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刊:中国企业何以能从跨国公司挖人才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3日 11:07 新华网 | |||||||||
新华网消息:美国《商业周刊》说:中国企业从大型跨国公司“挖”管理人员的现象,在5年前还不可想像。如今,雄厚的实力、强劲的增长以及拓展海外市场的抱负使中国的企业越来越有吸引力。该刊提前出版的9月26日一期刊登一篇评析这一现象和变化的文章,题为《从大哥哥那里抢人才》 无论从哪方面讲,童雪松都算得上成功。他曾在摩托罗拉公司担任高级经理,年薪超
中国企业从大型跨国公司挖走了不少像童雪松这样的管理人员。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盛大网络公司的现任总裁唐骏,曾在微软中国公司担任总裁。联想公司负责企业沟通的蔡雪琴曾在奥美国际公司任职多年。中国电信的设备供应商华为公司也不断从摩托罗拉和诺基亚公司挖人。 眼下这股趋势在5年前还不可想像。当时,没有哪个自尊的白领会渴望从外企跳槽到国内的公司。如今,雄厚的实力、强劲的增长以及在全球扩张的抱负使中国的企业越来越有吸引力。比如,2000年,海德里克—斯特拉格尔斯人才服务公司在中国招募的管理人员有20%至30%去了中国公司。而今,这个比例达到60%至70%。 管理人员称,中国企业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们担负更大的责任,从而也能 做出更大贡献。正因为如此,34岁的吴先勇才离开为之工作了9年的宝洁公司,于2004年跳槽到中国的李宁公司,担任主管市场营销的副总裁,并负责国际业务。他说: “李宁公司为我提供的平台要好得多,可以让我施展身手。”在李宁公司,他不仅加薪50%,而且得到了条件优厚的认股权。其实,李宁公司里还有不少从跨国公司里跳槽来的管理人员。 这种人才流动与中国企业决心在国际市场拓展业务有很大关系。聘用有在跨国公司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可以使中国公司向外发展时获得优势。比如,雄心勃勃的中国家电零售商国美公司就在今年1月邀请在摩根士丹利负责并购的副总裁翁向炜加盟。翁37岁,上海人,持有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他说:“一家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需要考虑的就不仅仅是在哪里开新店的问题了。” 有些管理人员在跳槽后薪水反而有所下降,但认股权往往能填补其中的差距。随着更多的私营公司在海外上市,这一趋势很可能愈演愈烈。比如,曾在微软公司主管人力资源的邓康明跳槽到网上拍卖公司阿里巴巴负责人力资源后薪水下降了20%,但获得了条件优厚的认股权。 然而,对许多求职者来说,薪水仍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海德里克—斯特拉格尔斯人才服务公司说,为争夺中国银行一位业务骨干,一家外资银行和两家中国公司都不惜重金;半年之内,此人的薪水就从7万美元涨到18万美元。最终,他加盟一个阀门制造公司担任首席执行官。 为争夺人才,中国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也乐于“额外付出”。比如,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就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和美国国际集团挖了不少人才,付给他们的报酬比原来最多高50%。比如,平安保险公司刚刚雇用了一位有5年外资银行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年薪6.5万美元,比他过去的薪水多40%。 中国公司甚至开始向海外寻求人才。37岁的四川人张一在生产医疗器械的盖丹特公司工作4年后,跳槽到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担任首席执行官。他又为公司从竞争对手——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的梅特罗尼克公司——挖来33岁的赵瑞林。赵在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设立的健康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博士学位,同时还持有沃顿商学院的MBA证书。 目前,赵在微创担任主管企业发展和战略规划的副总裁。公司为他提供住房和6万美元的年薪——这只是他在梅特罗尼克公司收入的一半多。但是,他说,他在这里担负更高的职责,加上公司正在超速发展,这些都弥补了工资的下降。他说:“为这家公司工作很过瘾。现在,我经常和银行家、律师和会计师打交道。” 中国公司对人才的渴求使中上层管理人员的“热销”趋势进一步加温。一位招聘者估计,中国国企的首席执行官可能拿到30万美元的年薪外加住房和汽车,符合市场需求的中层管理人员可以拿到7万美元甚至更多。香港伯乐管理有限公司说,为了留住人才,公司每年至少还要给雇员提供13%到14%的涨薪;想“挖墙脚”的公司通常要提供20%甚至30%的涨薪。 这股人才争夺热潮暂时还冷不下来。从事商务管理咨询的麦肯锡公司称,今后5年,中国还需要7.5万名能够在国际市场中施展拳脚的管理人员,但目前这类人才仅有500 0个。只要跨国公司仍然源源不断地“培训”中国本地人才,急于挖墙脚的大陆公司就不会减少。(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