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啤酒销量“滞涨”,除了天气、竞争、消费趋淡等客观原因之外,营销经理人还应该多问问几个问题。
文/余春生,吴婵君
2008年,对中国来说,是不平静的一年;对啤酒行业来说也是如此。
虽然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市场前三把交椅花落谁家已基本确定,但区域间互相攻伐的激烈程度却丝毫没有减弱,依然刀光剑影。
今年啤酒生产资料大幅降价,加上终端价格去年已基本完成提升,所以大部分啤酒品牌都赚到了钱。但相比之下,市场销量却不见增长,许多品牌投入越来越大,但销量却陷入了“滞涨”局面,甚至许多区域出现了大的下滑。以雪花啤酒某市场为例,利润目标早早完成,但销量截至目前才相当于去年的一半。
如果要找原因,那就多了:天气原因、竞争原因,包括整体经济形势不佳、消费趋淡,都是原因。但除了客观因素之外,啤酒营销的经理人还应当用问问以下这7个问题。
1.资源投入是否经济
啤酒营销的本质是要“快”,速度决定命运,时间决定效益。但无效的资源投入却是一种浪费。
见证了2006年雪花啤酒对H城“高举高打”的营销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就之后,很多啤酒企业决意效仿。
2008年初,L啤在H城“志在必得”,对终端的铺货力度之大超乎想象。如塑框啤酒(终端价20元/箱),前期对终端的铺货政策是“5箱送1箱王老吉”,摊到底价是5.6元/箱;而此时该市场第一品牌的雪花啤酒,铺货政策是“5箱送1箱”(终端价20元/箱),摊到底价是16.6元/箱;第二品牌X啤,铺货政策“是2箱送1箱”(终端价22元/箱),摊到底价是14.6元/箱。也就是说,L啤与第一品牌的促销差价是11元/箱,与第二品牌的促销差价是9元/箱。
如此大的市场投入效果如何?
效果有,但是不经济。
著名的“凯恩斯陷阱”指出,市场投入在前期是边际递增的,但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拐点,开始递减,直至边际效用为零,甚至负数。
啤酒营销也一样,新品上市如果与竞品比较,相差2元/箱的利差,有20%的终端愿意进货;相差3元/箱,有40%的终端愿意进货,相差4元/箱,有60%的终端进货;相差5元/箱,有80%的终端愿意进货;相差6元/箱,有90%的终端进货。但剩下的10%的终端,哪怕你免费赠送也未必进货,此时促销政策已失效。
假设企业的目标是80%的铺货率,那么5元/箱的差价就已足够;如果是90%的铺货率,那么6元/箱的差价就已足够。达到100%的铺货率在现实中是不太可能的。既然这样的投入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可为什么还要花11元/箱的代价呢?
从另一个层面分析,市场铺货可以分阶段实施。企业可以设定一个有效的周期,跨阶段实施。
比如,第一阶段的目标是60%的铺货率,那么与常规竞品有4元/箱的利差即可;第二阶段的目标是80%的铺货率,那么其中的20%的终端应当是5元/箱的利差;至于剩余的20%的终端,则视终端的具体情况实施个性化政策,能开发多少是多少。
分阶段实施,不仅保证了目标铺货率的实现,而且在每个阶段都节省很多费用,何乐而不为?
2.费用分配是否合理
很多人都有一种惯性思维,总用表面上相似的样本直接比较,并追求达到同样效果。但事实并非如此,特别是在啤酒营销上,即使投入相同的费用,如果费用分配不合理,市场效果也会相差悬殊。
合理分配渠道和消费者费用。
如果终端费用已经足够,那么在总费用不变的前提下,把剩余费用投入到消费者拉动上,也许营销的效果会更好。比如为了更好地启动市场,L啤对消费者也做了投入,采用瓶盖设奖,奖项分别是“再来一瓶”和“现金五角”。
-合理分配消费者拉动费用。
目前,消费者拉动一般都是通过瓶盖设奖,使用最多的是“再来一瓶”和“现金五角”。但哪种方式更为有利呢?
“再来一瓶”限定了转化的概率,即你只能兑换本品,在短期内营造了重复消费的氛围,促成了消费者的认知、认可,培养了品牌忠诚度。而“现金五角”,既可以兑换本品,也可以兑换其他品牌,甚至可用来购物现金折扣,可看做一种价格折让,对消费者重复消费本品的贡献度要减少很多。
因此,对于开拓新市场,要想短期内更快地营造好的消费氛围,“再来一瓶”是首选,用“现金五角”偷工减料反而不妥。
-合理分配费用时间段的。
很多厂家往往对市场费用的投入全年平均化,但其实啤酒能否销售好3、4月份是关键。有远见的厂家往往把费用前移,集中在3、4月份投入。在该阶段,如果能铺货到位,快速拉动消费者,后期市场运行就比较稳定。
而3、4月份,尚处啤酒销售淡季,单箱费用较大但总体费用较小,而且该阶段设备利用率低,促销力度加大,足以促动更大的销量规模,因为规模销量能分摊促销的降价损失,对厂家来说同样是经济的。
3.营销策略是否差异化
刘备有一句话耐人寻味,“如今我与曹操水火不同,曹操峻急,我便宽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诈,我便真诚。凡事与他相反,就有可能顺民心、得天下。” 正是凭借着上述差异,刘备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建立了蜀国。
如今,啤酒营销也陷入了“消费者拉动”同质化,几乎每个厂家都在“瓶盖设奖”。但许多厂家发现,“瓶盖设奖”越来越多,奖项设置越来越大,设奖周期越来越频繁,甚至已经远远超过雪花当年投入,可为什么还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其实,在分析雪花当年投入时,我们忘记了情境分析。
2006年之前,H城的啤酒竞争虽也激烈,但基本上都是20万吨工厂同水平的竞争,雪花一出现就对渠道狂轰滥炸,对消费者肆意侵扰,广告铺天盖地,全H城的老百姓眼球自然都被吸引过去。而当“瓶盖设奖”已成常态,消费者已经对此习以为常,甚至产生了认知疲劳,你还试图以这种方式占领消费者心智,谈何容易?
任何时候市场都有机会,关键是要寻求营销差异化。如果说2006年,雪花瓶盖设奖是充要条件的话,那么现在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因此,品牌要快速营销成功,必须寻找充分条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启动事件营销,通过事件营销达到占领消费者心智是一种相对比较有效的方式。“王老吉”地震捐款1个亿所达到的营销效果,就是一次很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