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财富人物 > 建行上市 > 正文
 

建行推手郭树清:冲刺之后考验将会更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7日 15:08 时代人物周报

  本报记者 张春霞

  这些日子,可能会成为郭树清一生中最为忙碌的时期。

  中国建设银行将于10月27日在香港主板上市,揪着很多人的心,作为董事长,49岁的郭树清肩上的担子不轻。很多人在关注建行上市的同时,还在关注着临危受命、推动建行上
市的郭树清。

  在全国人民享受国庆长假之时,他一天也没有休息过,而是率队赴港正式展开了上市前的推介活动。在回京参加完十六届五中全会后,他匆忙地再次启程,甚至都没有时间接受《时代人物周报》的二次采访,因为还要去纽约、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做上市前的最后准备。

  一本书改变一生

  很多人喜欢用“长相清秀”,“衣着整齐”,“有绅士风度”等词来形容自己所见到的郭树清。确实,那是一张几乎看不出喜怒哀乐的脸,好像任何时候都是静静地用方框眼镜后那双略显深邃的眼睛看着周遭的一切。

  “我第一次见他是在一次会议上,他没有往第一排坐,而是很自然地坐在最后一排的位置上。他很安静地坐着,乍一看还以为是一位青年学者。他神色温和,讲起话来条理清楚、言语简洁明了,完全没有某些官员与学者交往的态度。他谦和的态度在我头脑里打下了很深烙印。”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如此描述他见过的郭树清。

  事实上,郭树清在“做官”之前,原本就是学者。自1980年以来,他在宏观经济学、比较经济体制领域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包括合著、主编)13部。曾两度荣获孙冶方经济学奖,1991年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到如今,很多学术类刊物里的编委会名单里,还可以找到他的名字。

  而郭树清有今天,可以说与一本书有很大关系。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博士毕业的郭树清得以有机会与吴敬琏、周小川、楼继伟、李剑阁等人一起工作,被称为“整体改革论者”。1988年5月,由他们共同完成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整体设计》出炉。

  这部饱含郭树清等人心血的研究报告虽然有理有据,但由于当时极“左”思想还很有市场,他们的设计显得过于超前,所以并没有获得迅速反应和重视。研究心血只好被束之高阁。

  没想到,几年之后,时任副总理的朱基找出了该报告,他不但对其很感兴趣,而且建议逐步采取这一方案。

  郭树清因此受到朱基的欣赏。1996年,年届40的郭树清由中国社科院马列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被提拔为国家体改委秘书长,后又先后任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副司长、研究员, 国家体改委综合司司长。1998年7月,他出任贵州省副省长。2001年4月调回北京,任央行副行长、外管局局长。

  在进入人民银行之前,他曾是朱基“内阁”的智囊成员,与当时的证监会主席周小川、证监会副主席李剑阁、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组成智囊团,替朱基时期的改革开放立下汗马功劳。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整体设计》,以及后来郭树清所著的《整体的渐进》被许多财经类院校列为必读书目。

  “郭树清可谓是学而优则仕的典型,他有非常扎实的理论功底,有对中国的改革问题比较准确的判断,而且是一个胸有成竹,既善于战略又善于战术的改革实践家,当然,他本身是一个理论家,是中国社科院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中的佼佼者,是学有所长的专家型领导,更是学者型官员的标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主编新望对郭树清的评价显然很高。

  新望介绍,由于与现任央行行长周小川、北京市长王岐山、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等官员的经历类似,郭树清也被定义为“学者型官员”。并且,他们都是原国家体改委的人,曾经对中国改革产生过重要影响。而周小川、王岐山也都曾在建设银行担任过行长。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很好。

  “即使是现在,他依然比较喜欢与原体改委和社科院的人‘混’在一起,他们在一起时也十分放松,很多人,甚至包括很多后来的年轻人都敢与他嬉笑。他们对他的称呼,不是郭行长更不是郭董事长,而是相当亲切的树清。”

  温文尔雅式的强悍

  “他一去就把建行董事会与党委的关系理清楚了,这个很重要,现在建行已经有比较大的变化。而无论是经历还是学识,又都很不错,是一个真正要做点事情的人,我比较看好他。”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的看法其实代表了很多人的观点。在目前国内大型企业的改革中,如果董事会与党委的关系不能够清楚界定,公司治理结构就根本无法建立。从不少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上来看,面临的许多大问题就在于不能够真正清楚界定两者关系。

  想当初,到任的郭树清惊讶地发现,建行的董事会在监督业务时没有起到应有作用。于是,在选举其任董事长的建行董事会上,郭树清语重心长——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经营决策机构,并拿出了加强董事会建设的五点建议,比如建立董事会专门办公室、根据高管尽职情况审议奖金发放方案、行内部门要定期向董事监事们提供能反映经营状况的统计资料和文件、董事监事可列席行内讨论经营决策的各类会议、建立董事会对高管人员的问责制等。

  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讲课时,有学生提问:中国的银行业改革能否成功?吴敬琏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特别地向他的学生们推荐郭树清在接受中外报刊采访时谈到的关于党委与董事会关系的观点。

  能得到吴敬琏的肯定,郭树清的能力可见一斑。事实上,《时代人物周报》曾就某问题与吴敬琏交流时,吴敬琏也曾推荐过郭树清较早前写过的一篇文章。

  “郭树清做事情比较有预见性,他们只要按照他现在的想法做下去,不出现其他情况下,对整个建行的发展肯定是好事情。”与其有过多次接触的一位新闻同行如是说。

  不过,尽管外界一直认为郭树清是一位温文尔雅的人,但在对待内部问题上,他的一言一行却表现得很强悍,尤其是在一些具体细致的工作中。

  他对于建行的改革,就可以用大刀阔斧来形容。

  5月23,执掌建行董事长一职不到两个月,郭树清就颁布了一项内部文件《关于追究案件发生机构及其上级机构领导人员责任的规定》。

  按照这一规定,建行领导人员具有以下四种情形之一的应当引咎辞职:一是辖内发生多起案件或重大违规问题;二是涉案金额巨大或损失严重的;三是案件性质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四是严重挫伤员工积极性的。

  这一规定首开了国有银行领导人问责的先河,也在整个建行系统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问责风暴”。由此引发了建行湖南分行行长孙建成、山西分行行长梁富成等3个省级分行行长“引咎辞职”的风波。

  有意思的是,关于该《规定》的新闻通稿是由郭树清亲自审阅的。

  关注决定成败的细节

  就在人们普遍关注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重组、公司架构、发行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等问题时,郭树清却转换了思考角度,把目光投向了客户,把工作重心下移到基层,把责任分解给每一位员工。

  其实在其就任董事长仅仅一个月后的4月下旬,建行就开展了一项拉网式的检查,重点是对基层机构负责人的监督制约,其中对不善管(领导班子软弱,战斗力不强)、不敢管(领导班子私心重,自身不正)、不能管(领导班子管理水平、控制能力有限)的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进行调整、充实。而无论是深入基层调研,还是发表署名文章,不难看出,建行股份制改造的中心内容已开始体现“建立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和机制”。

  一位建行员工讲,一次,郭树清到某直辖市分行下属支行视察,发现门口有一花园,客户需绕过花园才能进入银行大门,他觉得太不方便了,便让人把绿地开出一条路。

  除自己外,郭树清还非常重视别人对建行的各种反应,包括他太太。据说,郭太太到建行某支行办理业务,发现办一笔电汇竟然要把同样的单子填写三遍,回家后便对郭树清说了,郭树清立即致电给该行行长,认为此做法不人性化,要改进。

  郭树清的这些举动得到建行上下许多员工的热烈欢迎和热情响应。“关注细微之处,这是带动风气和企业文化的转变。说明我们多年工作是多么忽略细节。郭董当了那么多年大官,无论是视野还是思路上都很大气,要不也不会在风口浪尖时把他派到建行来。”

  收拾建行危局

  郭树清成为“张恩照事件”后领导建行上市的最佳人选 

  事实上,郭树清之于建行,很多人习惯用“受命于危难之际”来形容。而这样的事已不止一次在他身上上演。

  当时,“张恩照事件”给正在全力备战上市的建行带来的难堪、震惊可想而知,很多人几近惊惶失措。如何消除不良影响、打消投资者疑虑、继续推行已经起步的改制成为摆在建行面前的重要问题,而决定由谁来收拾这个局面就更是当务之急。

  找回投资者信心

  就在建行面子扫地之际,郭树清“领旨”肩负起继续推进改革的重担。今年3月17日,他受命担任建行党委书记;一周后的3月25日,正式成为建行董事长。

  多位金融界(行情 论坛)人士认为,“张恩照事件”对建行的最大影响便是国际声誉受损,进而对建行未来海外上市进程和上市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寻找一位既有丰富的金融管理经验又有一定国际影响和威望的接任者是上策。而郭树清彬彬有礼的举止能令国际投资者对建行留下较好印象,有助于改善建行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找回投资者信心。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人伟与郭树清可谓是“老熟人儿”。在郭树清还是马列所的博士生时,赵人伟是经济所的副所长,郭树清进行博士论文答辩时,赵人伟是答辩委员,他们一起参加过“巴山轮会议”,先后到英国牛津大学进修。在1990年时,世界银行邀请他们一起去美国开会,郭树清因故未能成行,赵人伟只得一个人去了。

  “他学习成绩非常好,虽然是南开大学学哲学出身,但在经济方面特别肯钻研,也有相当的成就。”

  “而且他行事风格比较稳重,对银行海外业务很了解,熟悉国际金融市场。由于在英国呆过二年,能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有助建行上市时更好地同国际投资者交流。这些,可能都是郭树清最后能够入主建行的重要砝码。”赵人伟的分析与很多人不谋而合。

  从现实来看,不论是赵人伟也好,金融界人士也罢,他们的看法都没有错。在郭树清的带领下,建行正逐步走出人事危机的阴影,向着新的目标迈进。

  上市前景看好

  或许不只是建行人,还有局外者与他们一样,也对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率先上市的建行在10月27日那天的表现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建行上市的承销商为中金公司、摩根士丹利和中国建银投资有限公司。根据建行上市招股书披露,建行计划以每股发售价1.8-2.25港币,发售264.84亿股新股,占扩大后股本的12%。将募集48-77亿美元资金。而根据承销商向机构投资者发放的材料,如果承销商行使超额配售权后,新股发行数目将会增至304.59亿股,那么融资额将在80亿美元以上。

  据此,建行很可能超越今年6月上市的法国公司Gaz de France 之54.7亿美元的募集规模,成为2005年全球最大的IPO(首次公开募股)。

  令包括郭树清在内的建行员工骄傲的是,建行大股东中央汇金投资公司所持有的内资股,可能会全部转换为H股,届时建行H股市值保守估计将逾3500亿港币,比目前的中石油(资讯 行情 论坛)还大两倍,成为规模最大的H股,因此该股也将有资格被纳入恒指成份股(反映香港股市价格趋势最有影响的一种股价指数),并有可能成为第一只加入恒指成份股的H股。

  “建设银行上市后市值估计能接近1500亿港币,如果获准加入恒指成份股,将会使基金的恒指组合出现大调整,市值相对较小的银行股如东亚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0023.HK)有可能被剔除,而一直有希望加入成份股的渣打集团(资讯 行情 论坛)(2888.HK),入选会更困难。”

  “交通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3328.HK)上市定价为2.5港币,市净率1.7倍;上市后一路飙升,目前股价为3.30港币左右,最高曾达到3.525港币。建行的情况似乎可以更好些。”

  类似于这些对建行利好的消息,不断充斥着很多人的耳朵。

  在国有四大行中,除建行外,还有中行也在冲刺上市,中行目前已经成功引进三大外资股东,而作为其中首个海外上市的银行,建行的海外IPO之路可谓“试金石”,显然为明年工行和中行的IPO打下前站,让它们信心大增。

  助推作用不可小觑

  对于建行如此好的表现,郭树清表现得相当冷静,他清晰地阐述着建行的战略意图:“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并不是为了吸引更多资本,而是为了引进更好的产品、经验和管理。也就是说,从根本上讲,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主要目的是‘股权换技术’”。

  不过,建行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方面能有如此多有影响的人捧场,并能如此迅速地有结果,其实与郭树清本人有很大关系。

  “在郭树清之前,外国银行的战略投资者已与他的前任张恩照有过多次接触,但迟迟没有做出决定。郭树清掌管建行后,他们观察到其上任的作为,不仅看到他个人之能力,也看到改革建行之决心和未来发展之曙光,为建行与美国银行谈判成功创造了条件。”一位熟知内情的人士如此介绍。

  除了在管理上动刀子,在业务上,郭树清所下的力度也不小。

  根据建行上市招股书上披露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建行半年的纯利达到283.5亿元人民币,不良贷款比率为3.91%,资本充足比率为10.71%。历史数据表明,建行2003年及2004年度纯利分别为225.3亿元人民币和490.4亿元人民币,同期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4.27%和3.92%。截止到2004年底,建行净资产约1947亿元人民币,总资产约39100亿元人民币。

  “上市融资后,建行资本充足率的压力不大,关键是如何提高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而且,我们大大放慢了贷款的增长速度。”对于未来发展,郭树清显然有自己的计划。

  冲刺之后考验更多

  很多人认为郭树清足以应对上市后面临的问题

  到今天,郭树清履新建行已整整7个月,他在建行所做的一切也一一被人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其实,还是在其上任之初,很多人就列出了他必须做好的事,比如重塑海外投资者的信心,带领建行顺利完成海外上市,稳定人心和尽快改善建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建行的风险管理能力等。

  显然,在重塑海外投资者信心,带领建行顺利完成上市方面,郭树清已经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然而从各方面的反应看,其他许多问题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会一直困扰这位董事长。

  中金公司在最新一份报告中指出,建行目前面临最大风险是不良贷款比率上升和内部欺诈问题。中金认为,与内地上市的银行股比较,建行贷款组合的风险水平较低,一旦内地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可能会导致其不良贷款上升。

  一位与建行有着千丝万缕联系但要求匿名的陈先生透露,虽然建行目前被普遍看好,但也有美资投行近日对其大泼冷水,表示建行风险管理仍未足够,前行长“出事”后,管理层并无多大改变,所以令人担心。

  对此问题,郭树清给出了自己的解释:“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健全、风险识别和定价能力薄弱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其背后反映出来的是银行风险管理理念严重落后,对风险的认识相当粗浅。建行目前正开发衍生产品用以对冲利率和汇率风险,同时增加利润来源,以弥补传统业务利润受挤压的不利影响”。

  而据了解,建设银行为提高盈利能力,过去两年已关闭多家分行,截至今年6月底,建行分行数目为14250家,但仍属全国第三大分行网络的银行,建设银行希望未来可再关闭约1000家分行。

  不过,易宪容分析:“建行上市使其置于市场的完全监督之下,这样,不仅要把银行的运作方式及信息透明化,还得把银行所有的运作方式、公司治理结构、财务业绩、未来的整体盈利水平等跟国际标准比较,压力可想而知。”

  郭树清要面对的问题还远不止这些。

  一名建行工作人员发着牢骚:“在历任行长中王岐山对建行的贡献最大,魄力也最大。郭董现在是惟恐下面出事,影响上市,对风险控制的要求要远大过业务发展。根本没心思考虑发展战略的问题。建行现在真是人心思动。”

  另一方面,郭树清曾坦言,建行目前80-90%的员工都未能称职,因此计划未来5年把雇员数目减少到30万人,即预计裁员7万人。如此巨大的“动作”,会不会引起建行员工人人惶恐现在还不好说。

  “建行以大踏步的改革、以高标准的要求完成了改制,这自然会激化银行内部原有的问题与矛盾。如果这些问题与矛盾不能有一定的时间来化解,它对建行的未来肯定是有影响的。”易宪容说。

  事实上,私底下,建行各级员工的抱怨声已经不少,他们对建行过去所做的“买断工龄”、“强制下岗”等做法怨声载道,甚至哭爹骂娘。虽然有些决策不一定全是郭树清做出的,但显然很多人把账算在了他的头上。

  如何安抚人心,如何妥善处理冗员,都是未来摆在郭树清面前的难题。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戴园晨在郭树清读社科院的研究生时,是那儿的老师。在戴园晨看来,郭树清是一个年轻有为、善于思考、敢于发表意见、有极强思考能力的人。

  “他很有见地,在读博士期间,就提出了总体改革方案的思想,提出要系统改革。在国家外汇管理局时,他是汇金公司的主要创办人,成立汇金公司是一个很新的思路,让银行把我们的外汇用起来,增加银行资本金,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决策。”

  “我曾与他一起去过台湾,知道他能够很好地发表意见,认识很敏锐,看问题很深。而且挺谦和,挺能抬举人。”

  看来,建行的这些问题会不会难倒郭树清还很难说。不过,无论如何,要很好地解决问题,郭树清肯定要费一番脑子。

  中国各银行上市情况

  名称           董事长      行长     上市时间

  中国建设银行       郭树清      常振明   计划今年10.27

  中国工商银行       无        姜建清      明年下半年

  中国农业银行       无        杨明生      无计划

  中国银行         肖钢       李礼辉      计划明年3-4月

  广东发展银行       李若虹      张光华      计划明年

  中信实业银行       王军       陈小宪      两三年内

  华夏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         刘海燕      吴 建      2003.8.26

  民生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         经叔平      董文标      2000.12.19

  招商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         马蔚华      马蔚华      2002.4.9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金运       金运       1999.11.10

  交通银行         蒋超良      张建国      2005.6.23

  深圳发展银行       法兰克纽曼(代理) 韦杰夫      1991.4.3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