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理性知性的舞者 访长江商学院副院长李秀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8日 16:50 新浪财经 | |||||||||
——访长江商学院副院长、管理学教授李秀娟博士 女儿、妻子、母亲、教授、高管、朋友……李秀娟生活中担任了很多角色,但是她却能在各个角色间平滑而又完美地转换;优雅、艺术、平和、开朗……是很多长江师生对她的印象;面对镜头或者是摄像机,李秀娟总是保持着良好的状态,充满激情与活力。
让我们走近这位享有“极富激情和感染力、抓住学员心理”教学风格美称的教授,体味一下她理性的学术思想和感性的女性生活。 文化边缘人 在长江商学院,很少有人把李秀娟和“外国人”这三个字联系在一起,其实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中也只有她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外国人”。李秀娟其实是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成长后才认识中国,加盟长江之前,没在中国居住过。 作为一个新加坡出生的华人,成长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李秀娟觉得自己是个“文化边缘人”,因为西化的新加坡、华人的家庭背景和留学美国的经历让李秀娟更容易解读不同的文化,李秀娟不仅英文和普通话非常流利,她还精通粤语、闽南语、潮州话和海南话这些内地的方言。 从去年开始,李秀娟已经半定居在上海。说起在中国的生活和工作感受,李秀娟自嘲地说,虽然有着华人血统,但对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却一知半解,和中国的同事相处时常常茫然,因为自己对同事朋友谈话中的一些典故、笑话都无法领会。在李秀娟看来,中国和华人众多的新加坡在文化上其实有着很大的差异,如价值取向、管理风格、为人处事,生活方式等,“中国重视做人,而比较西化的新加坡则重视做事,在中国建立关系往往比建立系统更重要”。在中国一年多的时间让她感受到了强调“做人”的东方文化和强调“做事”的西方文化需要更长时间的磨合。她觉得“文化边缘人” 是一种优势,还将在很长时间内体味“文化边缘人”的滋味。无疑,这种感觉对于一个以华人企业的文化管理为研究方向的学者来说,是一种创作激情的源泉,其价值要远大于“文化边缘人”所带来的精神负载。 舞者到学者 感性和理性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授,恐怕任何人都不会想到她曾经醉心于艺术,曾经是个优秀的编舞者和舞蹈者。白天见到的李秀娟永远理智而忙碌,晚上若你有机会在剧院偶然见到她,她是另一个形象——优雅浪漫。 在李秀娟身上经常可以看到她舞者和学者的多元特征:早年打下的艺术功底造就了她在课堂上永不消逝的如舞蹈家般的激情,学者的修养造就了她性格中的内敛和含蓄。 和很多同龄的人相比,李秀娟是幸运的。许多同龄孩子都经历贫穷,她却生长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因为父辈们经商有道,李秀娟从小生活优越,她说:“富足、快乐的童年少年生活让我心理没有太多的缺憾,比较容易满足,没太多的欲望和追求。” 从小就多才多艺、记忆力超强的李秀娟成绩一直优异,但是她从来都不是很用功,倒是在课外活动非常活跃,唱歌、跳舞、打球、辩论比赛、演讲比赛、校庆、国庆做主持人……在她的记忆里,学校的各种活动,自己从来没做过观众,因为台上总也少不了她的身影。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不仅为李秀娟带来了各种荣誉,还锻炼了她吃苦耐劳的性格。 从中学开始,李秀娟除了读书,绝大多数精力都集中练舞。凭借扎实的功底和对舞蹈的执着,李秀娟成为新加坡国家舞蹈团的一名业余舞者。作为国家舞蹈团的成员,李秀娟常常背着一个超大的背包,奔波于学校、排演场和舞台间。十多岁的年龄就时常要给到访新加坡的各国领袖表演或是出国演出,积累了不少外交经验,这为她未来的国际交往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时,我都是在后台听政治领导的现场演讲,也偷学了不少东西,增长见闻”。 李秀娟高中的生活就只有两个字形容——忙碌,忙于排练、演出、上课和考试。也正是那时候开始,她练就了在各个角色间迅速转换的能力。记得有一次在日本演出昏倒在后台,还住了院,回新后的第二天就参加会考。她说,“那时虽然压力很大,但是一旦需要角色转换了,我就能马上迅速投入到另外一件事情上”。舞蹈并没有影响李秀娟的学习,高中课程结束后,她又一次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新加坡国立大学。 进了大学以后,李秀娟还是一如既往地忙碌着。除了跳舞,李秀娟还兼做编舞。当时的李秀娟还参与了很多课外活动,如著名的“亚洲大专辩论会”。那是1982年的辩论会,新加坡国立大学选拔辩手,特立独行的李秀娟不想当辩手,她自告奋勇要求成为辩论的撰稿人。也正是从那次活动开始,李秀娟对课题研究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她也因此得到了磨练。作为辩论的撰稿人,必须围绕辩论题目进行深入的研究,充分考虑辩论双方的立场,精心撰写辩手讲演内容、安排辩论次序……经过精心策划和大家的努力,最后李秀娟和同学们夺得了辩论会的冠军。 大学毕业时,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总理公署的培训和发展部对基层的骨干进行领导培训。正是那个时候,李秀娟开始学会了如何授课,也因为舞蹈让她每场培训课都全情投入地“演出”,让她为以后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赢得了“极富激情和感染力、抓住学员心理”的美誉打下了基础。 李秀娟说,那时自己就已经很能承受压力了,能很快融入到任何角色之中。她说:“我一上台就不是李秀娟了,只是角色中的那个人,那几年就是那样过的。” 李秀娟觉得自己的性格“像一只飞蛾,可以很安静地躲在一个角落。一旦见到光明,会义无反顾地飞奔过去”。 理性的学者 人生的转折点总是偶然的。挂起舞鞋是为了一谢知音,她的舞者生涯随着一段恋情画上休止符。“累了,心里想出走”的念头促使她想到出国读书。于是,23岁的李秀娟开始准备出国留学“去探究生命的意义,去了解世界的另一面”。 1985年的9月,李秀娟乘坐的飞机抵达了美国本土。那个秋天,对于李秀娟来说是“另一个人生的重新开始”,24岁的她开始从感性世界走入了理性世界。 在麻省大学(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读书的日子是弥足珍贵的,因为在那里碰到了对她今后学术发展和教学风格举足轻重的两位女性教授——她的博士导师,“一柔一刚”,在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影响下,李秀娟的经历是“脱胎换骨”的。 “柔性”的女教授是心理学教授,传统、细腻、体贴。她对待李秀娟就像自己的女儿,常常邀请李秀娟和自己的家人一起过感恩节、圣诞节,李秀娟当时和她的家人非常熟识,即使现在每每去美国,李秀娟都不忘去拜访她,两人常常互寄孩子的照片。李秀娟说,这位教授总是在肯定的基础上鼓励她不断进步。 “刚性”的女教授则是典型的女权主义者,前卫、批判、思想尖锐、语言犀利。当时上课只有七八个人,大家围坐成一圈,和这位教授一起讨论管理名著里的思想,而这位敏锐的教授总是提出无数精彩而又犀利的问题,让李秀娟觉得“上她的课总是战战兢兢、自惭形秽”;论文也常常被这位教授批得体无完肤。但这位教授不断的挑战却深深影响着李秀娟以后的教学风格。 在美国,李秀娟开朗活泼的性格非常受欢迎,加上没有语言障碍,她很快就在美国打开了局面并结交了有着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有伊朗的、法国的、美国的、德国的……同这些朋友的情谊一直保持到了现在。而她也在那时认识了她的丈夫。 五年的留学生活一瞬即逝。课程学完之后,李秀娟拿到李氏基金会的研究经费开始写博士毕业论文。在还没毕业时,就已收到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聘约。因为想念家,她迫不及待地在毕业之后从美国回到了新加坡。 创办国大EMBA项目 说起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工作的那段时间,李秀娟非常清晰地回忆道“经历了两个六年”。第一个六年,她一方面在潜心研究华人企业和女性领导的课题,一方面完成女人的天职,在照顾自己的三个年龄尚幼的儿子。因为自己的论文转载在报刊,一位著名的印尼华商邀请李秀娟担任公司的管理顾问,从此,她时常穿梭在新、马、印、泰之间,为许多华人企业提供咨询管理。第二个六年是李秀娟收获很多的六年。1997年,她和另一位同事创办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EMBA项目,这个中英文双语的项目是亚洲第一个EMBA项目。1999年到2000年之间,李秀娟又在国大开创性地创办了国际MBA项目,并为该项目争取到了300万新元的奖学金。 1990年到2000年,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以后,整个亚太地区地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国内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中国企业家和高层管理者都到国外进行管理培训,这样一来国大的EDP和EMBA项目的中国学生比例逐年增长。李秀娟清晰地记得,国大EDP项目最多时每年能招收5000多名中国学生,EMBA项目每年也能招收100名中国学生。1990年到2002年,担任国大商学院副院长的李秀娟,在和中国学生接触中发现,随着中国学生人数的增多和中国经济的迅速变化,以前的授课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了。她发现自己必须亲自到中国接触中国企业、了解中国国情、与中国内地学者交流。就是从那时开始,李秀娟开始频繁地短期访问中国,她曾先后访问过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欧工商管理学院。 与长江一起精彩 “是长江的理念和梦触动了我的心弦,有长江这么好的舞台,有这么多优秀的同仁同台演出,长江的未来一定会很精彩”,2003年,当李秀娟在美国休学术假时,已经加盟长江的曾鸣教授写了电邮给她,邀请她来长江访问。几经思考,李秀娟终于在2004年春节后加盟长江。 依托新加坡国大丰富的行政经验,李秀娟在加盟长江后不久就担起行政副院长的工作,第一年就帮助长江梳理了内部流程,进行了管理系统建设,规范了财务、人事流程和绩效考核制度。今年她转而负责上海校区和MBA的项目,积极推动MBA的国际化“引进来,走出去”。 李秀娟介绍说,自长江MBA项目成立以来,学院在MBA“引进来”项目中主要有以下几个举措:第一是举办长江2004级学生和来自INSEAD的20多名MBA学生开展激烈的案例竞赛,两校学生在比赛中不仅思想获得碰撞,也培养了团队精神。第二部分是美国沃顿商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加拿大麦吉尔学院的MBA学生在国际商务考察时都选择了长江作为他们中国商学院考察的第一站。关于MBA项目“走出去”的举措有,首先是八位2003级MBA学生去年赴沃顿商学院和北卡罗莱纳大学交换学习,2004级的五位学生今年也奔赴达顿商学院和印度商学院交流。其次就是国际商业考察项目。今年的8月31日到9月7日,李秀娟还带领23位2004级MBA学生赴香港和新加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商业考察,先后访问了香港金融管理局、香港电灯、香港国际货柜码头、香港科技大学、时代华纳、香港利丰、高盛亚太区总部、新加坡INSEAD管理学院、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新加坡金融交易所和新加坡港务局等等。 研读华商兴衰和女性领导力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的崛起让全世界为之震惊,企业文化研究也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眼球,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李秀娟也非常关注,而华人的血统和家族经商的背景使她更关心华人企业的现状和未来,她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日本企业能够异军突起,华人企业却摆脱不了小作坊的尴尬?”带着这样的问题,10多年来她就把主要的精力聚焦在东南亚华人家族企业的运营、东西方企业文化的比较、华人经营者领导力等几个方面,李秀娟先后对杨协成、宏基、佳通等众多的华人企业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 从华人企业入手,李秀娟经过潜心研究发现“中国这个有着悠久家文化历史的国度,无论是伦理纲常、风俗习惯,还是社会组织、治国兴业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考虑到家族性的经营管理在创业初期,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增强信任、解决冲突,具有相当大的生命力,几乎所有的华人都以家族形式经营企业。李秀娟说:“华人企业家开办自己的企业很多都是出于独立的目的,对生活环境不满意和工作单位缺少机会是一个明显的原因。”他们往往没有经过精心的准备,而是走一步算一步。李秀娟说“这就是最聪明的做法,因为如果等待所有的细节都安排好,那永远也开不了企业”。 从对家族企业的研读,李秀娟渐渐延伸到对华人企业文化和中国国内民营企业文化的探究上。她在研究中发现,中华文化具有“兼容并包”的特性,传统文化在中国的今天已趋向淡化,西方价值观的影响虽未成系统,中国处于缺乏主流价值观的状态。李秀娟认为,此时中国企业文化研究存在“崇洋化”、“简单照搬”、“时间滞后”、“务虚”、“庸俗化”、“舍本逐末”等现象,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是运用定量化的思路和工具进行切合实际的研究,而不能只“凭着感觉走”——这是东方文化与现代管理最大的障碍。 在对东方企业文化和对华人企业管理者领导行为研究的过程中,李秀娟还意识到东方领导理论与西方是完全不同的,华人领导行为关注人际关系、信任、义气等,人际关系先于工作任务。“这是以根植在企业管理者头脑深处的人际关系哲学,是实践的纲领”。对组织承诺比较高的员工往往源于领导者对人际关系建设的关注。与西方管理者履行社会责任影响个人自由的主流观点不同,李秀娟认为中国的管理者更重视履行社会责任,而对中国企业的领导力培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传统的儒家哲学与现代领导理念的差异,实现有效整合。 作为成功的女性学者、高层管理者以及求学时受到的两位女性导师的影响,李秀娟凭借女性特有的敏锐视角,开始关注和研究女性管理者。她先后发表了多篇有关女性企业家事业与生活的平衡、企业中关于女性的制度等的文章。李秀娟说,企业中的女性管理者常常面临着一些尴尬局面:虽然在自信心、进取心、工作成绩等方面与男性相当,却不得不在工作形象和女性形象方面平衡。因为传统观念中,女性首先是母亲和妻子,具有柔性的特质;而工作上的成功一直被标上了男性化的标签,所以企业中成功的女性管理者必须同时具有有效工作所需要的“男性特质”和社会角色所需要的“女性角色”。李秀娟希望,在多元化的工作场所,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管理者的出现和企业对于性别差异管理的加强,社会能给女性管理者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加强性别差异培训和成功女性自我调试和减压都非常重要。 最近和中国企业频繁的接触,也为李秀娟的华人企业研究和企业文化研究方面注入很多新的元素和活力。到中国两年来,李秀娟在中国企业文化、企业家领导方式、家族企业发展等方面做了很多实证工作,带领她的研究团队使用国际通用的企业管理者领导方式和性格评估、企业文化有效性和行为评估等多种工具,对数十家企业、数百位家企业管理者进行长期跟踪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有的已经在国外著名期刊发表,更多的将会在未来一两年问世。 李秀娟透露说,自己的两本书《企业文化:性格决定命运》和《富不过三代:中国家族企业的诅咒?》将在明年和内地读者见面。第一本书是通过类比心理学中的个体性格与管理学中的企业文化,并从中国企业文化研究和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出发,介绍国际企业文化研究的里程碑式的起源,重点对比了个体性格与企业性格,并加入了对万科地产、中原地产、西安杨森、奥康、海尔、美的、宏基、中化集团、中石油等企业的企业文化的详细剖析,包括奥康企业文化的影响力,万科文化的强度及其优劣势,西安杨森、宏基的多文化融合,中原地产、中化集团文化的转型,海尔、美的文化建设路径,中石油等传统国企文化的扬弃等案例。 而《富不过三代:中国家族企业的诅咒?》一书则从 “杨协成”这个在东南亚无人不晓的品牌入手,结合李秀娟对东南亚华人企业长期系列研究,阐述了华人企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家族型企业在经营后期将会遇到权杖交接、所有权分配、家族内部冲突、管理理念差异等一系列矛盾问题,能否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所有华人家族企业能否继续发展的最大瓶颈。李秀娟在书中提出了家族委员会、家族文化创新、现代管理制度等破解诅咒的手段。 教授简介 李秀娟,麻省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为长江商学院管理学教授、副院长,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国际MBA和EMBA课程的创办主任,并曾担任高层经理教育办公室联执主任。李博士享有“极富激情和感染力、抓住学员心理”的教学风格美称。 李博士是企业成长的挑战与变革、领导艺术、人力资源管理、女性领导与企业家、华人企业管理及领导、跨文化管理等课题的资深专家。过去的几年中,李教授在多种国内外期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曾任Asia-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亚太管理期刊》)副主编;为多家跨国公司和国内外组织提供咨询服务和实施培训计划,如新加坡航空公司、文莱航空公司、中国银行、美国强生公司、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印尼BSG公司集团、汇华集团、新加坡外交部和卫生部等;任多家公司独立董事及新加坡佳通轮胎公司中国总部和香港沿海绿色家园集团的高级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