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财富人物 > 财富人物 > 正文
 

春树:北京宝贝不喜欢被定义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9日 21:44 新世纪周刊

  

春树:北京宝贝不喜欢被定义

生于80年代 .《时代周刊》封面 .“垮掉的一代”另类自由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本刊记者/小庄 龙曦

  春树作为上世纪80年代写作群体的代表,从头到脚、一言一行都惊诧了传统的人们。当然,春树也拥有相当数量的年轻拥趸。如今,21岁的春树成为了一种现象——春树现象,存在着争议的现象。

  有人这样描述春树:在听音乐和看电影时会哭,喜欢虚荣,还有一切虚幻的感觉,天天都涂香水,轻陷在柔软如天鹅绒的床单上,颤抖。她喜欢名牌,喜欢被人爱,喜欢门口贴着五星或者更多星的宾馆。

  在上世纪80年代的写作群体当中,春树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这个1983年出生的女孩以一部惊世骇俗的《北京娃娃》一举成名。这部半自传体小说描述了春树从14岁到17岁之间坎坷的情感经历和令人心痛的生活历程,书中大量的性描写让《上海宝贝》也自惭形秽,因此,春树也理所当然地被冠以了“北京宝贝”的称号。

  在众多出生在80年代的作家当中,春树一直是以大胆、前卫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她曾面对媒体直言不讳地指出:“卫慧、九丹们统统是用硅胶写作”。言下之意,她比前辈们更加青春和富有激情。2004年2月,春树一举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几位封面人物之一。照片上的春树身着朋克的代表服装——一件黑色的皮夹克,黑色短发,懵懂的看着前方,照片的背景则是北京冬天后海的一片萧条。

  堕落还是另类?

  《北京娃娃》让人们开始注意到了春树这样一个青春作家的存在,甚至有人开始了对中国教育的反思——是什么原因可以令一个女孩“堕落”到如此地步?先是从高中退学,继而开始听着颓废的音乐,肆无忌惮地挥霍着青春和身体。最不可思议的是,这样的经历写成小说之后,居然受到青年读者那么热烈地追捧!于是,登上《时代周刊》封面之后的春树开始真正受到了人们(首先是美国人)的关注。在那一期的周刊上,春树和韩寒、曾经的黑客满舟、摇滚青年李扬四人被美国人称为“新激进分子”,并与美国上世纪60年代“垮掉的一代”相提并论,在美国人的眼中,他们是中国80年代后的代表,而春树则是代表中的代表。

  由于美国《时代周刊》的报道,春树这个名字不约而同地占据在国内各大媒体的版面上。长期以来,西方社会对中国的某些报道和观点必是反面的居多,中国人历来都是非常关注的,这一次也不例外。

  《时代周刊》的文章开始被铺天盖地的转载:“在这个国家,年轻叛逆者的数目正在如此迅速的扩张,就像美国的垮掉的一代和嬉皮。他们已经有了他们自己的名称——另类。

  这个词曾经是贬义的,意指品格低劣的流氓。美国人这样写到。而在今年最新修订的《新华词典》中——对另类的解释则是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不再有贬低的含义。”

  大多数中国人并不相信《时代周刊》写这篇文章是真正出于对中国青年善意的关注和热爱,像大多数他们对中国的报道一样,这里面夹杂些许嘲讽和鄙视的意味。就像国内一些报纸这样评价春树的那张照片一样,“身穿黑色皮夹克的春树有些茫然而呆滞的凝视着正前方”。好在,春树本人对此并不介意。相比较而言,似乎春树更关心的是她所追求的自由。

  不喜欢被定义

  春树不喜欢被人称作“80后”。她告诉记者,所有浮出水面的东西多多少少都有一个夸张或者被稀释的程度,一个被过度开发的结果并不妙。

  而对于《时代周刊》认为她“只追求物质和感观享受,更勇敢地表达自我,却失去了上一代年轻人的精神追求”的说法,春树并不认同。她反问:“如果说这一代年轻人丧失了上一代年轻人的精神追求,那么我要问问,我们变成这样难道不是上一代人言传身教的结果吗?”

  卫慧写作《上海宝贝》那一年24岁,而《北京娃娃》是在春树17岁那年出版的。从年代上算,卫慧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应该勉强能算作春树的上一代。那么,她会为今天已经“变成这样”的春树们负责吗?

  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而个性张扬的新一代似乎并不满足于尽早成名,春树追求自由。她说:“一个人的自由首先是身体的自由,然后是性自由”,“我表达感情有许多种方式,像所有人一样,如果大家都能做到无性,估计我也能无性。问题是,大家表达感情的方式中,肯定不会缺少性的存在,不然人类就要灭绝了。”

  也许正是这种对性的认识,使得春树这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80年代代言人招致了大多数正在大学里读书的80后的反对。他们认为春树的极端反叛和另类只是一种极度的张扬,一种过分的自我标榜。不过,对于这一点,春树却看得很谈。她认为时代周刊之所以称她为“另类”,是因为她与大多数的中国青年选择了不同的精神信仰。而至于生活方式,她说:“大家都差不多呀。”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一种可能。西方媒体怀着叵测的心理来宣扬春树为首的这群青年,毕竟他们最擅长关注叛逆与非主流的群体。可是,如果另类成为一种刻意追求的生活方式的话,那对个人和社会来说终究不是什么好事。

  瞩目的80年代生人

  青年诗人沈浩波是《北京娃娃》的出版人。谈到春树所代表的80后问题,沈浩波坦言,自己对80后不熟悉,不知道春树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代表,但可以肯定的是,她在某些方面肯定是有代表性的。

  “封面这个事情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事情,他们总要找出一个典型来反应中国的情况。因为中国80年代这批人确实不一样,谁都感觉到了,包括外国人也感觉到了,他们确实形成了自己的一个亚文化的氛围。在这个氛围里,他们想找一个人作为典型的话,找到春树也是顺理成章的,这没有太多的含义。更何况谁也不知道这一代人最后是什么样子,所以这还是一个媒体行为。”

  谈到对春树的印象,他说那是一个不想上学、想法又特别多、叛逆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同时对成人世界冷漠又有一些愤怒的女孩。“十四五岁正是一个叛逆期,她对成人社会感到愤怒,同时又是那么强烈地想成为大人。”

  同时沈浩波认为《北京娃娃》是中国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残酷青春小说,“她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人,这种极端其实有一种普遍性的。当一个小孩面对成人社会的时候,她感受到了冷漠的伤害,但一直没有这样的一个作品。这个声音是她发出来的,而且很强烈。”

  春树现象不具有代表性

  针对80后群体,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的阎晶明处长提出了这样的看法:“简单地把春树放到80后的群体里面来否定或者张扬她的意义都不是很大,她的个人创作在80后当中是否最具代表性和说服力现在也很难说。因为她的个人经历也不很具有代表性,不能把“80后群体在写作当中体现出来的价值作为80年代整体的价值。”

  “我不认为在80后群体当中出现个别极端行为的人物就代表了整个群体,你不能把个别人的表现因为她诉诸了文字就认为是一代人整体的心声。中国毕竟还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大量的人跟他们的想法是完全不一样的。”阎处长说。

  阎处长还指出:“春树这种现象在过去确实没有,但她这种呼应到底有多大程度的代表性和全局意义,现在还很难说。很多东西也许在上世纪60年代的摇滚乐里面已经出现过了,现在春树所表达的也不过就是那些观念吧。只不过是存在对象的不同,所以大家的感觉不同罢了。比如春树的一些思想存在于一个40岁人的身上大家都能接受,但出现在一个16、17岁女孩的身上,大家就感到惊讶。其实,现在社会环境这么复杂,他(她)们早熟一点,对社会发一些感慨,哪怕是浅薄一点的感慨,这都是很正常的。”

  虽然现在人们对春树的争论还在继续,但其受关注程度的确与日俱增,而以她为首的80后群体也在人们的视野中越来越清晰。不过,一个事实却是,现在大多数人谈论春树们,多是抛开文学作品本身不谈,文学评论界也似乎更愿意把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对待。至少到目前为止,评论界还没有把任何一个80后作家或者任何一部作品独立来研究。这也从一定程度表明:80后作家和作品当中的一大部分处在非主流的尴尬境地。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春树,北京宝贝新闻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冬语
聆听冬日温暖声音
西游情史
大话西游短信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