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集团李克麟:把握价格脉动 绎海运奇迹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18日 08:35 经济参考报 | |||||||||
中海集团总裁李克麟在他临江的办公室里,说起这艘“巨无霸”时充满激情:“从2004年7月起,中海集团订购的5艘8500箱位的大型集装箱船有4艘相继投入运营,此时适逢海运市场全面走强,货源十分充沛,大型集装箱船一个航次就稳赚600万美元!”从1997年成立至今,中海没有花国家一分钱投资,集装箱运输收入实现了从1亿元至200多亿元的飞跃,被业界称为海运奇迹。 先做资本文章 中海集团是由上海、广州、大连三大海运集团及有关公司于1997年8月组建而成的,主要从事沿海的煤炭、原油运输。集团组建前,总亏损额高达6.8亿元。1997年底,中海仍亏损1.84亿元。 作为一名资深的航运人,李克麟深知海运老企业的家底。集团成立之时,他的讲话凝聚了员工的心:中海集团要走出困境,要以创新的思路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去开拓新天地。 中海集团成立之初,集团成员普遍存在船舶老旧、结构不合理的情况,进行改造又缺资金。在新管理体制下,中海提高了资本运作的领导力、决策力。李克麟认为,集团旗下的两家上市公司,可以作为融资的窗口。中海集团通过购买和变更持股者的身份,持有部分法人股。集团划出一部分优质资产,注入这两家公司,并通过参股、兼并、收购等方式,进行资产经营。原广州海运公司下属的海南海盛公司更名为中海海盛(资讯 行情 论坛)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海运局下属的上海海兴轮船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在香港上市。1997年通过协议转让方式控股海兴轮船公司,并更名为中海发展(行情 论坛)(资讯 行情 论坛)股份有限公司。这两家股份公司成为中海集团的海内外融资窗口。2001年,海盛公司成功实施配股方案,募集了9000万元资金;中海发展的配股方案也得到实施,募集了3.8亿港元。此后,中海发展公司在2003年5月向社会公开发售人民币普通股,募集人民币8.2亿元。去年2月,中海集团又在上海创立中海集装箱运输股份公司,并于6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募集资金76.8亿港元。 此外,中海集团实行资产的统一经营、调度和核算,组建成立了结算中心,统贷统还。结算中心发挥内部银行的作用,与上海、广州、大连等地工商银行洽谈,利用国家的降息政策,调整贷款结构:在航运业低迷时,借短还长;在航运业反弹时,就借长还短。目前中海集团的负债率降为60%,低于业内平均水平。中海还利用集团优势,争取到30亿元人民币和7000万美元的贷款授信额度,解决了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 中海集团现在1年的资金进出量达1700亿元,流量达330亿元,有力地保证了重大决策的实施和企业的正常运营。 低迷和回升都是机遇 李克麟凭借其独特的洞察力、科学的决策力,实施正确的市场战略,把资金集中用在发展航运主业上。李克麟上任之后,航运业面临较长时间的低迷。他说,低迷和回升都是机遇。 李克麟曾任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副总裁、中远集装箱运输总部总裁。他深知集装箱运输是世界航运业发展主流,是现代化大生产和先进生产力在海上运输的体现。航运公司必定要突出主业,重点发展集装箱运输。 中海集团成员中原有40多家船公司,机构重叠,人员庞杂,管理困难。集团成立第一年,就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快速、高效的集装箱运输,组建成立了集装箱运输公司。 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行情 论坛)危机造成租船业低迷。李克麟认为,危机之后会发展。于是抓住机遇低价租进一批集装箱船,1998年,沿海散货市场低迷,中海将40多艘100多万载重吨的散货轮改造成集装箱船,实现了集装箱运输的低成本快速起步。 2003年,李克麟依据收集到的信息,判断航运业在2004年将从复苏走向繁荣。中海预先订造了5艘8500箱位和8艘9600箱位的超大型集装箱船。这些超大型船从去年起陆续交付使用,适逢航运业强劲反弹,中海集团以充沛的运力迎接市场的旺盛需求。在许多航运公司,包括世界著名的航运公司大呼“船少,箱子少”时,中海集团游刃有余地在全球市场上饱揽货源。更引人注目的是,中海集装箱船的低成本优势明显,订造的船舶,平均船价比目前的市场价低1/3。有人算了一笔账,如将在建集装箱船进行转让,就可获5亿多美元的净收入。中海集运(行情 论坛)的竞争能力因此大大增强。 中海集运公司成立7年来,实现跨越式发展,已跃入世界十大集装箱班轮公司之列。预计到2007年,中海集运公司船队的总箱位将达到45万标准箱,形成大型化、规模化、低船龄的远洋运输主力船队。 实力大增后,中海布局全球,推进规模经营,先后开辟的远东至澳洲、远东至欧洲、远东至地中海、远东至美国西海岸四大干线,构建起中海集运的全球网络。此外,中海还开辟了国内沿海内贸集装箱快运航线、中日集装箱快速航线以及中日冷藏箱特快航线和近洋支线,成为国内投入船舶艘次最多、箱位最大、航速最快、网络布局最广的集装箱承运人。 目前,中海已构建完善国内和全球的揽货代理网络,经营着39条国际航线,服务遍及欧美亚澳非的91个港口,国内的8条航线和13条支线服务于华南至华北21个港口,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承运人。 把握价格脉动 2002年下半年,受“9.11”事件影响,业内人士对世界经济和航运业普遍不看好,但李克麟对前景却保持乐观。根据信息情报系统的分析,李克麟与中海高层达成共识,预测欧元有升值趋势,这必然带动远东对欧洲出口贸易量的增加。中海在2002年年底就部署了8艘5688箱位的集装箱船投入远东至欧洲航线,抢到市场先机。2003年,远东至欧洲航线箱量不断增加,成为中海盈利最大、效益最好的航线。 中海每年的船用燃油超过200万吨,油价波动对成本影响很大。中海把握油价走势,油价处于相对低位和合理价位时,锁定油价。2002年中海注意到海湾局势开始紧张,便在国际市场购买燃油期货。2004年年初,中海就在相对低位购进60万吨船用燃油,此后从二季度起燃油一路上升,中海却有效控制了运输成本。 中海注意到钢材价格攀升的趋势,并根据对航运形势分析预测2004年航运业将明显反弹。从2003年末2004年初中海就加紧订造和租赁集装箱,订造集装箱12万个。2004年以来,航运业如中海的预料出现百年不遇的繁荣,运力首次全线吃紧,运价大幅上升,中海踏准节拍,大量揽货,在黄金时节捞“黄金”,为全年盈利大幅上升打下基础。 在中海,经营管理人员通过遍布全球的机构、航运信息平台等,把握航运贸易信息。集团每天一次小会,每周一次总结会,李克麟和集团高层管理者亲自示范,列举案例,分析形势,提出对策。日积月累的商战培训,使集团的发展理念、策略思想深入人心,使集团的经理管理者面对不断开放的环境、瞬息万变的市场,能够把握市场先机。 作者:冯亦珍 张晓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