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华林集团:能否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9日 11:36 经济视点报

  编者按

  华林集团曾经是地方明星企业,但疯狂而盲目的扩张,使其在盛极一时后迅即陷入困境。企业发展不容易,遭遇危机也正常,关键是能否汲取教训,重整旗鼓。希望本报的这几篇报道能给企业经营者们以某种启示。

  □经济视点报记者 王新磊 见习记者 姜华山

  2004年底,因相继登上“2004年胡润百富榜”和“福布斯大陆富豪榜”,河南华林集团(以下简称华林集团)董事长孙树华成了公众及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他从破烂王到亿万富翁的人生传奇更是让人津津乐道。

  2005年初,因有媒体报道称其“涉嫌贷款诈骗”、“向国外转移资金数亿元”,孙树华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当时的孙树华已不再是“光彩照人、手捧鲜花”,陷入欠债危机的华林集团一时间也危如累卵,最后以一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名言保持缄默至今。

  一年多过去了,孙树华和他的华林集团始终保持沉寂,“华林集团已经倒闭”的传言不胫而走。

  华林集团现状如何,是否已逃离了银行逼债漩涡,是否还能东山再起?

  10月31日,本报两位记者远赴淮阳,探看“逼债风波”后的华林集团。

  华林集团不行了?

  “华林集团不行了”,在去往位于淮阳县西城区的华林工业园的路上,

出租车司机刚听说记者要去华林集团,就直言不讳。“去年第一届姓氏文化节的时候,周口、淮阳的大街小巷上都是华林赞助的广告牌和宣传条幅,今年街上根本看不见华林的影子。”

  来自旗下子公司河南华林化学建材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华林建材)的信息也证实:华林集团处境不妙。

  2005年初,有媒体报道,孙树华“涉嫌贷款诈骗”、“向国外转移资金数亿元”,一时间被传得沸沸扬扬。

  虽然传闻被孙树华否认,但是由于扩张过快和管理不善,多个项目相继失败,却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银行要求集中清偿的高达40亿元的债务,更是加速了华林集团资金链的断裂。尽管在半年之内还了银行5.7亿元,华林集团众多的子公司却已是“灰飞烟灭”。

  2004年孙树华登上“2004年胡润百富榜”和“福布斯大陆富豪榜”时,华林集团旗下子公司超过十五家,涉足建材、建筑、教育、白酒、咨询、餐饮、旅游、高速公路等缺乏关联的众多行业。

  经历了银行逼债风波之后,华林集团旗下子公司锐减到三家,仅剩下河南华林化学建材有限公司、华林塑料蓬布有限公司、三元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外加一个国家合作(PE)检测实验室。

  更严重的是,在这三家子公司中,两个已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唯一正常运营的华林建材,据说也常常开工不足。

  东山再起的希望

  虽然,坊间一直盛传“华林集团已经倒闭了”,但是华林集团否认了这一说法。

  “华林集团确实已经负债,但是华林集团不能申请破产。一旦华林集团完蛋了,必然会牵连到华林建材。”华林建材销售部一位大区经理强调,华林建材是国家级项目,全套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保证了华林建材的市场竞争力,“华林建材很有发展前途。”

  作为华林集团旗下目前唯一正常运转的企业,华林建材背负着集团东山再起的希望。

  2001年12月24日,国家计委以计产业(2001)2743号文件批准了华林化学建材有限公司(即华林建材)承建年产10万吨PE管材、管件生产项目。华林建材也因此被称为“亚洲PE塑料管道行业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技术和检测设备最先进的现代化企业”。

  来自华林建材的内部消息证明:华林建材确实已经成为华林集团仅存的旗帜,“银行逼债时,华林集团在半年内还银行5.7亿,从华林建材调走了两个亿的资金。”一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当华林集团扩张受挫时,其旗下的子公司大都因为缺乏管理,要么形同虚设,要么惨淡经营。就连华林集团的核心企业——华林塑料蓬布有限公司和淮阳沪光塑料有限公司,都已经失掉了主业优势。只有华林建材凭借其国家级项目的出身、技术水平,仍然生机勃勃。

  2004年8月,已经走下坡路的淮阳沪光塑料有限公司一度停止运转。2006年11月1日上午9时,在淮阳沪光塑料有限公司门口,记者看到的,依然是冷冷清清的场景。

  11月1日上午10时,记者在华林建材看到,一辆大卡车已经装好了巨大的管材,正准备运往陕西。华林建材的PE管材已经销售全国除西藏和海南之外的全部省市。

  华林建材正常运转的景象,在华林集团中独树一帜,这给了华林集团复兴的希望。

  然而华林集团负债过高,又成了华林建材发展中的“绊脚石”:由于缺少资金,华林建材的二期工程被迫搁置,至于何时上马谁也说不清楚。

  站在华林工业园区的大门前,一边是绿草茵茵、亭台楼阁,一边是荒草齐腰深的华林建材二期规划区。

  财富传奇

  像所有成功的创业者一样,孙树华有着“从破烂王到亿万富翁”的传奇人生。

  19岁的孙树华开始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收破烂,成了远近闻名的“破烂王”,生意做到了上海、广东等地。

  1992年,孙树华多方筹集90多万元,与当地乡政府合作办起了一个小型的塑料农地膜厂,半年净赚200万,孙树华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97年,当塑料厂农地膜创下1200多万元的产值时,孙树华组建了淮阳沪光塑料有限公司。

  1998年,百年不遇的洪水过后的农业恢复性生产,给生产农地膜的孙树华提供了“百年不遇”的机会。这一年,他建起了长江以北最大的塑料蓬布厂——淮阳县华林塑料蓬布有限公司。

  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孙树华又相继创办了淮阳华洋贸易有限公司、淮阳土工膜有限公司、郑州福林塑化有限公司。

  2001年,孙树华以上述企业为紧密层,组建了华林集团。

  一路走来,可以说,孙树华的每一步都踏上了机遇的节拍。甚至可以想像:如果坚守塑料行业,他完全可以像中国女首富张茵一样,创造出从破烂发家的成功神话。

  速成帝国

  但是,一件事情改变了孙树华和华林集团的命运。

  2001年的华林集团,产值只有7000万元,当孙树华战战兢兢地报了一个1亿元的数字时,还满以为会被查出来挨批评。哪知地方官员再往上报时“加快了发展进度”,这一数字翻了一番,达到近2亿元。

  于是,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华林集团立刻成了明星企业。此时的孙树华,也认为只有企业上规模,才能降低风险。因此迅速建成一批大项目,便成为他接下来奋斗的目标。

  2002年10月,华林集团在商水县征地1600亩,准备打造中原地区最大的锂电池基地;2003年8月,华林集团重组总资产2.4亿元的河南四五酒厂;10月29日,与河南省南阳市签署协议,建设天池岩水电站,拟投资72亿元;11月中旬,投资两亿元的华林鲲鹏中学在河南省周口市开工建设……

  不到两年,孙树华便打造出了一个涉足“建材、贸易、水电、建筑、教育、白酒、餐饮、房产、旅游”等10多个领域的企业帝国,拥有47亿元资产、5375亩土地。

  疯狂扩张的代价

  随着事业越做越大,孙树华和他的华林集团逐渐失去了核心方向,也开始尝到了扩张的苦果。

  据专家评估,如果上述所有项目同时展开的话,至少需要200亿元的启动资金。然而,当时的华林集团,总产值始终未能超过2亿元,还只是个不折不扣的中型企业。

  疯狂扩张的代价是惨重的:2004年6月,仓促上马的锂电池项目第一个夭折。

  令人想象不到的是,这样一个投资过亿的项目,当初甚至没有进行过有效的论证分析。项目的钢架都立起来了,方案却因为环保不过关始终通不过有关部门的立项审查。无奈之下,华林集团不得不“果敢地放弃了”。这一“果敢”,使得3000多万元就此打了水漂。

  更严重的是,华林集团主业也陷入了危机。

  2004年8月,走下坡路的沪光塑料厂“终于停摆”。

  与此同时,当初花大价钱收购过来的三元化工,也在“无人疼爱中”被租给了几个天津人。时断时续的开工过后,几个天津人弃之而去,几亿元的资产成了一堆无人问津的厂房……

  多项重大决策的失误使华林集团彻底陷入困境,所涉足的行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轰然倒下:原本为“帮政府一把、解决员工上访问题”而收购的四五酒厂,因无力支付履约金最终被政府收回,进入了破产清算程序;雄心勃勃的纺织厂,在打了一半桩之后匆匆停下;先前那些放出豪言的几十亿元的投资项目,也因无力“赶场”而全部流产。

  政府“捧杀”

  华林集团疯狂扩张的背后,当地政府的“扶持”如影随形。华林集团巅峰时,占地面积突破5500亩,这其中的大部分土地,被用作为获取银行贷款的抵押,这些行为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从华林建材到华林集团商水高科基地,当地政府都强调大局,很爽快地批准了华林集团上千亩的征地要求。结果导致了上千亩的土地被抛荒,如今有些已经复耕,有些仍然荒草丛生。

  诸多事实也表明,华林集团的疯狂扩张或多或少也源于当地政府的推手之功。正是华林集团同政府这种过于亲近的关系,从而“捧杀”了华林集团。

  由于华林集团在周口地方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企业规模已经与领导的政绩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诸如“拉郎配”的企业兼并、“贪大求洋”的项目草率实施也就在所难免了。

  2004年4月,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银行随后紧缩银根,华林集团靠银行贷款支撑的路子被堵死。嗅到华林集团“快不行了”的银行们蜂拥而至,争相前来逼要到期的、或是没有到期的贷款。孙树华使出浑身解数,半年内还了5.7亿元的贷款。

  华林集团遭难,当地政府也是倾囊相助,帮其还了6000万元的贷款,开创了政府帮企业还钱的先例。但是,在40多亿元的贷款面前,政府的努力也仅仅是杯水车薪。

  性格缺陷

  在华林集团的疯狂扩张中,根本无法发现出孙树华作为企业家的任何理性。当时的孙树华更像是一个报恩者、一个政府理念的代理人——政府有困难,孙树华就上。

  在淮阳,孙树华救助过多名贫困学生,甚至梦想建造一所可以让学生免费就读的学校。2004年,他还曾为淮阳太昊陵里的伏羲、女娲重塑金身。

  孙树华的良心举动为他赢得了声誉:在政府,他是一位“听话、并且会来事”的老板;在民间,他是一位“没有架子、心肠好、只会做事”的厚道人。

  一位熟悉孙树华的人士说:“他是一个十分重感情的人,但不是一个真正的商人。”

  孙树华性格上的这个缺陷,在当时反而成为他同政府合作的一个优势:地方政府出于政绩或发展的需要,于公于私都会对急于做大的华林集团施以援手,双方一拍即合,形成互助。

  在华林集团被银行逼债时,周口市的一位政府官员曾为孙树华叫屈:“有些决策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华林集团的发展得益于地方政府,但有时也受制于地方政府。”

  “华林集团搞到今天这个状况,董事长占很大一部分责任,董事长本身的性格缺陷,造成了华林今天的这个局面!”华林集团一位老员工叹息不已。

  也正是这一点,成为华林集团能否复兴的最大变数之一。

  困境依旧

  11月1日上午11时,记者辗转获得孙树华的手机,电话提示却是空号。记者又拨打华林集团宣传部的电话,语音提示依然为空号。最后,记者终于拨通了华林集团办公室的电话,得到的回答却是“集团的一切外宣事务已经交给淮阳县委宣传部”。

  “华林集团被保护了起来,拒绝一切采访。”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那么,华林还欠下银行多少债务?偿还情况又如何?

  11月2日上午,记者来到了中国银行周口分行,华林集团曾公开承认欠该行8.9亿元的债务。然而,当记者向该行有关人士问及华林集团偿还债款的情况时,却被告知此事涉及企业机密,不能提供相关信息。

  于是,记者又来到了中国

人民银行周口支行,相关负责人先是推脱,后又告诉记者此事涉密,不便提供。

  记者又试图联系其他和华林集团有业务往来的银行,都被以“涉密”为由婉拒。

  11月2日中午,记者来到华林集团在商水县的华林高科有限公司。正午的阳光下,这个占地1270亩的公司的“版图”上,只剩下了四周立着的柱子(中间连接柱子的铁栏已被人盗去),平整的土地上已长满了青绿色的麦苗。顺着一条东西方向的宽阔马路向纵深走去,一户人家正在马路中间碾着玉米。

  当记者问这是否是华林集团的“圈地”时,当地村民点了点头,“这块地自从被华林买下后,已经闲置五六年了,现在被人以一亩地一年200元承包下来,重新种上了庄稼。”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