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财富人物 > 正文
 

中国企业家的帝国图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 18:47 《商界名家》
策划主持:黄秋丽(本刊驻京记者) 嘉 宾: 黄玉敏:联合空间商务俱乐部CEO 李澍人: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副秘书长 薛 勇:北京理实佳讯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资深顾问 黄卿鹤:朗度国际资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帝国”情结的悲与壮 主持人:前不久,又一个有着“帝国图谋”的企业家——顾雏军出事了,他的“制冷帝国”止于证监会的调查。而在一年之前,德隆的轰然倒塌,唐万新的产业帝国梦止于资金链断裂。赵新先想把三九做成有中国特色的“中药”帝国,他也失败了。相信这些人之前和之后有
更多的、目标相同的失败者。虽然屡屡失败,中国企业家的“帝国”情结却似乎越来越浓。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帝国”情结? 李澍人:中国经济在这20年间突飞猛进,由于人口多底子薄、市场需求大,很多产业的机会都很大。中国企业经过20年的磨砺之后,我认为成就中国企业家“帝国”梦想的时机已经来了。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凡是干事业的企业家,都想做大做强。帝国是个描述词,只要你想做好,能做好,就可以往帝国这个方向走。 此外,这种帝国情结与民族情结有关。近代中国一直贫穷落后,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一直是一种很强烈的民族情结。中国企业如何进入500强,如何与狼共舞,让民族企业做大做强,这种期望普遍存在。 薛勇:这种“帝国”情结是历史的产物,是在时代的呼唤下产生的,唐万新、顾雏军这些人不做,别的人肯定要做。 说到本质的东西,这种帝国情结与国家发展的环境相关。现在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是经济的竞争,而经济的核心的细胞是企业,有没有大型的企业帝国,直接影响国家竞争力。与中国的国力匹配,必然会有一批大企业走上历史舞台,这是历史的产物。从现在国家的状况来说,还没有真正的大企业帝国,虽然有一些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但不是按照企业的运营机制发展起来的,像石油、电信等等,都是由于垄断地位造成的影响力。现在有很多企业正在朝帝国这个方向走,我觉得海尔、联想等都是很有希望的。 这种帝国情结除了刚刚讲的社会历史原因之外,另一个是个人原因。这些有“帝国”梦想的企业家都很聪明,毫无疑问他们的过去是成功的,起码在原始积累时期是成功的。从个人的追求来说,金钱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价值了,他们必须寻求更大的价值,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所以就不断做大。所以,企业家自身的创新和动力在于做这个事情。 我觉得要从正面去理解“帝国”情结,因为这本身是社会的一种动力。这些企业家不是为了私利才这么做,而是一种事业的追求,只是说这种追求可能在实现的过程中有些变形、扭曲,最后失败了。 黄卿鹤:我很赞同薛总的观点,中国企业家的“帝国”情结是历史的产物,但我要说几点不同的地方。 中国的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造成了中国人的一种心态,就是一些人到达某个高度之后,总是想控制更多的社会资源。从中国历史的几次回归中看,当一个人有机会挑战政权的时候,他一定会去做,这是历史遗留下的自我表现情结。企业也一样,我要在所处的领域称王,宁为鸡头不为凤尾。企业家的这种“帝国”心态,实际上也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中国有两大现象值得关注:做官做得很高、再也上不去时,就会走入歧途;企业做的大,钱对企业家来说已经没有价值时,他就会想方设法控制更多的社会资源,也会走入歧途。在中国的企业中,一个特色是企业家一人独大,无人能挑战其权威。无论多大的企业,只要企业家可以掌控所有的资源,小团体就是帝国。所以像这种自称为“帝国”的企业,实际上是企业家的自我感觉,而不是真实的,是企业家的“帝王思想”带来的企业的“帝国行为”。国外的企业帝国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中国的企业都是专注于社会资源的培养。国外的那些大企业被我们尊称为帝国,你听过他们尊称我们的企业为帝国吗? 主持人:从宏观上看,这种“帝国”情结显得很悲壮,背负着很多历史的、积极的东西;但从微观上看,这种情结有一些是消极的、甚至是畸形的东西,但这是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现象。 黄玉敏:谈到帝国情结时,我总有种悲壮的情结。我不是以教训的眼光去看这些有“帝国”图谋的企业,对于失败的企业更多的是惋惜。这些有帝国梦想的企业,从创业到相当的规模再到衰落,其实过程是辉煌的。即使种种原因使得最初的梦想没有实现,但这个历程是中国企业家缺少的,一直以来大多数人满足小富即安,我认为成功的商人就要有成就大家的梦想,即使失败了,也是值得喝彩的。所以是这些企业家的失败是很悲壮的事情。 这些企业家的初衷都是好的,他们最初的一些做法,例如合并、收购等等,都有合理之处,并不是一无是处,否则这个种子也不会萌芽。不一定能够长成参天大树,但它既然萌芽生长了,就有它的生命力和意义所在。 就像对待生态系统一样,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关注怎样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链,让这些有梦想的种子发芽,长成一棵棵大树,成为茂密的森林。我觉得社会要把这个整体的导向做出来。 薛勇:无论成功与否,我觉得应该为这些企业家喝彩。我为这些有“帝国”梦想的企业家总结了三句话:历史的产物,时代的先烈,个人的悲剧。 历史的产物刚刚已经讲了。时代的先烈,是因为他们都是先驱,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在探索过程中没成功就死掉了。所以,对于这些企业家的探索、创新能力要求很高。 个人的悲剧,这是与中国的发展环境和阶段有关的。这些企业的失败,暴露了一些深层次问题,整个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他不倒一定有人会倒,就像打仗一样,一定要死很多人才能上去。 核心的问题包括这么三个。第一是环境。很多企业家都意识到要做大,但大的发展环境还不具备。中国企业总是在快倒的时候,才发现已经无可救药。而在制度比较完善的发达国家,各种监管机制比较健全,会把企业的风险约束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小毛病就纠正了。像德隆,表面上看是死于宏观调控,但实际上因为习惯从股市捞钱、拆东墙补西墙,迟早会垮的。这种环境和机制的不成熟,实际上纵容了这些企业的恶习。 第二个是机制。这些企业家能想到要做什么,也有一些防范措施,比如德隆把世界最著名的咨询公司都请来了,但他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东西,从机制上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比如科龙、德隆都有大规模的收购,但收购之后并没有一套机制使企业的效益好转。我们说到IBM帝国、GE帝国,它们都有自己的一套东西,保证企业的运营机制是良性的。 第三个是能力。这些企业家毫无疑问是聪明的。但他做的和他所想的,以及和能力所掌控的体系不能匹配。企业家的战略规划与企业的能力产生偏差,最后会导致失控。一个形象的比喻是,一只狮子领着一群羊在跑。企业家个人的思维、胆略很好还不够,必须要有一套运营机制和人,与之不匹配就会产生问题。 “帝国”梦想的歧路在哪里 主持人:要把企业做成“帝国”,必须整合更多的资源以求发展。在失败的这些企业中,从大的战略来看,这些企业都是在做产业链,要整合更多的资源,这些似乎并没有错,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呢? 薛勇:首先,这些企业都有一个问题没有思考透,就是战略中到底靠什么赢利、什么支撑企业的发展?只是说要赢利。 第二、由于急功近利,导致把手段和目的颠倒了。相信顾雏军、唐万里这些人都会说我是要做实业的,资本是手段。但实际上他们已经习惯从股市上捞钱,他们那套做法都是把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捞一笔钱,然后拿这笔钱买一个企业,然后再从上市公司捞一笔钱,如此循环。这么一来,资本实际上已经成为目的,而实业的初衷已经忘记。德隆一直在学GE,但GE的金融只是润滑剂,绝不是目的。 第三、缺乏一套好的企业运作机制。GE做的是多元化,但无论哪一块都是好的,都是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中国这些失败的企业,通过并购买了一堆公司回来,但没有一套有效的运营机制来改善它,产业的效益并没有因为并购而提高。而再经过资本市场上的一些运作,很多上市公司被掏空了,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小,甚至还不如原来。导致做的实业业绩没有提升,创造价值没有最大化,赶上不好的点,整个链条就断了。 中国也有在这方面做的好的企业。海尔并购的案例是商学院的教材,它并购的企业通过管理的方式提高效率,生产力大幅提高,确实把产业的效益做上去了。它在产业布局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并购的步伐就突然停下来了,而不是盲目求大。 李澍人:德隆的番茄酱已经做到世界第一,成功的模板已经在那里了,如果把这个模板拷贝到土豆、大白菜,那就能成就一个食品帝国了。被尊称为帝国的企业,没有一个是脱离产业的。很可惜啊,在机会的引诱下,德隆实际上并没有坚持自己的初衷。这些企业都是在资本市场上栽了跟头,是因为在资本市场掏钱比做实业快。这些企业家没有提升企业的核心价值,而是在改变自己的战略。 黄玉敏:企业是有生命的,企业和人一样有生命周期。有个形象的比喻,说企业的大脑是战略定位,心灵是企业的社会角色,血液是资本,人才是手脚。如果企业的头脑不清醒,手脚不灵便,会拖累发展。但最怕的是血液不畅,一有问题,就会大出血,如果没有自我造血功能,输血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且输血有感染的可能。另外心术要正,从股市掏钱很容易,但走不长远。如果企业本身就有问题,社会大环境风和日丽还好,如果打雷下雨,怎么办?这就是为什么这些企业一遇到宏观调控、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就倒下的原因。所以企业和人一样,要身心健康,才能抗风险,而没有抗风险能力的企业注定要失败的。 主持人:是的,如果企业自身不健康,没有造血功能,还要在资本市场上去糊弄人,风险实际上是很大的。那么另一个问题就是,企业家在成就帝国梦想的时候资本市场应该起什么作用? 薛勇:用正常的速度,联想20年都赶不上戴尔。靠自我积累永远赶不上,所以资本市场一定要用。 但资本市场有两个特性,要么锦上添花,要么落井下石。本来企业可能死不掉的,但投资者一用脚投票就完了。这些企业的死不是用了资本市场,而用的是投机的方式,做了不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的事情。资本市场一定用,但应该怎么用?一是不要把手段和目的弄反了。资本只是一种资源,要把它配置好,用活。二是不要把资本作为一个常态,常态应该是产业。如果用杠杆比的话,杠杆支点就是创造的价值,就是实业,但很多人在资本市场走着走着就忘了。 黄卿鹤:其实很多人错误理解了一个问题。资本是一种资源,需要合理配置。既然是资源,不应该是外部导入的,而是以自我为主体的需求带来的。人才和资金都是重要资源,如果一个人有能力,那么企业就一定需要吗?不一定。企业应该根据需要去找人才。资金也是同样的道理,但很多企业家在这点上不能坚持,反正辛苦赚钱,为什么有钱来我不要呢?所以什么钱都要。这种没有规划好的资源,不一定会给企业带来好运。资本市场是一个开放的业态,信息流动加快、企业价值能瞬间提升、公众形象更稳健,能够为企业扩张带来强大的动力。但上市公司与中小投资者必须是对等的心态,如果愚弄股民——实际上是合作伙伴,一定是自己会出事,而不是他们。因为你这里只是投资者的一个点,但对你却是全部。 所以资本市场要对企业家的思维产生辩证的影响。很多人在想拿一个亿橇动十亿百亿,但实际上是不现实的,资本的配置应该根据企业的需要。 主持人:在发生悲剧的同时要回头看历程,我们应该怎样避免悲剧的发生? 李澍人:我想这些企业家原初的心态肯定是好的,愿景一定是好的。实际上有这么几大背景让它走曲线。 首先是个人的欲望走向极端。刚刚黄总说的很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下的思维方式已经在血液中,不可能立刻改掉。怎么办呢?企业一定要有文化,这样才能支撑企业家和企业向更强、大的方向发展。企业的价值观、文化内涵不发掘,个人欲望就会膨胀,团队就不是原来的团队了。如果副总们的欲望也膨胀,企业就没法协调掌控,企业一定会散的。 怎样使企业有文化内涵呢?一个是要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比如老子、孙子等的思想,国外很多大企业都在学,二是向世界文化采购,19世纪以来世界财富暴增已经证明,西方关于科学、民主、自由、平等这些最基本的原则、规律,对于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些原则同样对企业的发展适用。现在已经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而是群体英雄主义,这样才能让事业做大。 另外一个就是企业要有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小方圆小,规矩大方圆也大。企业家光有好的愿景还不够,企业配套的团队、规划运作、社会对企业的约束等等,都是规矩,如果没规矩了,企业家、企业就都走到头了。 薛勇:中国的经济环境在不断成熟,加入WTO之后与国际的接轨是进步最快的,但企业还不够成熟。给企业绝对自由不是好事,给一定范围的自由,实际是保护他。什么叫自由,有这么个笑话,两个杀人犯要被杀头了,其中一个说要是法律规定不杀杀人犯多好,另外一个说要是这样我们就早死了。 这些失败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做法的超常规,但做到一定的程度就控制不住了,很容易死掉。企业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是无规矩,第二是有规矩,第三是随心所欲不逾矩。新的环境已经宽松,企业恰恰要把握好,找到规则,才能找到自由和发展空间。 黄卿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企业短命现象很普遍。中国经济的大环境造就了大机会主义者,就是只要做就有可能成功。太多的机会引诱,在中国企业发展初期已经留下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因此早期倒掉的太多了。现在也一样,除了科龙,不敢保证还有谁会倒掉。 “帝国”何时能出现 主持人: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很多方面的待遇是不同的,比如说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比较难,不能进入一些高利润行业等。那么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尤其是加入WTO直面国际竞争的时候,中国的民营企业成就“帝国”梦想是不是更加困难?因为失败的企业中民营企业居多。 薛勇:我认为国企与民企的不平等,不是民企成功的最大的制约,也不是最核心的制约。核心制约在于企业家能不能把企业的方向想透了,认清楚企业要干什么、能力有多大、在发展中有多少不可控因素等等。企业家的个人修炼非常重要,在没有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如何使资源的掌控与企业的发展相匹配,能不能冷静地做,直接关系到企业能不能快而稳的发展。目前中国企业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从快速的发展到快而稳的发展,这对中国企业家是很高的挑战。这些都比发展的环境更重要,因为整个环境越来越好,而加入WTO之后与国际接轨,中国的市场环境与法律环境也越来越好。 我个人比较佩服张瑞敏,海尔在一系列并购之后能够果断停止,而不是贪多求大,这说明企业家本身已经比较成熟。 李澍人:民营企业的中小企业贷款是比较难,但大企业并不存在这个问题。思想会带来技术革命,在新经济突飞猛进的情况下,一定会有新的产业诞生,这个机会对所有的人是一样的,而且利润比传统产业要高。所以民营企业仍然有很多新的行业机会成就帝国梦想,市场的机会将越来越平等。 主持人:早期市场机遇造就了一批大企业,但不能说就有多强,就像中国还不敢说自己是强国,只能说是大国一样。就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来说,成就企业家的产业“帝国”梦是不是早了一些? 李澍人:以前企业没有10年的发展很难达到几个亿的规模,但是现在,我身边的企业在几年之内达到几亿已经很平常。在新技术不断应用的信息时代,企业的发展速度也在加快,所以中国企业家成就帝国梦想不会花很长的时间。我觉得中国现在处于非常好的时代,这个时代应该诞生伟人,成就伟大的事业。 薛勇:我认为中国的很多企业已经具备了“帝国”的雏形,已经到了99度加1度的时候。差的1度是什么呢?差的就是国际化的这一步,一旦企业的全球的布局完成,品牌的国际化完成,立刻小的企业帝国就出现了。而几次大的海外并购表明,中国企业已经开始迈出这一步。也就是说,很多企业的基础与架子已经搭好了,只需要再提高一个台阶。 能不能走好这一步,直接关系到了对张瑞敏、柳传志等这一代企业家的评判。这一代企业家只有把这些“帝国”搭建起来,才能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上留下名字。如果他们都失败了,这种企业“帝国”不能出现,那么中国始终只能称为大国,而不能称为强国。 黄卿鹤:我觉得中国出现“帝国”型的企业,一定会有一个过程。有一个中国的记者曾经问韦尔奇,为什么你们的企业能够做百年。韦尔奇回答说,我不知道你们怎么想,但据我所知,你们国家很多人都想一夜暴富。没有时间的历练,企业的理念、价值、技术不能得到检验,很难说企业就是成功的,因为这种成功很可能是偶然的。几年之前中国的机会很多,太容易获得的成功使很多企业失去了方向;现在机会仍然很多,但竞争加剧,需要企业深耕细作,持续坚持自己的核心价值。 黄玉敏:我在想这么一个问题:企业是不是一定称“帝”就好?森林里大树小树都存在,难道只有大的才好吗? 其实生命都有相同的规律。和人一样,没有永远不死的企业,企业有其生存的空间和时间。我想,如果企业能够找到独特的生存空间,有足够的生存时间,按照自己的规律生长就是最好的。我觉得能称为帝国的企业,一定有其独特的理念、系统和价值,有自己的领域与江湖。森林有参天大树,也有小灌木,这就是和谐之美。所以,企业家一定要按规律办事,不要盲目地追求某种“帝国”,更不能贪多求大,只要在能力的范围之内使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就很好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