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案例剖析 > 新浪财经管理专栏_泰然方略 > 正文
 

泰然方略:解剖万燕悖论 不轻易进入未成熟行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1日 18:36 新浪财经

  卢强

  万燕VCD成为行业“先烈”的故事一直被用来教育后来者,不要轻易进入一个尚未成熟的行业。其实,如果我们认真研究一下万燕案例,再结合其他实际发生的成功或失败企业的情况,就会得出更全面的意见。万燕的失败固然有行业不成熟的原因,但是这绝非万燕失败的主要原因,万燕的失败归根结底是企业经营者一系列严重错误所导致的,决不能简单地归
因于行业不成熟,更不能因此就对于进入一个新兴行业怀抱过分恐惧心理,因为率先进入一个行业的机会非常稀缺,只要操作正确,所获得的收益绝非通常情况下的企业经营能够达到。

  1.关于万燕VCD悲剧的报道

  下面我们首先看一下关于万燕案例的通常描述。

  1993年9月,留美学者姜万勐、孙燕生将MPEG图像解压缩技术应用到音像新产品上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VCD,并斥资在安徽建立万燕电子系统有限公司。为中国人开启了家庭影视的时代。“万燕”的第一代产品在1993年9月面世并通过了国家鉴定。“万燕”生产的第一批1000台VCD几乎被国内外各家电公司买去做了样机,成为解剖对象。1994年,万燕批量生产VCD,初期由于片源不配套,使VCD在市场发展上停滞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万燕所面临的难题是软硬件要一齐开发。“万燕”在前期研究开发的投入是1600万美元,广告投入是2000万元人民币,中国百姓到了1994年底才逐渐认识VCD,而在这一年,“万燕”生产了几万台VCD,结果只卖出了2万台。由于前期投入太多,导致早期产品成本高达每台360美元,再加广告费用,在市场上每台VCD卖四五千元,却基本无利可赚。

  不仅如此,万燕还要开发碟片,万燕为此又向11家音像出版社购买版权,推出97种卡拉OK碟片。1995年,盗版CD和VCD大量在中国沿海城镇出现。中国消费者开始接受并熟悉VCD这一新生事物。

  1996年开始到1997年,中国的VCD市场每年以数倍的速度增长。从1995年的60万台猛增至1997年的1000万台,催生了爱多、步步高、新科等内地新名牌,并占据VCD大市场。到1996年最悲惨的事情发生了,这一年全国VCD销量600万台,而“万燕”已萎缩到无货可销。也就在这一年,“万燕”被同省的美菱集团重组,成为美菱万燕公司。

  一个市场从无到有的开发,万燕研发和广告投入将近2000万美元,作为民营企业,无从融资,面对开发出来的市场,却只有拱手让给后来者。万燕VCD从“先驱”成为“先烈”,市场份额从100%跌到2%。这同当时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的艰难创业经历一样,融资困难,没有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1995年前后,中国VCD进入群雄并起的时期。“万燕”让中国百处认识了VCD,但摘桃子的却是深谙市场秘诀的广东人。由于VCD整机组装对技术要求不高,其机械运动部件不多,只需将几块集成电路板用螺丝拧上,知道哪根线插在哪儿,看上10分钟就能学会。因此内行人称:“一把螺丝刀就是一个组装厂。”组装技术简单,不需要多少投资,没有生产许可证的限制,广东又是散件水货的聚集地,几个因素凑到一起,VCD组装厂如雨后春笋般蓬勃于珠江三角洲。同时,在广东VCD元器件的配套系统也应运而生,专门有人提供线路板,专门有人提供机壳。不出方圆25公里,生产整机所需的元器件均可配齐。群雄并起则鱼龙混杂。学一天就能会的技术,投几万元就能干的事,于是在广东出现“昨天杀猪,今天生产VCD”的现象。“床板工厂”遍布珠江三角洲,一个人一天可以组装10台、20台,一家老少一天就能装出几十台。市场火爆时,每台机器赚100元、一天就赚几千元钱。市场疲软时,一台只赚10块就出手。

  在这个时期,成功的典型是爱多公司。1995年4月,在万燕耗巨资推出第一代VCD产品后一年,并因此精疲力尽之时,胡志标筹集80万元的资金,在中山市东升镇成立“爱多”公司。6个月后,爱多利用进口散件,迅速生产出整机,省却大量研究开发和前期市场推广费用。爱多最初起家时,也就几十个人,月产量一二千台。在鱼龙混杂中“爱多”能够脱颖而出取决于营销战略。1995年11月,“爱多”广告跳进中央电视台。随后,又以420万元的价格请影视巨星成龙拍广告,后期制作又投入近百万。1997年又以2.1亿元巨资夺取中央电视台广告标王。“爱多”卖出了VCD,销售的丰厚回报又滚滚回到“爱多”腰包。

  2.关于万燕的疑问和结论

  关于万燕失败的介绍,内容非常简单,没有深入的说明,所以,读完之后,就产生了很多疑问,这些疑问如果还有道理,就可以说,万燕失败的主要原因,并非是由于进入行业太早的必然结果,而是企业一系列经营失败的结果,可以说是“三分天灾(也就是说进入行业太早),七分人祸(也就是,企业经营中犯了太多错误)”

  疑问1:万燕投入上亿的资金,研究出了什么东西?开发出了哪些核心或次核心技术?有没有自行设计出任何的关键零配件?

  答案是:“没有,一点都没有”。

  万燕从始至终拿不出任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硬件或软件开发方面都没有任何开创性的创新。实际上,万燕只是利用当时已有的硬件集成在一起,组装了VCD,然后在软件方面做了一些应用开发,而这些应用开发是任何一家VCD企业都必须单独去做的,技术含量很低。所有这些技术研发绝对不需要上亿资金,有几百万元就足够了。

  上亿的研发投入是一个什么概念?华为在开发交换机时,交换机的研发在技术上比VCD的集成难得多,华为总共的研发投入也只有1亿元左右,而且还拥有了全部的知识产权。同样在1994年前后,宗申摩托、力帆摩托开发

摩托车发动机,并在此基础上组装摩托车,研发投入也只有几百万。

  在研发上花调一亿元并非易事,万燕的一亿元也个动静都没有听见。有人说,万燕没有去申请专利,那么为什么不去申请呢?如果这些专利是花了一亿元才得来的,其技术含量可想而知,竟然忘了申请专利,不是太奇怪、太可笑了吗?有一种解释,也许并没有什么专利可申请,因为把已有的硬件集成在一起,很难申请到什么专利。而且从后来其他VCD企业的发展来看,他们使用的技术里有哪些是万燕研发出来、但是忘了申请专利的呢?没有这方面的消息。可以确定的说,万燕根本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技术成果。这就是花费一亿元研发费用之后的结果。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万燕根本没有一亿元左右的研发投入,甚至连一千万都没有。这种可能性更大一些。如果真是这样,那一切就容易理解了,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技术发明,只不过是第一个组装出VCD的企业而已,利用的还都是现成的零配件,这就是万燕的全部研发成果。

  疑问2:既然时机不利,为什么不放慢推广的速度,减弱起动市场的力度?

  当万燕发现市场还处于起步时期,消费者对VCD缺乏了解,同时,VCD的影碟太少。这个时候,万燕为什么不“等一等”,为什么要强行起动市场?为什么要花费2000万元去做广告?此外,如果市场还不成熟,万燕为什么不去寻找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产品,或者共同开发影碟?共同承担成本,共同分享收益。

  战略管理中有一个“定律”:竞争对手多,未必是风险;没有竞争对手,反而可能是更大的风险,因为这可能意味着市场在整体上还不成熟。万燕成为VCD行业的“独行侠”并非幸事,但是不去规避明显的风险,而是一味地花钱,花调了所有的钱,就完全是不可理喻了。据说,万燕前后花了2000万元的广告费。2000万是一个什么概念?爱多在1996年成为央视的标王是2.1个亿,同期销量是百万台。万燕在一年销量仅有1-2万台时期,花费2000万元做广告,这是一种什么营销战略?在90年代中期,如果一个企业在2年的时间里,花了2000万广告费,完全能够做到全国知名。但是在1994年前后,万燕在全国的知名度很低,不像是做了2000万的广告。

  总之,在VCD市场成熟时,万燕已经花光了所有的钱,而且也无法从银行贷款。难道万燕事先不知道现金流断裂的后果吗?难道不知道民营企业贷款难吗?为什么这么急于、敢于花钱?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和经营理念?

  疑问3:为什么不避免明显的定价失误?

  研发投入不可能通过少量产品的销售来全部收回投资。最初万燕之所以进入到VCD行业,是因为看中了这个行业的巨大前景,因此成本计算也应该适应这种判断。一台VCD的成本有多少呢?真的象万燕说的那样每台高达360美元吗?那广东那些个体组装户怎么赚钱呢,他们的产量更低,成本也没有达到360美元。如果要摊销研发成本,前期的研发成本显然不应该摊销在区区几万台VCD上。

  此外,定价也应该与行业发展相适应。在行业发展前期,消费者都是一些高端消费者或者“发烧友”型的消费者,所以,定价不妨再高一些,如果成本达到360没有,定价至少应该达到700美元以上,也就是人民币6000元以上,怎么能只卖4000-5000元呢?

  疑问4:爱多以80万元起家,利用VCD市场开始成熟的机会大获成功,广东成千上万个小厂也组装VCD而赚了一些小钱,万燕为什么会无所作为?前期的2亿元投入难道没有累积出任何一点先发优势吗?

  2亿元的投入,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无形资产,一部分是技术的积累,万燕的技术应该比爱多这种营销型企业要强出太多才对;还有一部分是知名度,2000万元的广告换来的是一个很高的知名度。依靠这些技术和知名度,万燕即使不去银行贷款,也完全能够从其他机构或企业借到钱,即使不能再搞到2亿元,借1000万左右应该没有什么问题,1000万足够有所作为了。但是为什么万燕就借不到钱呢?如果手里真的有技术和知名度,却借不到钱,正如有了研发成果却没有申请专利一样,实在是一种“欺人之谈”。

  结论:

  分析万燕的作为,我们得出结论,万燕的实际投入没有它自己宣扬的那样多达2亿元,广告投入也没有达到2000万元。实际用于研发和广告宣传的资金应该远远低于这两个数字,顶多就是10%左右。退一步讲,如果万燕的实际投入真的是2亿元和2000万元,那只能说,这些钱是以“黑洞”的方式消耗调的。只有这种解释是符合逻辑的。

  当这些钱花调之后,万燕实际上既没有积累出任何超过其他竞争对手的技术,也没有拥有高出竞争对手很多的知名度,前期投入——无论是2亿元还是2千万,或其他的一个什么数字——完全打了水飘。而起步资金只有80万元的爱多却冉冉升起了。对比之下,我们可以明白很多。如果再把皇明太阳能与万燕做个对比,就更明白了,皇明在最初3年中的研发投入远远少于一亿元,做的广告也没有达到2000万元,但是拥有太阳能热水器领域内的大量核心技术,技术水平在全行业处于领先水平,产品稳居高端,利润率很高,皇明在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内的知名度无人不晓,皇明在以山东为中心的区域市场占据第一的位置,市场份额远高于第二名。对比皇明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看出万燕是多么的无所作为,而2亿元和2千万这两个数字多么荒诞。

  上述结论是依据公开可以得到的资料而分析得出的,可以说,万燕成为“先烈”完全是万燕自身失误的结果,属于“人祸”,而不是“天灾”,万燕的失败固然是悲剧,但是恐怕还包含很多喜剧的内容,应该说是悲喜交加的悲喜剧。需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先驱”都会必然失败,如果一个企业有机会成为某个行业的先驱,还是应该毫不犹豫地、勇敢地去当先驱,索尼、三星、

苹果电脑都是先当“先驱”,再当“领导者”的。一个企业要想犯万燕犯过的同样多的错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