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上海国际车展的品牌缺失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9日 16:55 《商界名家》

  中国的车展近几年有泛滥之势,每年大大小小的车展多达几十家,部分区域性车展为了提升人气、吸引人气,在只有几家经销商参展的情况下,居然也敢打出“国际车展”的招牌,着实令业内人士感慨。

  多年来,一直倍受业界推崇的车展实际上只有两家——北京车展与上海车展。这两家车展以其无与伦比的规模、服务水平,成为全球车展行业两道靓丽的风景。不料,今年4月份的上海车展,因一汽、东风两大国内巨头的缺席而黯然失色。

  两大巨头缺席

  上海车展实属无奈之举

  两年前的第11届上海车展,东风就曾高调宣布不参加展览。在当时,这个消息一度引起业界热议。东风今年已经是二度缺席。无独有偶,一汽也决定不以集团名义参展。这是出人意料的消息。一汽和东风究竟缘何缺席上海车展?

  表面原因似乎是上海车展“商业味道太浓”。东风的合理解释为“不参加上海车展是集团定下来的规矩,因为上海车展商业促销味道较浓,不适合展示集团形象。”而一汽也提到上海车展商业味道太浓的问题。其实“商业味道太浓”只是东风和一汽的一个托词而已,

  “两大”不愿意到上海捧场,我看自身的原因恐怕更多一些。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一汽这次不参加上海车展,真正原因是拿不到好的展位。而主办方却给予了上汽大力支持。上汽甚至还开辟了形象展示区展现上汽的辉煌历程。这位人士表示:北京车展是一个国际性车展,对任何集团都一视同仁。上海也是国际大都市,号称国际车展的上海车展也应该很好地处理这方面的问题。

  一汽集团党委宣传部部长助理李惠乐表示:“长春汽车展7月就要开始了,这次是和

商务部合作围绕一汽集团来展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所以没有精力顾及到上海车展。”

  东风已经确定,今后在国内只以集团形式参加北京车展和武汉车展。一汽今后则把北京车展和长春车展作为主要宣传平台。从4月开始,一汽就已经开始备战长春车展。

  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业内人士担心上海车展很可能沦落为地方性车展,最终,广州车展就是广汽车展,上海车展由上汽牵动,东风主宰武汉车展,一汽则成为长春车展的一枝红花,谁也做不大。尤其是长春车展与上海车展都在单年举行,因此,希望成为国际性大车展的上海车展将会受到更大影响。

  进而言之,国内汽车两大巨头缺席上海车展,还有更深层次方面的原因,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的无奈——

  其一,在中国的每次车展上都是国外的品牌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中国最大的一汽、东风、上汽等合资企业在车展中都是免费替外资的品牌做广告。拿2005年上海车展来说,东风集团有本田、尼桑、标致、雪铁龙的展车,但有哪一辆上面贴上了东风的标志?今年这种局面还是没有明显改变。所以索性就不参展了。而一汽今年也没有重量级的自主品牌新车上市,最多也就是在M6和CROWN上玩点花样。而旗下企业都参展的话,没必要再以集团的整体形象参加上海车展。

  其二,一汽、东风不以集团名义参展也说明目前国内的合资企业存在着一些问题。其实并不是集团不想,而是集团不能或没有控制旗下的每个合资企业。就拿206和C2来说,从标致和雪铁龙的角度看,都需要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但从东风集团的角度上看,是不会让这两种车型几乎同时上市的,因为实际上是自相残杀。最终还是东风集团作了妥协。目前在所有的广告中都是以品牌为主,集团的知名度会越来越淡化。估计若干年后,很多的老百姓一谈起一汽、东风,就说那是上一辈的事情了。长此以往,集团只要能得到暂时的好处和利益,他们就会放弃很多的本该就是自己的权利,错失发展的良好机会。

  其三,近几年国内车展似乎是国人喜扎堆的翻版,一年中各城市车展大小都有,个个都挂“国际车展”,似乎不办车展就赶不上时代,而参展商就在这扎堆中来回奔波,疲于奔命,随着汽车利润空间的日见降低,展会的盘剥也逼得车商不得不做出品牌宣传和成本控制间的选择。展会办到多的泛滥了,也就没人捧场了。此次上海车展一汽、东风的缺阵,似乎就是车展泛滥的信号,一汽、东风的缺阵是否明智不得而知,中国车展,何时走出扎堆的恶习,打造真正的世界级汽车盛会才会是可能。

  车展印证了中国汽车业的发展

  从历届上海车展,人们能够感受汽车行业升温的热情:

  第一届:1985年7月3日在上海工业展览馆(今上海展览中心)开幕,开创了中国国际车展的历史。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共73家厂商参加。首届上海国际车展的举办成了这座城市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来是专业性很强的普通展览却引起了人们强大的兴趣,尽管整个展览会的面积只是区区的1万平方米,但却人潮如织。对大多数人来说,第一次公开见到桑塔纳轿车是在首届上海国际车展上,那次车展不仅让人们见到了桑塔纳,也让人们第一次知道,除了街上跑的红旗之外,外面的世界原来如此精彩。

  第二届:1987年6月17日至22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有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00个厂商、公司的产品参展,法国雷诺公司一辆跑车第一次风尘仆仆地从巴黎直驶上海展览中心,极度冲击了观众的视觉和触觉神经。车展上世界顶级汽车品牌的亮相让人们逐渐开始对汽车这个钢铁动物产生兴趣。1985年第一届车展的成功举办,让上海大步迈开了向国际车展靠拢的脚步。我国部分厂家的产品也在会上亮相。展出期间还举办20项技术讲座。

  第三届:1989年8月24日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四个展馆和展览中心广场1万多平方米的展区,汇聚了来自美国、法国、日本、意大利、联邦德国、英国、波兰、民主德国等18个国家、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150余家厂商。大众、丰田、五十铃、日产、本田、通用、克莱斯勒、菲亚特、起亚等国际厂商,都有产品参展。应该说,从上海第三届国际车展开始,零部件展台成了专业人士最为关注的展台,零部件的展出更让国内中小型的零部件企业直接受益,他们有了不出国门就能够了解国际最前沿的汽车技术及专业动向的地方。

  第四届:1991年7月2日至7日在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厂商展出了轿车、汽车零部件加工、测试和维修设备。展会有来自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厂商。在占地7万多平方米的展场,参展的产品有轿车、跑车、客车、商用车、汽车零部件、汽车音响、汽车检测设备、汽车用品等。

  第五届:1993年6月在上海国际展览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及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成了前五届车展中规模最大的一届。虽然国外汽车制造厂商仍是“多数派”——来自日、德、法、英、奥地利、捷克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家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厂商前来参展。但国内厂商的增长速度不容小觑,参展数增加到140个。国内客商数量也有了明显的增长,参观人数达13.5万。同时,展览会面积增加到了3.2万平方米,是1991年第四届车展的近4倍,上海车展成了汽车行业一次盛大的“节日”。

  第六届:1995年6月27日~7月2日在上海展览馆举行。动用了上海展览中心两个展馆,总展览面积达3.3万平方米,吸引了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近400名国际著名的汽车厂商。相比1993年,增加了47.3%,其中整车厂超过30余家,展出的车型有130余辆,包括轿车、跑车、摩托车、面包车、客货两用车、电动车、概念车、越野车和载重车等。此次车展还吸引了国外著名的零部件企业的踊跃参加,展出的产品都是当时国内汽车最想了解的技术和最新的装备等。世界著名的汽车公司都在会上露脸,参加这次展览的发动机和零部件企业有115家。

  第七届:1997年6月11日至16日在上海展览中心和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两处同时开幕,展出面积达3.4万平方米。参展的有来自英、法、日、美、韩、德、意、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家汽车、汽车零部件厂商。还有来自奥地利、法国、德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5个政府及专业团体组织的大型展团。

  第八届:1999年6月15日开幕。上海车展由于规模的剧增,开始在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上海世贸商城三个展馆同时举行。这届上海国际车展又是一个分水岭。让人眼花缭乱的豪华高性能跑车、赛车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注重实用性、直接面向消费者的轿车,与之相辉映的汽车技术,也以通俗易懂、实在适用的形式来面对大众。

  第九届:2001年6月18日至24日在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上海世贸商城和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三个展馆同时举行。展出面积高达5万平方米,21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厂商参展,可谓是万商云集,其规模为历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之最。参观人数高达35万,各展厅内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国内的汽车制造厂家更是一反常态,当仁不让地唱起了“主角”: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广州本田、北京吉普、天津夏利、海南马自达等纷纷借此良机展出各自的最新款车型,一时会场上商用车、越野车、客车、微型车、卡车等琳琅满目、品种繁多。国际著名的汽车制造商戴姆勒-克莱斯勒、标致、林肯等更是推出了各自最新的顶级之作,其中,标致607、林肯加长120等豪华车、休闲车、跑车成为汽车展的一大热点。

  第十届:2003年4月21日~27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展会有来自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的730多家厂商。在占地7万多平方米的展场,轿车、跑车、客车、商用车、汽车零部件、汽车音响、汽车检测设备、汽车用品等,应有尽有。国外各大著名汽车巨头占了3.5万平方米的展位,其中德国大众公司携其两家合资企业以2500平方米展台面积成为最大的海外展团。宝马、奔驰、三菱、本田、丰田、日产、沃尔沃、雪铁龙、福特、菲亚特、雷诺、宾利、法拉利等均携来全球名车在此安营扎寨。

  第十一届:2005年4月21日—28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通用雪佛兰、奔驰、VOLVO等纷纷推出首发车。一汽、上汽、长安等大型集团自主开发品牌集体发力。奇瑞、长安、江淮、长丰、比亚迪也纷纷推出自己的概念车。此次车展共展出整车693辆,总规模达到12万平方米。本次车展共吸引了来自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的1036家汽车厂商,其中国际汽车巨头6+3和中国主流汽车厂均大规模参展。有30位国际汽车厂商的CEO亲临现场,35个国家和地区1020家媒体5380名记者参与了车展的报道。113个国家和地区的391,593人次的观众见证了车展的成功与辉煌。

  期待上海车展擦亮国际招牌

  今年的上海车展第一次成为大众汽车集团的全球A级车展,大众汽车以国际顶级车展的规模和水准参展。旗下五大主力品牌——大众、奥迪、斯柯达、宾利、兰博基尼,共26款车参展,包括一款重量级的全球首发车。大众汽车(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范安德说,大众汽车大规模投入参加上海车展,展现了我们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与厚望。应该说,范安德一言道出了跨国汽车巨头们的共同心声。

  对于中国汽车业来说,十年前全球汽车业大重组之时,中国汽车业还在低谷徘徊,市场也相对封闭,世界汽车业的电闪雷鸣还无法撼动中国汽车市场。时至今日则不然,全球汽车增量主要来自中国。为了分享中国汽车市场增长大蛋糕,欧美日等世界主要的汽车跨国公司,均已通过合资方式进入中国,投资集中在以轿车为代表的乘用车领域,目前,国外品牌汽车在中国乘用车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欧、美、日韩三系的汽车品牌,和国内自主品牌一起,在乘用车领域进行着激烈的竞争。世界汽车业格局的变化已开始在中国汽车产业留下了清晰的痕迹。

  对于跨国公司而言,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算过分。在美国挣扎度日的通用汽车,在中国市场却阳光灿烂,可谓冰火两重天。通用在全球市场的增幅只有微弱的2%,而去年在中国市场却收获了35%的增长,其合资企业上海通用首次登上了轿车销售冠军的位置,中国已经成为通用汽车的全球第二大市场。因此,2006年通用在亚太地区的大部分新车都将投放在中国。福特汽车2005年在中国的销量达到了创纪录的22万辆,福特品牌增长了46%。对于高档车商宝马来说,中国市场是增长最快的市场,国产宝马的增幅高达76.7%。大众在2006年稳住不断下滑的市场份额,三大业务目标——销售总量超过上一年;市场份额得到稳定(17.5%);在中国的业务重新实现盈利。

  亚洲汽车方阵在中国市场延续着北美市场的高歌猛进。而在丰田汽车的中期规划中,2008年它将超过美国通用汽车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商,2010年要在中国拥有10%的份额。按照丰田常务董事神尾隆的说法,丰田只差中国一张骨牌,就可以推倒世界汽车的全部格局。丰田的追随者韩国现代则表示,在其2010年600万辆的目标中,中国将占其销售总量的1/4,并成为支撑其完成进军世界五强的关键市场。

  通用汽车公司副总裁鲍伯·鲁茨曾这样定义中国市场对通用的意义:“中国市场对于通用汽车的重要性,已经超出我们在当地市场取得的业绩本身所给予我们的想像,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将对我们在亚太区域的其他新兴市场,以及对全球市场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反过来,这也使通用汽车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以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因此,中国市场的地位与重要性在跨国巨头的全球布局中不断升级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其他一些海外市场受阻后,中国市场显然成为他们战略布局的重中之重、正在成为改变世界汽车业格局的关键变量。业内专家预言,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已经成为众多跨国汽车巨头在华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具潜力的汽车市场则成为世界汽车新格局棋盘上一枚重要的子。上海车展与北京车展一样,作为中国汽车市场的风向标和重要舞台,自然成为跨国巨头的兵家必争之地,此番大举出击上海车展也就不足为奇了。

  承载着市场如此殷切期待的上海车展,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擦亮国际招牌,向全球顶级车展进军。(文章代码:11007061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