮,贩卖磷粉,不分贵贱,只要能赚钱,孙树华都干。

  淮阳县漕河乡是孙树华起家的发源地。1992年,孙树华与当地乡政府合作办起了一个小型的塑料农地膜场。作为孙树华的一个新的起点,不到半年,孙就赚了200万元。

  在早期,孙树华熟练运用关系学的能力就已经开始彰显出来。据淮阳县工商银行原行长张学财讲,孙树华“不知道用了什么办法,跟工行的信贷员混得很熟,信贷员经常偷偷贷款给孙”。

  原漕河乡乡长迟某退休后,被孙树华请入华林集团继续发挥余热。

  淮阳县政府部门一人士说,孙树华可以随时见到县里的领导,而政府部门汇报工作见一次领导则需要事先排队。

  据一位知情人士讲:曾经,淮阳县的税务部门查华林集团的账,可能发现情况严重,时任淮阳县税务局负责人赵某做了两件事,第一依法冻结了华林的户头,第二关掉了自己的手机。时任淮阳县县委书记陈新庄得知后,费了一番周折最终找到了赵某。

  陈新庄当时不容置疑地对赵某说,华林集团是淮阳县最大的企业,我们应该支持他的发展,马上解冻华林的账户,他现在需要资金发展,欠的钱可以缓交。随后,县里向上面打了份报告,内容大概就是说淮阳县税务局负责人赵某支持当地企业发展工作不力,要求调任,没多久,赵就被调出了淮阳县。

  记者辗转找到了目前正在某县工作的赵某,求证这件事,赵某只是肯定了自己2001年到2003年在淮阳县税务局工作过,对于记者其他的问题一概拒绝回答。

  陈新庄在2002~2004年期间任淮阳县县委书记,2004年由于“过度劳累”死在办公桌上。孙树华与陈新庄的“关系不一般”,当地人几乎是人人皆知。华林集团拥有的大部分土地就是在陈新庄当政时期征到的。

  “孙树华跟淮阳几任的领导关系都很好,不仅淮阳的领导买他的账,连周口的领导,包括省里领导都买他面子。”一位华林老员工说。

  政府为了扶持当地企业发展,不惜充当企业利益的代言人,华林集团5500亩占而不用的土地就是最好的注释。在征用这些土地时,当地政府部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明明企业在当时还要不了那么多土地,一些人硬是要求他们去填充项目,追求所谓的‘把规模做大’,结果导致一部分土地荒芜。”

  孙树华不会用信用卡,从来不转账,他去哪里就把成捆的现金装在一个蛇皮袋里,扔到“大奔”的后备箱里。他的司机曾讲过,孙树华去北京跑关系,送钱从来不避人,把装有成捆钞票的蛇皮袋往别人办公桌上一放,无知者无畏。

  人生转折

  孙家穷,在当地穷出了名。一家人“连口都糊不住”的日子孙树华捱过。

  关于孙树华的发家,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为了生计,孙树华在淮阳县蹬过三轮车,一个酷暑的大热天,蹬三轮的孙树华在路边救了一个昏倒的陌生人,一天才能收入几毛钱的孙树华东拼西凑帮这个陌生人付了住院费。陌生人醒后讲明身份,原来孙树华救的是上海的一个大商人。

  此人来淮阳当地考察,打算办塑料厂。为表示感谢,此人一下拿出几万块钱感谢孙树华,孙树华坚持不收。见小伙子正直善良,此人决定在这里办厂,把厂子全权交给孙树华。

  这次偶然的机会,让孙树华实现了从一个“破烂王”到一个企业经营者的转变。

  孙树华人生真正的转折点,是在1994年5月。一次突如其来的车祸,使外出联系业务的孙树华变成了植物人,所有的人都以为孙树华完了,塑料厂的工人们纷纷离开,家人也不再抱任何希望。

  八个月后,孙树华竟忽然苏醒,大难不死后,身边的人感觉到孙树华的性格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外表依然质朴、老实,行为做事却越来越胆大,“对个人得失看得很淡”,一副豁出去的拼命工作态度。此后,华林集团开始走高速发展扩张之路。孙树华本人也由一个实业经营者转型为资本运作者。

  “如果没有那次车祸,孙树华可能还会跟以前一样踏踏实实做实业经营,心没有那么大,也不会那么野。”一位华林老员工说。

  草莽富豪

  孙树华是一个对生活没有任何要求的另类老板,据当地老员工讲,他每天吃的餐谱连工厂里普通的员工都不如。从来没超过两个菜,过的是苦行僧似的生活。

  而他在另一方面出奇的大方,“刚开始创业时,比如能从银行贷出10万元,那么他就敢拿出一半去跑关系,从银行贷出100万元,他会拿出20万、30万甚至更多……如此循环往复。”一位知情人讲。

  华林集团能频频拿下一些国家级、省级重点工程,据河南发改委以一位知情人士说:“都是当地政府为其跑下来的。”

  孙树华为了应付政府部门的“视察”,在郑州和南阳有两个秘密的仓库,“工厂里车进车出的忙碌情景,给所有人制造了华林集团PE管材销路很旺的假象,其实都是运到外地自己的仓库去了。”据知情人士讲。

  而在华林集团遭遇银行逼债风波时,当地政府“侠义”地东拼西凑帮其还了6000万元的贷款,开创了政府帮企业还钱的先例。

  华林集团如昙花一现崩塌的原因,了解内情的人都把它归结为内部的管理混乱。把一个集团的命运系于一个人的主观意志,这在华林集团一点儿也不言过其实。

  孙树华有6个兄弟姐妹,除了孙的大哥外,其余都在华林集团任职。孙家兄妹最初都有签字权,随便一笔费用大笔一挥就可以在财务实报实销,最终搞得财务混乱。孙树华见这个情形,收回签字权,大的支出需要有孙树华自己的签字。

  新制度一出,孙树华的兄弟姐妹见不好搞钱了,就想了另外的高招。趁着孙树华经常在外出差的机会,模仿孙树华的签名,去财务拿钱。

  纸里包不住火,这件事最终被孙树华发现,很少开会的孙树华把自己的兄弟姐妹召集到一起开了个会,会上孙树华一拍桌子,说了一句话:“以前你们谁模仿我签字去财务拿钱,我就不追究了,从现在开始,谁要是再模仿我的字,我就XXX!”骂了一句粗话后,散会。

  而这句粗话,却是这位荣登《福布斯》的河南首富,最后一次在华林集团会议讲话的结束语。

  透视 不能只惩戒个别人

  在河南,业内共知的是,周口市被多家银行机构列为金融高风险区。

  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逃废债务率及企业诚信缺失比经济发达地区高5~10倍。周口的版本是,这里的金融机构只有四大国有银行,无一家商业银行,并且这四大国有银行近8年没有办理过住房按揭业务;银行储蓄“虹吸”现象严重,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条件在河南省最为苛刻,以至于许多企业被迫迁往外地。

  华林集团巨额骗贷,是对这种金融高风险的诠释,也是对所谓严格风险控制的反讽。

  业内人士曾这样描述过周口一些企业早期的贷款模式:从银行贷出20万元,企业会拿出10万元感谢有关操办人,继而再从银行申贷100万元;等到这100万元到手后,企业敢拿出三四十万元乃至更多的钱作为回馈……如此周而复始,企业和银行的利益相关者一直捆绑在一起。在当地,一个几乎是公开的“行规”是,银行贷款的“回扣率”一般在20%以上。

  华林集团规模迅速膨胀,据称走的就是这条路。而这显然不是孤例,当地业内人士透露,近两三年来,整个周口地区一些企业涉嫌银行骗贷最终东窗事发的大案要案就有五六起,主观逃废债的事例就更多。去年6月,周口市万园集团啤酒有限公司以银行承兑汇票的方式,在中行沈丘县支行骗取1.461亿元据为己有,其中的“秘诀”,就是与银行内部的工作人员“内外勾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流动取决于金融生态,这是资金按市场原则自由流动规律的结果。金融生态好,商业评级就高,在资金调度、信贷规模或授权授信时,就会产生倾斜,会有更多的信贷资金向这个地方流动,形成资金聚集的“洼地效应”,从而促进经济更快地发展。反之,则会引发资金的外流,削弱一个地方经济的竞争力。华林集团、周口市万园集团啤酒有限公司等企业以非法手段骗取银行贷款,直接破坏的就是地方的金融生态、投资环境和对外形象。

  越是落后、越是贫穷的地方,越是容易陷入这种恶性循环,这似乎是一种规律。当地银行人士透露,在周口,银行机构和政府部门一般有着这样一个不成文的理念:经济越是落后,越要给企业贷款,而且要给大个头企业贷巨款,假如不给企业贷,就永远没有做大做强的可能。这样的理念,看似合理,实际上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诸多灰色利益随之产生并被巧妙地遮盖住了;大型企业贷款来得太容易,就会膨胀,常常走上盲目扩张之路,甚至将不断融资贷款当做自身的生存之道……这些因素的综合,就导致整个地区经济结构、商业文化的扭曲甚至崩塌。

  目前,华林集团原董事长孙树华被刑拘了。但仅仅检讨一个企业,仅仅审视一个人就够吗?一个地方的金融生态和经济环境应该如何重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06年是周口的金融生态环境年,当地政府和银行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努力营造安全共赢的金融生态环境。进入今年,这种工作又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目前,孙树华被刑拘,外界普遍认为这是法律惩戒机制开始深入地发挥作用,表明了中央和地方政府打击金融犯罪的决心。不过,法办了一个孙树华,其他“赵树华”、“李树华”呢?如果只惩戒个别人,不从企业、银行、政府几方的共生机制中找问题,如果只要求企业讲诚信,不从商业文化和金融生态中找原因、建制度、强监管、树信风,那么类似华林集团骗贷的恶性事件还会继续发生。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