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财富人物 > 环保风暴 > 正文
 

现代文明画报:潘岳 一个为环保理念而执着的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5日 15:21 现代文明画报

  

现代文明画报:潘岳一个为环保理念而执着的人

潘岳 来源:现代文明画报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作为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的潘岳,自2004年起,就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实际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及时通报严重违反法规的建设项目名单,并责令其立即停建,30多家大型违规项目纷纷落马。环保总局的强硬立场引起世人关注,潘岳也成了焦点人物。

  本刊记者 陈 漫

  封面及内文摄影 李锦龙

  “无需等到下一代,我们这一代人就可能会承受这些灾难”

  作为世界上最庞大的国家,中国的13亿人口使一切成就与灾难都怵目惊心。当我们以突飞猛进的速度进行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时候,我们的生存环境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在我国,环境污染已经远远超出了环境容量,极为有限的环境资源和庞大的人口形成了尖锐的对立。作为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的潘岳对此忧心忡忡,他表示:“在人口远远超过土地承载力,资源极度短缺的、环境容量极度狭小的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却以高消费、高污染的方式增长着;中国的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人均自然资源是世界平均值的1/2,单位产值的排污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几倍,劳动效率仅为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经济不稳定的系数为世界平均值的4倍以上。与此同时,我国能源浪费消耗极大,一万美元消耗矿产资源是日本的7.1倍,美国的5.7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

  如此的增长方式,导致的是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危如累卵。

  “无需等到下一代,我们这一代人就可能会承受这些灾难。”潘岳是这样认为的,他表示:“中国膨胀的人口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将使空气、水、土地、生物等环境要素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发,资源支撑能力下降,使民族生存空间收缩。如果不迅速转变生产与生活方式,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将可能出现在中国。”

  中国环境整治,迫在眉睫。

  环保:“不是呼啸而过的一场风暴”

  2004年12月9日,环保总局要求严格清查电站环评项目,坚决制止电站无序建设。

  12月13日,潘岳在首届环境影响评价国际论坛上公布了十类不得通过环评审批的项目。27日,国家环保总局向新闻界通报了对68家不合格环评单位的处理情况。

  2005年1月18日,国家环保总局向新闻媒体通报了30个严重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建设项目名单,同时责令这些项目立即停建,并将对其重罚,对直接责任人员,建议有关部门依法给予处分。这次公布的30家违法违规环评项目名单,几乎全是投资额上亿甚至数十亿的电力大项目,有的甚至是经国务院或其他部委批准立项的。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表示:“在对违法项目的处理上,环保总局决不手软,虽然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但我们会顶住压力,坚决捍卫环评法的严肃性。”环保总局一改以往的沉默,高调出击,强硬立场令世人瞩目,舆论惊呼:“环评风暴”来了!

  面对这场“环评风暴”,人们拍手称快,但也在观望最后的处理情况,“会不会虎头蛇尾”。

  “从心底里,我并不认同‘风暴’这种提法,因为风暴来得快去的也快。”潘岳坦诚地说:“如果我们仍以高运动的方式来进行各项改革,那么‘测风’、‘跟风’‘避风’形式主义就永远不会绝迹。我希望这次行动不能只是呼啸而过的一场风暴,而要能转化成为一种制度。环境问题需要体制和观念上的深层改革,不能光治标不治本。”

  2005年2月2日,国家环保总局宣布,曾经被新闻媒体通报的30个严重违反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已全部按要求积极落实整改措施。同时,国家环保总局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水电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在水电开发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中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确保水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至4月中旬,被“叫停”的30个违法开工项目部分通过了环保审查,开始复工。

  潘岳指出:“这次执法行动是一块敲门砖,将启动随后的一系列公众听证、战略环评、环评公正等改革。而这一系列改革,将引发一场中国未来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将带来我国发展模式与增长方式的重大改变,将带来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总之,在中国发展方向选择的关键时刻,争论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更是有益的。不管是赞扬还是反对,公开的争论将把各种得失利弊展现在公众眼前,将帮助公众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含义,并求得最大限度的社会共识。”

  潘岳认为,在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以后,社会议题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政府架构也做出了相应调整,服务与综合、科学、和谐社会发展,环保总局的职能已经转变成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控手段。

  长久以来,人们的误区是,只要经济发展了,就有足够的物质手段去解决政治、社会和环境问题。然而事实是,当发展到人均GDP3000至4000美元的时候,这些危机就会提前到来。潘岳说:“我们的那一点经济积累根本无法应对。经济危机经过几年的宏观调控可以恢复,社会危机付出政治成本也可以平息,而环境危机一旦产生,就不可逆转,会成为民族灾难。”

  “环保非政府组织是最令我感动的一个群体”

  环保是最易达成社会共识,最易达成各种利益群体共赢的领域。环保属于公共政策。公众对于公共政策的参与、辩论、监督,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有益尝试。一直以来潘岳就是把这样的理念引入到环保工作当中去的。

  “中国的环保非政府组织是最令我感动的一个群体。除了极少数盲从西方模式的极端组织之外,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善良纯真、为理念而无私奋斗的人,而他们为之奋斗的理念符合中央的科学发展观。”潘岳说。

  在潘岳看来,公众是近十年来兴起的重要的环保力量。尤其是媒体和民间环保组织,其参与不仅发现而且解决了一批严重的环境问题,还迅速唤起了社会对环保事务的关注和参与热情。公众的反映又影响了政府决策,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环保领域的公众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最佳试验田,也是一个现代公民社会的孵化器。要鼓励环保领域的公众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民主。潘岳说:“环保事业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没有公众参与,环保事业就变成少数人的事儿最终一事无成。我们的措施是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化,决策民主化,公益诉讼,加强与非政治性民间环保组织的联系。这是落实依法行政,建立法制国家的具体行动。”

  听证圆明园

  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4月13日的圆明园湖底防渗漏工程听证会的举行。

  2003年10月,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圆明园管理处、海淀水利局三家单位编订《圆明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规划认为,圆明园“年渗水量25多万立方米,因此必须有选择地对湖底进行防渗漏处理。防渗后,每年预计可减少水渗漏150.79立方米。”在防渗漏之前“2000多亩水面每年5月、7月、10月需要注三次水,铺设防渗膜之后,每年只需要注一次水,这样就可以在以往的枯水期保证有充足的蓄水量,避免生态进一步恶化。”

  然而在一些专家的眼里,这个工程不啻为一场生态灾难的到来。专家们认为,在湖底铺设了防渗膜之后,将会隔断水的自然循环,使本来就不流动的湖水彻底变成死水,降低了水的自净能力,不仅会破坏圆明园的整体生态系统,破坏物种生物的多样性,也会危及岸上的植被,从而危及整个圆明园的生态系统。

  4月1日,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圆明园防渗工程。4月13日,圆明园湖底防渗漏工程听证会在国家环保总局召开。来自社会各界代表120人和30多家媒体把会场挤得水泄不通,还有百余名热心市民只能在分会场外旁听。国家环保总局在报名的基础上,邀请了22个相关单位、15名专家、32名各界代表参加了听证。

  与1月份叫停的大型电力项目相比,此次叫停圆明园工程规模要小得多,但是,却有着更为标志性的意义。发生在中国的社会转型,使得社会中的人们分化成为利益和主张不同的人群,政府的决策已经无法代表所有人的利益和主张。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政治文明建设项下指出:“正确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各级决策机关都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的“社会听证制度”。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也有相关规定。做出一个相对好的政策抉择,需要协调、衡平不同的利益和主张。是在这种情况下听证会制度具有了它在公共决策中的不可替代的意义。可以这样说,圆明园听证会不仅在中国环保领域具有里程碑价值,同时也是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鲜活例证,具有示范意义。

  潘岳认为,环境问题将是中国重新崛起的过程中,遇到的至关重要的新命题。相对于圆明园工程听证会的结果,一场引人注目的听证会所标明的民主程序才是最主要的目的。“我就是要扭转这个局面,告诉大家游戏规则是什么。”潘岳说:“圆明园只是一个开始,今后一系列重大环保事务都将举行公众听证会。我们还要在规范性和透明度上尽量做到与国际惯例接轨。”

  潘岳说:“我们希望获得的最终效果——这也是我们的最初动机——就是进一步推动环境决策民主化的进程和进一步扩大环保公众参与。按照惯例,圆明园事件我们可以不举办听证会而直接作出行政决定,但我们认为,对公众来说,参与公众事务不是一种施舍,而是宪法赋予的权利,政府有义务进行回应和保护;对政府来说,要想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仅靠几个工作人员和下属单位的专家是不够的,也是片面的。科学合理的决策不仅在专业技术层面要正确,也必须兼顾各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只有通过民主化程序制定的决策才能最大限度地符合科学规律,才能通过利益均衡取得社会共识,才能最好的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

  “我一直是一个可持续论者”

  潘岳在他2003年所发表的《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一文中曾经提出他的环保理念:作为一种思想,环境文化是人类的新文化运动,是人类思想观念领域的深刻变革,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而这种文化在全世界的兴起为中国带来了复兴的机会。

  “在人类社会文明史中,环境与能源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在中国发展史中,环境与能源挑战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巨大。”潘岳说。

  青山绿水,蓝天如洗,空气纯净,这是所有人都期待的美好环境。我们距离我们所热切向往的理想环境究竟还有多远?希望如何变成现实?这也正是所有置身其中的人们所共同关注的。

  潘岳的设想是“环保不只是一场影响公众的革命,而将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部分。”对于未来,他希望重点行业都意识到环评制度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门槛,现在就应有所警醒,引起高度重视,从而能为更全面地贯彻科学发展观而认真履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此同时,环保总局也将改革环评机制,加强机构自律,全面提高环评效率与质量。并希望社会各界对环评工作进行监督。

  “我是宏观经济部门出身,并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环保工作者。但是我无论在什么部门都在重复着同一种声音:我一直是一个可持续论者,是一个执著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人。”潘岳如是说。

  “中国的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问题,发达国家应当承担一部分责任,尤其是应该消除对发展中国家环保技术转让的限制和减少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以‘世界垃圾场’告终的文明,是从摇篮到坟墓的文明。中国要走一条不同的道路,一条从坟墓到摇篮的生态文明之路!”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潘岳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国画专题
国之瑰宝水墨风情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