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富力地产李思廉:2000万变600亿的绝招是无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7日 09:56 21世纪经济报道

  广州报道 特约记者 罗绮萍

  14年前,一个香港人怀揣两千万资金,来到广州。

  14年后,这个香港人的身家超过200亿元。

  这个香港人就是富力地产(2777。HK)董事长李思廉。

  14年中,李思廉和他的搭档、富力联席董事长张力,共同划着富力这艘船,在巨浪中前进。如今,这艘小船已变成邮轮,富力地产公司已是市值超过600亿元的上市公司。

  内地高速发展的房地产业成就了这个香港人的财富传奇。而李思廉只是千千万万到内地发展的港商中的一位,他的经历在港商中颇具代表性。

  目前,富力这艘邮轮正朝

航空母舰发展。有两则最新的消息可以佐证:

  其一是:6月6日,富力地产宣布,以不少于6亿元、不超过11亿元的价格收购广州天力建筑工程公司。

  另外,市场传闻,李思廉及张力会入股即将发行H股的广州同行合景泰富。

  我们只是踏实盖楼

  <21世纪>:你是香港人,1993年却到一个你不熟悉的地方(广州),投身一个你不熟悉的行业(

房地产)。当时为何要这么做?

  李思廉:其实不应该说不熟悉,我在1980年代就做内地的生意,经常往返广州,我认识张先生是在1989年,最初决定一起合作是在1992年中,1993年开始第一个项目。

  我在香港成长,目睹香港地产商的崛起过程,像李兆基先生、郑裕彤先生、李嘉诚先生,他们1980年代在香港的财富高速增长,让人看到房地产项目货如轮转时产生的财富效应。

  1990年代初,我们手上的一两千万资金,在香港只可以炒楼,没条件做发展商,但在内地便足以投资一个项目,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机遇。当时有关房地产的法律法规也没有现在这么严谨,审批的手续很简单,我们只需脚踏实地盖楼,然后卖得快一点儿,货如轮转,产生现金流再投资其它项目。

  <21世纪>:富力地产成长之时,也正是内地多个城市经常出现所谓“烂尾楼”的时候,你们切入中低价楼,何以有这样的策略?

  李思廉:当时审批手续很简单,大部分发展商急功近利,便大量地预售楼花,拿到资金就去炒地皮,在政策一出,地皮跌价时,他们便回不了头,项目就变成了烂尾楼。

  我们公司从1993年成立到现在没炒过地,买的地都是用来盖楼的,稳打稳扎。我们除了房地产外没有涉足其它业务,在2001年之前从来没离开过广州,专心做好一个市场,卖点是实用一点、实惠一点。有些企业在某一时段可能发展比我们快,但我们用这个方法恰恰避过了所有的风险,金融风暴、非典、

宏观调控等问题,几乎对我们没有什么影响。

  <21世纪>:你们如何安然渡过这些风险的?

  李思廉:把1997年前后作为一个切入点也挺有趣。很明显的是从1997到2002年这段时间,刚好是香港地产发展的一个低迷期,一直到2003年都是,那时还有非典。在这段时间,除了非典内地与香港的恐慌很相似外,内地的经济起飞基本上没有受到金融风暴的任何影响,而且有在香港没有的机遇。

  从1995年开始,内地很多城市都鼓励搬离污染厂和解困厂,包括富力在内的地产商可以买到一些较便宜的土地,我们藉此赚到了第一桶金,在稳步发展广州市场后,我们2002年去北京,今年去上海。

  我们为何能在这段时间避过这么多次冲击,这和我们的专注有很大的关系,直至目前,我们都没有去做其它的生意,我们也得益于市场的庞大需求。2006年广州的销售额约为600多亿元,我们去年销售量是破记录的60亿元,即大约占了10%。

  先北京,后上海

  <21世纪>:富力在2001年决定走出广州,当时在北京和上海两个市场是如何抉择的?

  李思廉:去北京的原因是2001年7月,北京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2001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到北京视察,结果在2002年以当时的“天价”31.6亿元买了120万平方米的广渠门土地,即现在的北京富力城。这个项目在2003年开售的时候遇上非典,但楼仍然能够卖出去,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强的信心。

  <21世纪>:当时你们没选择上海,为何现在又要去?

  李思廉:去了北京以后,因为投入很大,就不敢到别的城市。直至2003年开始售楼,资金充裕了,我们就先回到广州,在2004-2006这几年大力发展珠江新城。现在回头看这个决定是很正确的,因为珠江新城最后一块地的拍卖价是5980元/平米,珠江新城平均楼面价是3000多元,我们在这里打了一场胜仗。

  上海经过前两年的是是非非以后,房地产价格相对稳定了,同时,我们认为富力必须增加一个主力市场,才可以保持增长动力,如果单靠华北地区和华南地区,我们的发展步伐在2008年左右便会放缓。从买地开始到有现金流贡献最快也要两年左右,所以今年便要有这样一个举措。

  <21世纪>:你们现在才进入上海,那里已经是群雄割据了,发展空间会不会少了?

  李思廉:其实不会,我们进行过市场调研,现在有很多人把以往积压的土地储备出售,因为地价升了,地价上升令很多中小型公司没有再经营下去的意愿,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做一两个楼盘成本很高,不如把土地转售套现。

  <21世纪>:人们担心,你们在广州做得好,到上海未必成功。富力相对来说是比较中央集权,内部控制比较严密,如果到了所谓诸侯式的发展模式,会否力不从心?

  李思廉:我们没有特别担心,这种情况如果发展到全国各地遍地开花的话有可能会出现,我们现在只是三大板块,或者再多一个西南板块,如成都、重庆,现在的人力、物力都足以应付。现在全国十家八家发展商领跑着整个行业,在市场重新洗牌的情况下,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强者愈强,中小型地产商没办法在资本市场集资,根本没办法玩这个游戏。

  最快9月会在A股上市

  <21世纪>:2005年7月富力在H股上市,当时遇上内地地产股发出盈利警告及伦敦受到恐怖袭击,要减价招股,反应也差;你们计划今年回归A股,你觉得这个IPO的时机对吗?

  李思廉:从大环境来说是对的,那时候应该去H股上市,这对我们帮助很大,如果单看募集资金的金额,好像比别人吃亏了,但从长远考虑,很多外国公司有50年、100年的历史,会经历不停地募集资金、发债、再募集资金、再发债的过程,有时会卖便宜了,有时会卖贵了。例如,我们这次回来发A股,在这个时段你觉得挺贵的,但如果过一两年,公司再发展的话,你又可能说卖便宜了。

  H股上市以后,企业的身份不同了,国内银行对我们的信任度大了,在各方面也加快支持,贷款年利率也调低了一点;另外,我们IPO得到的资金,用作投资珠江新城,和现在的地价相比我们赚了很多,这是从集资额中看不到的。

  <21世纪>:你们最快可以什么时候在A股上市?你会否担心你们上市时,又碰上什么不可抗的风险?

  李思廉:我们将在6月18日举行股东会议提出发行4.5亿股A股的建议,之后便由监管机构审议,如果顺利的话,最快会在9月上市,现在还有几个月的时间,大家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我没有甚么阴影,顺其自然便可以了,市场好的时候你便卖得好一点价钱吧,我想A股价应该和H股价差不多,20多元吧(即可集资100亿元左右)。

  享受百年难见的机遇

  <21世纪>:你与张力先生合作十多年,据说最初连合约也没有签,你俩从来没有红过脸,没有分歧,如何做到的?

  李思廉:秘诀就是大家互相迁就,我们两人也没有谁做过错误判断的问题,我们做的事情并不是那么复杂,中国整体经济没有回落过,这使得市场一直有很大的需求,这种需求是无时无刻都存在的,过去整个市场都是上升的,只是多赚少赚的问题,法律手续易和难的问题,并不会产生一些犯大错的机会。我和张先生会经常交流,如果在交流的过程中,其中一个坚持做就做,一个坚持不做就不做。

  <21世纪>:你比很多香港人早走了许多步,现在很多香港人到内地发展,你有什么忠告?

  李思廉:最重要是找到好搭档。也要亲身认识一些法律法规,特别是税法,中国的税务要求很严格,而且没有一种所谓时间性的豁免。中国税务的追溯权是很久的,大家最好算清楚自己的账,不要只看一两张纸的可行性报告,要注意加上税费后的结果。

  在内地做事,要乐观一点。你看看中国过去二十几年历史,今天仍然活跃于市场的人,大部分都是乐观的。那些淡出的人,可能太悲观和短视。我的经验是中央政府非常注重经济发展,在每一次重大政策出台时,只是提示大家,不会用很粗暴的手段。调控之下,银行仍然要贷款,人们仍然要买楼。

  <21世纪>:很多香港企业家到内地发展,会很心急地把香港的一套在内地实施,会用香港带来的管理班子,但未必有成效。

  李思廉:第一,现在大部分香港人的平均质素也许会比内地好,但你会发现内地人追得很快,可能你在香港要用几年才可以达到的结果,在内地的特定环境下一年就可以追上你,你现在比他好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其次是香港人也要武装自己,内地人才多,进步快,特别是在上海、北京这些大城市,十多年前没有几个会英语,现在多得不得了。一些外资机构发现,在内地招聘人才比在香港还容易。

  这就代表内地产生了很强大的力量,这不是任何经济数据统计里能看到的,人聪明了,大家互动产生出来的力量也不是报章上专家分析得那样简单。从来没有一个经济体可以不断以双位数增长这么长时间,这是非常惊人的,历史没有先例,用一些以前的数据天天不断说这个说那个,我觉得还不如做好自己的事,享受一下这百年难得一见的机遇,这更实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