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见习记者 欧阳毅
说起《农民和拖拉机手》,生活在20世纪50年代的人都知道,当时这张年画贴遍了大江南北;说起《主席走遍全国》,生活在60年代的人也都知道,这张画在那个时代风靡海内外;说起《我们的总设计师》,生活在90年代的人同样都知道,这张画把邓小平的形象深深烙在人们的脑海里。但是说起李琦,知道他的人却为数不多。
李琦,就是这三张画的作者。现在他生活在北京昌平天通苑的一个小区里。这个小区是经济适用房,他居住的那栋房子只不过是上百栋房子中的一栋。
画坛名宿的普通寓所
听说李老现在很少接受采访,电话打过去,果然如此。在电话里他说有什么事情在电话里说一下就可以了。但在笔者的坚持下,我们还是走进了他那普通的寓所。
走进李老的家,感觉这好像不应该是一位画坛名宿的家。很简单的家具在房间里摆着,一台普通的彩色电视机在大厅里显得孤零零的,没有豪华的音响,也没有贵重的家具。在大厅里最醒目的是一个巨大的“福”字,那可是毛泽东的手书。唯一能表明主人职业身份的是书价上的各种画册,相对家具的简朴来说,可以说是琳琅满目。
“你们过来吧。”李老招呼我们走进他的画室。他穿一件普通的绿色军夹克,里面是一件灰色毛衣,老人看上去气色不错。听人说他刚刚出院不久,做了个心脏搭桥手术。画室还是延续大厅的简朴风格,墙上挂着世界地图,另外一面墙挂的是他自己画的肖像画,有毛主席,有周恩来,有邓小平,有鲁迅。李老提醒我:“这些都是复制品,原件都捐给国家了。除了几幅我捐给国家的机关外,其他的我都捐献给我的老家太原了。”
小区里捐款最多的人
李老的画桌上有斑斑点点的墨汁,旁边的小茶几摆着些书籍,《中国书法大字典》醒目地摆在最上面。茶几旁有个展览墙,上面是李老和一些朋友的照片,也有他的备忘录。靠近李老画室旁另外也有一间画室,是由阳台改的,这间画室主人是他的夫人冯真。冯真也是一位有名的画家,和他同为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
老人的穿着很普通,有时穿土布衣服,有时买一两套很好的衣服也只是出国或者有应酬的时候才穿。在他的卧室里放着一张很旧的木板床,坐上去吱嘎吱嘎响。虽然自己简朴,但他捐款却很积极,居委会组织的“博爱在京城”活动他捐了800元,是小区里捐款最多的一个。
当我笑着说 “李老,您的简朴和您的名气不是很相符啊,您是不是一直都比较低调?”他却说:“我已经很高调了啊,我挺好的,吃住穿都挺好的,很高级啊,比较人家那些吃得差住得差的。”
他是一个老延安
李琦是在延安长大的,从9岁到18岁,他在延安整整呆了9年。他的艺术创作是在那个时候扎下的根。延河水在他心中流淌,在他的胸中荡漾,在他的血液中奔流。60多年过去了,他回忆起那段日子,仍然留恋不已。
“那时候我在延河边散步,听报告或者跳舞。在延安我见过毛主席和周总理。 当时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过延河去打仗,看到我还把我抱了起来。”这么多年来,李琦之所以画画,一是体现革命领袖,一是表现工农兵。“主要是为了歌颂他们,宣扬他们,另外是因为我那时候在延安接近他们,认识他们。很多人现在都不知道我们的开国元勋了,所以我要用自己的画来表现他们。”
“他是一个老延安。”李琦的学生这样评价他的老师。
画画一向毫不含糊
画领袖画在外人看来是一件荣耀的事情,在李琦看来却有着他特有的难度。“领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所以如果有一点不像的话人们就会批评你。”为了画《我们的总设计师》,他画了27张,最后让他自己满意的只有两张,其余的他都撕了。
在周总理诞辰90周年的时候,李琦把自己画的周总理的画像送给邓颖超。“画得很好,神情面貌和姿势及特点都画出来了”, 邓颖超的评价让李琦好好高兴了一回。而业内对李琦的评价说他达到了简笔画创作的最高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而李琦通过几笔概括就可以把人物很好地体现出来。
画领袖画如此,就是画普通人李琦也毫不含糊。为了画劳动模范时传祥,他专门去陪时传祥掏了一个礼拜的大粪。为了画李素丽,他专门去她的公共汽车上坐了几趟车,为了画孔繁森,他在七十高龄去西藏体验生活。他说:“高原反应让我很不舒服,但我只有自己去体验了才可以感觉到他的艰苦和崇高。”
他是一个对生活极其认真的人,在体验生活的同时,还在艺术创作上把生活还原到一个极致。
李琦简介
李琦,1928年出生,山西平遥人,中共党员。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原中国画系主任。
1937年随父母到延安,9年间在剧团、文工团工作,1946年进入华北联大美术系学习,1950年起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至今。
早在20世纪30至40年代,他有幸能见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领袖人物,促使他日后创作了《领袖系列》等著名作品。
著名画家李琦,他的美术作品曾经无人不晓,但是这位生活简朴的画家却不想从他作品的后面走出来。他远远避开了都市的喧闹,也很少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但在本报记者的真情打动下,他终于敞开了心扉并愿意展示他平静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