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增加110亿 黑马富豪严介和与太平洋系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5日 15:34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赵刚,戴奕,袁田恬 “一年中,严介和的个人财富增加了110亿!” 10月12日公布的“观澜湖2005胡润百富榜”,使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简称“太平洋集团”)董事局主席严介和成为一匹最引人注目的黑马。
“百富榜”显示,一年中太平洋集团董事长严介和的个人财富从15亿元猛增到了125亿元,排名百富榜第二,成为今年榜中个人财富增长最快的人。 随着这匹超级黑马的诞生,严介和与他所撑控的庞大的“太平洋系”企业集团开始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太平洋系”正在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着,这个2002年产值还不足20亿元的企业集团,2005年的预计产值却高达300亿元。 不久前,严介和宣布,太平洋集团将在年底前以“打包”的形式并购进总资产达500亿元的国有企业。“太平洋系”动辄上百亿元的并购大手笔,即使是当年的“德隆系”、“柯林格尔系”也相形见绌。 探营太平洋集团总部:大部分房间空无一人 离开上海北外滩的“2005胡润百富榜”的发布现场,记者便踏上了从上海到南京的列车。第二天,记者拜访了位于南京市五台山1号的太平洋集团总部。 记者发现,这个做着几千亿元卖买的集团总部,只占据了整座写字楼三四两层的部分房间,而且大部分房间空无一人,办公室走廊上的灯甚至都没打开。 接待人员告诉记者,严总去内蒙古谈生意去了,集团的其他人都无权向媒体表态。记者只好通过手机采访了远在通辽的严介和先生。 严介和的太平洋集团虽然在公众中知名度不高,但却是中国最大的民营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它也是唯一一家拥有国家公路和市政工程两个总承包一级资质的民营企业。目前,太平洋建设拥有10万名员工,也是中国就业人数最多的民营企业。太平洋建设目前已有各类基建订单2000亿元,2005年销售收入预计300亿元。 目前太平洋集团下辖工程、工业、投资三大集团以及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中五大区域分支机构,成员企业多达115家。形成了以公路、市政、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为核心产业,同时从事机械、新材料、化工、陶瓷、建筑、地产等多元化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 从创业到成为百亿富豪,严介和用了近20年的时间。 1986年,26岁的严介和离开中学教师的岗位,去当地国有企业当临时工。第二年,严通过公开竞争承包了一家当地的乡镇企业,开始创业。 然而他真正的第一桶金却来源于1992年南京绕城公路项目,当时他赚到了800万元。在公共建设项目上尝到甜头后,严介和决定以此作为主攻方向。 2001年开始严介和的生意开始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是由于有了充足的资金,严介和开始大量采取BT模式(Build-Transfer)运作基建项目:也就是说,先由承建方以全额垫资的方式来进行基建,在项目完成后将其所有权和运营权转交给政府,而政府通过分期付款来偿还项目资金。 BT模式方式为那些急于搞基建,而又苦无资金的地方政府提供了一条捷径,严的生意开始高速发展。 年底前并购500亿元国资:觉得国退民进的机会正在越来越少 2005年开始,严介和开始了他又一次的超速发展。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的半年内,他计划对江西、吉林、广西三地的国有企业进行并购,涉及资产超过500亿元。 其实,严对国有企业的收购从2001年就开始了,到目前为止,太平洋系已经收购了31家国有企业,涉及资产总额达60亿元。其中包括上市公司ST纵横。严还曾经对媒体表示,今后几年太平洋集团将“每年收购一家上市公司”。 不过,严介和表示:“以前是一个企业一个企业收购,今年主要靠打包并购。”他说,“我们今年收购国企的力度如此之大,是觉得国退民进的机会正在越来越少。” 严介和颇具创造性地把国企并购与城市基建捆绑起来,并且只与市一级政府进行整体谈判。 事实证明,严的城市一揽子解决方案颇受地方政府欢迎。一方面打包收购当地的亏损国企,为当地政府卸下了担子;另一方面,承诺以BT模式垫资为当地修建基础设施,特别是新的工业园区的建设,为当地政府发展新的工业项目提供了可能。 此外,由于是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打包”谈判,严介和并购的资产数额和签订的公共建设合同金额都开始有了很大的飞跃。 严介和雾中疾行 严介和为太平洋集团制定的愿景是:“2010年,太平洋集团营业年收入600个亿,纳税30个亿,再重组2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打造5家上市公司,整合5大产业;创造10万个就业岗位,吸纳万名高素质人才,塑造100个亿万富豪、1000个千万富翁、10000个百万富商……” 然而,严介和的事业也并非一帆风顺,对太平洋系颇为“另类”的运作模式,来自各方的质疑也从未间断过。 目前,由于江西省国资委的关注,太平洋集团收购景德镇6家国企的计划目前已停滞不前。在长春,太平洋甚至受到了来自被兼并企业的更为激烈的抵抗。9月3日本是太平洋与吉林相关各方签订正式协议的日子,却因其中四家企业的退出而未能成行。 被兼并企业的部分员工质疑太平洋“以官为本”的谈判路线,指责他们有暗箱操作之嫌,“从没经过公开招标,也从来没有人知道太平洋集团收购这些国企花了多少钱。” 此外,也有一些人士对太平洋集团的实力表示怀疑。他们认为,500亿元国资即便是“零收购”,企业改制也需要投入巨大成本。而2000亿基建项目所需的垫付资金也将是数以百亿计。况且太平洋系还在急剧扩张之中,整个企业的资金链将很难承受这样的压力。严介和在电话中则告诉记者,考虑到企业负债等因素,并购500亿国资所需资金可能远远小于500亿,而太平洋集团在基建项目上收益较多,应该可以应付这笔开支。而基建资金是滚动使用的,以太平洋的实力应该没问题。“我们用的大多是自己的钱,不存在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