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李书福:民企造车的唯一出路是国际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 07:44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记者 蔡卫国 吴乐晋 发自上海 作为目前内地最成功的汽车商人,李书福在2004年年底的时候发出豪言壮语:“吉利三分之二的车子将销往世界!” 随后,吉利汽车和李书福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国际化步伐和资本运作表明,这个出身草
而最能验证李书福能够摸准国际化脉搏的,正是刚刚发生的吉利集团机智应对人民币升值一事。民营造车的出路在于国际化 今年6月,记者在一次采访李书福的过程中,问到目前人民币币值重估的压力很大,吉利到马来西亚的投资会不会因此蒙受金融上的风险;因为汇率风险有前车之鉴,以内地一汽大众为例,去年就因为欧元升值利润凭空蒸发了好几个亿。李书福非常爽快地回答说:“我们当然会考虑这样的问题,方方面面我们都会考虑。我们认为,只要人民币升值,马来西亚一定会放弃紧盯美元的政策。” 果然,7月21日,央行宣布人民币与美元脱钩,币值微升2%,随即,马来西亚就宣布放弃紧盯美元的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调整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记者了解到,李书福背后有个智囊团,如何在国际化过程中规避汇率风险,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也是智囊团的重要职责之一。 前面所说的吉利马来西亚项目是指吉利汽车与马来西亚IGC集团合作,在马来西亚制造、组装和出口吉利汽车。 在李书福看来,天下兴亡大事,不可不察,要有大局观。大局观对了,才可以有的放矢。这些年,李书福苦心研究汽车天下大势,他的结论之一是,汽车发展的潮流是从美国,到欧洲、到日本,现在到韩国,未来肯定是到中国。从这个角度而言,不光“菲亚特要成为下一个罗孚”,通用、福特或许迟早也得关张。 “中国汽车的未来出路是在民营企业。”李书福又说,“民企造车的唯一出路是国际化和出口。” 其实,早在2003年,李书福就已经暴露其走向国际化的“野心”。当时,刚刚拿到国家发改委汽车产品目录的吉利汽车就有联手华晨汽车前掌门人仰融收编罗孚汽车的打算,但是后来随着仰融的出局而告吹。 “草根”企业的吉利汽车,转眼间已经开始在中国内地以外的市场大展拳脚。 上周,李书福旗下的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0175.HK)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准备在香港特区合作开发一款新型轿车体系,并同步带动有关零部件开发项目。 据透露,目前吉利还有在中东和非洲设厂的打算。自主研发护航 “就内地汽车格局而言,未来的出路肯定只能是自主研发。从这个角度看,内地大的汽车集团纷纷傍上国际汽车巨头,那和抽鸦片没有两样。”李书福习惯于语录体式的判断。 吉利走出国门,到马来西亚设厂,是个大手笔。但仔细算来,合资设厂,吉利是以技术入股,技术转让费还收了1200万美元,而未来3年,向马来西亚出口3万辆整车和9万辆成套散件,总金额将近6亿美元。整个过程中,吉利付出不多,收获不少,还获得了两国媒体的热烈追捧,也绝对是包赚不赔的买卖。 以这次吉利和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合作研发一款3.0的高档汽车为例,吉利更是名利双收。双方合作总投资14.4亿港元,吉利投入多少不知道,不过发布会上,李书福坐在主席台上,一边说,一边非常自然地用胳膊捅捅坐在旁边的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的总裁杨国强:“他们有钱,所以他们要多出点。”说完,他还转过头来对杨国强说:“是吧,杨总?”杨国强只好嘿嘿笑了两声,算是回应。 “吉利的资金没法和那些国际知名的汽车品牌比较,但由于有了技术,方向选择上走对,就能够事半功倍。”李书福说。 “自主研发不是让人家给你写本书,然后你署上自己的名字,而是你要把里面的每一句话都吃透。” 李书福说,今年9月,吉利将会携旗下五款新车型亮相德国法兰克福车展,是全中国唯一的一家。“以前我们造车,奔驰的老板老是给我写信,说我们的车像他们的奔驰。我敢说,我们现在到法兰克福亮相,全世界没有一家汽车公司敢再指责说,我们哪里像他们。”李书福的“野心” 李书福说:“你不要以为今天你是老大,你永远都是老大。丰田公司1937年搞汽车的时候,还不如吉利呢,现在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汽车公司了,所以我说,别看中国现在的小企业,也是会发展起来的。” 事实上,20年之前,李书福还只是一个揣着800元满怀黄金梦的浙江青年,那时候中国人还根本不知道日后会出现一个叫“吉利”的本土民营汽车公司。 李书福自述造车历史的时候说,我们造的第一辆车绝对漂亮。“就跟奔驰一样。”因为他的第一辆车是从香港买了运到浙江台州,然后又搞了红旗轿车的零配件,把奔驰拆了重新组装起来。李书福回忆说,当时之所以选择汽车上马,是因为那时候企业做得不错,积累了点资金。但企业规模要大就要好的产品的支撑,当时李书福到国外去考察,发现美国汽车很普及,于是就考虑造车,然后出口到美国,赚外汇。 所以,当吉利申报汽车项目的时候,曾有官员当着李书福的面说,你想造车无异于自杀。 李书福回得也很绝:那就给我一次自杀的机会吧! 时至今天,吉利已经拥有临海、宁波、台州、上海四大整车制造基地;近10个汽车品种;下设3个汽车整车制造公司、发动机制造公司、变速箱制造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李书福的汽车帝国已经初具规模。 2004年,李书福的吉利汽车以10万辆的销售成绩杀进内地汽车十强,吉利集团的销售业绩也接近100个亿。 进入2004年之后,宏观调控之下的吉利汽车开始整合求变。面对新的激烈竞争局面,李书福在2004年10月份出人意料地提出“以出口为导向”的新战略。“要让吉利汽车走向全世界,在吉利未来的制造计划和销售计划中,三分之二的汽车将面向境外市场。”李书福曾向记者侃侃而谈他心中的吉利未来梦想。 局势突变似更印证了李书福的先见之明。时值人民币升值2%,业界专家指出,对众多外资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可能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但对本土汽车品牌而言,外资进入将继续把他们向低端市场挤压,也加大了增资扩产的压力。奇瑞、吉利、中华、红旗等自主品牌的轿车,在2004年都没有达到预计的销售目标。如奇瑞和吉利的年度目标下调了50%左右。在此压力下,本土汽车品牌扩大出口成为一条“必由之路”。 对于吉利汽车海外建厂的动机,海通证券的胡松对记者分析,目前,内地汽车已经不再可能出现50%以上的爆发性增长,而境外建厂是自主品牌谋求自身做大做强的必然之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