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财富人物 > 管理专栏_中国管理传播网 > 正文
 

解读公众对顾雏军们误读 牛人宿命难道就是倒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08日 14:21 新浪财经

  中国管理传播网 范卫锋

  画画没画成艺术家,写文章没写成文学家,炒股倒炒成了资本家的牛人吕梁,早就倒下了;自称中国的“巴菲特+杰克·韦尔奇”,要打造中国的伯克希尔·哈撒威和通用电气的牛人——德隆的唐万新、唐万里兄弟也倒下了;“做学问做成了科学家,做企业做成了亿万富翁”的牛人顾雏军,现在可能也站不起来了。

  然而,这些牛人们风光的时候,其气魄、事业、格局、声名,远远比不上一百多年前的另一位牛人——胡雪岩(胡光墉),哪怕连倒下时的震荡,也小得很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对他们倒下的原因,充满着危险而流行的误读,流毒甚广,遗祸无穷。

  蔑视市场的牛人,钱再多也终将被市场教训

  胡雪岩的阜康系的倒塌,虽然是从他的阜康钱庄被挤兑开始的,但这场金融

地震的震源,却是胡雪岩在生丝贸易上做庄的“豪赌”。胡雪岩1870年开始进入生丝业,而那次导致他破产的做庄生丝的豪赌,是从1881年开始的。胡雪岩不断地囤积生丝,到了1882年,已经囤积了8000包,超过了上海生丝全年交易量的三分之二。不出他所料,市面的生丝价格,果然被抬上去了,但是,胡雪岩仍然不满足,他自恃手上控制着阜康钱庄和当铺,俨然“金融控股公司”,后备资金充足,所以不但不抛出生丝,反而继续囤积。

  与胡雪岩对峙的对手,也就是生丝的买家——缫丝工厂,很大一部分属于洋人。也正因如此,才给胡雪岩罩上了“民族产业英雄”的虚幻光环。当时胡雪岩的判断是:缫丝工厂如果买不到生丝(原材料),工厂就无活可干,无货可卖,所以,他们迟早要买生丝;而中国的生丝,一半都抓在他手里,要想买生丝,就必须得买他胡雪岩手上的生丝。这就像两个人比憋气,看谁挺得久,看谁先撑不住,胡雪岩当时认为自己的“气”比较长。很可惜,最后先撑不住的那位,却是胡雪岩自己。

  在德隆系出事之后,很多人在争论一个问题:如果德隆系能够融到更多的资金,能够注入更多的金融资源,是不是就会平安无事,就可以避免损失和震荡?答案是否定的。胡雪岩当时做庄生丝,投入的资金比德隆系多得多,结果只是造成更大的亏损而已。

  如果胡雪岩当时能融到更多的资金,只是延长僵局的时间、扩大震荡的程度罢了。随着价格的上涨,生丝的供给方会加速脱离胡雪岩的控制,而高价格反过来也让胡雪岩接下生丝囤积的代价越来越高,原料价格的高企,更将毁掉它的下游产业,使需求极度萎缩。一句话,胡雪岩面临着自己和自己对抗的局面。他们对抗的,其实是市场本身,他们自己也是市场的一部分,这种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的牛人庄家,岂有不败之理。蔑视市场、对抗市场的牛人,从胡雪岩到德隆、从做庄白银的亨特兄弟到迈克尔·米尔肯,最终都将被市场所教训。

  民族产业的罪人,而不是英雄

  也有人认为,胡雪岩们代表的是“民族资本”,对抗的是洋人,所以,政府应该挺身而出,以政府担保、提供资金的方式,帮助胡雪岩。这种打着“对抗洋人阴谋,扶助民族产业”旗号的谬论,这几年在A股市场和所谓的“支柱产业”中,我们听得太多了。可是,事实的真相恰恰是:胡雪岩做庄生丝,最大受害者就是中国当时的民族产业——丝织业本身。

  中国的蚕丝生产历史悠久,但一直采用旧式的手工缫丝法,可惜和后来欧洲、日本的机器缫丝法一比,效率低,质量也差。不用说,手工缫丝法死亡,转向机器缫丝法,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中国丝织业的最好出路,就在于能否由“民族资本”来主导这个产业的转型。而这个苗头确实也出现了,1873年开工的广东继昌隆缫丝厂、1882年开工的上海公和永缫丝厂,都是比较有名、比较典型的民族缫丝工厂。

  受胡雪岩做庄生丝影响最大的,恰恰是这些出生不久、立足未稳、资本不足、嗷嗷待哺的民族缫丝厂,他们刚出生不久,就面临着原料价格被哄抬飞涨,甚至有价无市、没有原料可买的绝境。当时,这些缫丝厂的处境,和目前很多声名不如德隆“显赫”、公关能力不如德隆们强大的中小型民族企业类似,成了沉默而被欺凌的大多数,如果政府以国家国库解救胡雪岩、德隆,这些被人忽视却货真价实的“草根民族产业”,就将被扼杀应有的公平竞争的机会。这些打着“民族产业”旗号的“英雄”,其实恰恰是企图扼杀“草根民族产业”的罪人。

  对自己驾驭政客的能力,过于自信而麻木

  也有人认为,胡雪岩栽在政治上。因为他是左宗棠的经济后盾,而左宗棠又是李鸿章的政敌。李鸿章要想对付左宗棠,就要先把胡雪岩除掉。当时正值中法战争迫在眉睫,一触即发,左宗棠是主战派,李鸿章是主和派,双方的斗争更加激烈。李鸿章的人马加紧了对左宗棠势力的围攻,而左宗棠要积极备战,就要用钱,胡雪岩的开支和负担因此大大增加,雪上加霜。

  从表面上来看,李鸿章系势力的落井下石,确实对胡雪岩的覆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一百多年前的世界上,有哪一个大企业,是在政治真空中成长起来的呢?在胡雪岩的同时代,正是美国的杰伊·古尔德、范德比尔特、菲斯克们巧取豪夺的时代,法官的裁决、议员的投票,常常被商人的黄金所左右,甚至连南北战争的英雄、美国总统格兰特的家庭,也未能保持清白。

  更何况,胡雪岩本身正是官商勾结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为左宗棠的南征北战采购军火,胡雪岩大发横财;帮左宗棠筹集军费和兴办洋务工厂,也是他的一大财源。上世纪90年代时,高阳的《胡雪岩》风靡一时,商人几乎人手一册,绝大部分,是为了学习胡雪岩超凡的“政府公关”之术。

  事实的真相是:胡雪岩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在官场中的纵横捭阖的能力,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政治资源,以致于在政策风险加大之时,仍然一味扩张,固执地做庄,对旗下的钱庄、当铺没有能够未雨绸缪。这是一个由于形势误判而导致的战略错误。如果不是出于对驾驭政客的自信,胡雪岩应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战略和管理的调整,在高位抛出部分生丝,或者自己买入缫丝厂自己加工,或者在金融业中及时紧缩,即使有所损失,也只是伤其皮肉,不致于一败涂地,倾家荡产,人财两空。在德隆的唐氏兄弟、顾雏军倒下之前,他们应该也有着对自己“懂政治”、“会玩政治”的同样误判。

  “永远是上帝的宠儿”的致命错觉,导致常识的丧失

  吕梁、唐家兄弟、顾雏军、胡雪岩、迈克尔·米尔肯、所有的牛人,在他们一步步从凡人变成牛人的过程中,无数次逢凶化吉、变祸为福、如有神助的经历,让他们越来越相信:自己是上帝的宠儿,每一次危机都将成为商机,坏运气很快就会过去。可以肯定,每个牛人倒下之前,都有这种致命的错觉,否则,无法解释他们面对山雨欲来、危相频现之时,仍然那么狂妄、乐观,没有反思,没有警醒,没有采取起码的常识性的应对措施。反过来,也正因为他们对自己运气的自信和大胆,才使得他们的崛起速度超乎常人,俨然是上帝的宠儿。

  1883年的胡雪岩,运气确实不太好。中法战争爆发,法国兵船开入吴淞口拦截检查船只,人心惶惶,上海的银行、票号、钱庄等金融机构,都收紧了资金;各路企业都感觉到周转不灵,人人都相信手握现金是上算,已经有几家小钱庄率先倒闭,如同在德隆之前倒掉的那些庄家。可是,中法战争从酝酿到爆发,绝非一夜之间的事情,胡雪岩如果头脑清醒,完全有时间未雨绸缪。

  当时上海

房地产投机泡沫的破灭,是另一件“不巧”。著名的民族资本家徐润,就栽在这次地产风潮中。当时上海房地产牛气冲天,大商人买地、盖房出售、再买更多的地,以为这个赚钱的魔术可以永远变下去。地产大鳄徐润甚至已经着手到伦敦招股上市。可是,1883上海地产泡沫破灭,价格大跌,更重要的是,大家都在观望,没有成交量,削价抛都很难抛出去。炒房的资金,很多来自于票号、钱庄的贷款,甚至来自于挪用公款(如徐润),大家都拖不起,所以,破产者比比皆是,包括赫赫有名的徐润。这样一来,市面更萧条了。

  更加不巧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股灾,也在1883年发生了。这次股灾之前,上海出现了第一次

股票牛市,首当其冲的是矿局股票,现在的股民想必心领神会——这是“资源类股票”,往下挖就是钱,据说很有“投资价值”。可是,事实并不如此简单。1883年7月上海的股票价格开始大跌。这些炒股的资金,很多都来自于钱庄,而钱庄的钱,则大多来自于山西票号和外国银行,外国银行在当时的上海金融界,发挥着现在中央银行的部分功能。外国银行此时收紧银根,催收贷款,大家割肉不及,哀鸿遍野,一大半的钱庄倒闭破产。

  这些发生在1883年接踵而至的“坏运气”,和近几年的市场颇有相似之处。不错,1883年的胡雪岩,2000年的吕梁、2004年的德隆、2005年的顾雏军,运气可能都不太好。可是,如同水手无法改变天气,企业也无法改变运气。企业只能“看云识天气”,运气不好时,就得有运气不好时的应变之术。事实上,留给这些牛人的适应“坏运气”的时间,都不太短,他们都曾有时间、有机会幸免于难,可惜,他们没有珍惜。因为他们狂妄地相信,自己将永远是上帝的宠儿。

  管理能力:一个危险的假设

  在对于胡雪岩、德隆、顾雏军们的评论中,最具有欺骗性、误导性、危险性的一个观点是:如果他们的管理水平、资源整合能力,能够再高一些,也许能够幸免于难,甚至可能会成功。

  一个企业定方向、定战略的时候,首先要对自己的管理水平作一个假设:是上等水平、中等水平、还是下等水平?我认为,合理的假设应该是:以中等水平的常态为假设基准,追求上等水平,万一出现下等水平,也能够挺过去。如果一个企业采取的战略,逼得它只有以最佳的管理状态,才能够生存下去,那这个战略一定有问题,这个企业一定短命。记得有位记者问一位现在很活跃的企业牛人:你们的发展确实很快,但是风险也很大,一不留神就会完蛋,为何你还这么自信地高速扩张?那位牛人高谈阔论了一番,大体上是说他的团队、他的管理、他的战略战术都是最牛的,所以,他的企业将一直牛下去。我一边为他捏着把汗,一边暗叹:中国的牛人,真多。

  最佳的管理水平,绝不可能是企业的常态。正因为如此,杰克·韦尔奇、卡洛斯·戈恩、桑迪·威尔们才这么弥足珍贵,才可以拿到天文数字般的薪水。它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可遇而不可求。美国历史上的百年老店,花旗、通用汽车、通用电气、埃克森美孚,都曾有过最佳状态、中等状态、较差状态。其实,成为百年老店的秘密,并不是永远保持最佳状态,也不是一直顺风顺水、吉人天相,而是如何在状态较差、运气不好之时,挺得住、熬过来,等到庸人下台,良将接班,等到厄运过去,好运到来。对于自己管理能力、管理状态的盲目乐观,实在是一个危险异常的假设。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