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刘志明:品牌的三大谎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4日 14:54 《商界名家》

  文/刘志明

  经商做买卖,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从市场和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出发去赚钱,去发展。但考察了企业想干些什么和真正干了什么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有邯郸学步立项目的,怪不得那么多的人搞在一起做同质化;有东施效颦做市场的,怪不得市场竞争那么白热化;有守株待兔做顾客的,怪不得供给与消费之间的差距如此之大,所以导致了一边是货物堆积如山,另一边是顾客买不到产品捂紧了钱袋不消费。

  然而,最形而上学的、其实也就是跟着瞎起哄的是这样一件事——无论是做哪行的,不论是做多久了,不要考虑自己有没有可能,更不顾自己的客观实际,千军万马做品牌,万众一心上品牌——世界上最需要创意,最渴望创新和最期盼独到的经商办企业,最后都被逼上了一条路:不品牌,勿宁死!

  消费者迷信品牌情有可原,他们掌握的信息不全面,他们了解的商情不彻底,他们因为理性消费尚未成熟,产生了品牌迷信进而崇拜外国月亮,这会随着信息的透明和消费进步得到遏止。

  但老板、企业家、国企和国内著名企业,也在品牌起哄中迷失了慧根,丧失了理智,动辄要“百年品牌”,常常要“文化含量”并“附加值”,进而获得“品牌垄断利润”,这是一件很要命的事情。

  如果将所谓的品牌战略(从品牌故事到品牌延伸到品牌扩张再到品牌创新)戳穿,人们会看到什么?包装——是品牌最基本的伎俩。

  如果将所谓的品牌维护(从品牌事故到品牌硬伤到品牌落败再到品牌危机)打翻,人们会看到什么?傲慢——是品牌最常见的模样。

  如果将所谓著名品牌拿到阳光下晒一晒,所谓的洋品牌的傲慢与偏见,来自于他们刹不住车的荒谬,是他们纸里包不住火的无奈。危机一来,百口莫辩,于是他们宁可免开尊口,无法自圆其说。

  “凡企业必品牌”,

  这是本土企业自杀式品牌试验

  “做企业就是做品牌。”一时间人们都这么说,也都这么想。是的,即使是临街上的一个小卖部,也要因为服务周到而令顾客回头,更应该因为待人热忱而获得一种人们对“品牌”的支持。

  然而,这家小铺子真的是靠“品牌”而生存和发展吗?它生存的第一个理由,是莫名其妙的品牌(服务)呢?还是占尽地利和人流之上的产品(商品)呢?换一句话说,一位想买一瓶饮料的顾客,会忍着饥渴绕道3公里找“品牌小卖店”还是就近选一家服务差许多的商户呢?

  品牌,是一种奢侈,甚至是一种多余。

  海尔,国内家电第一品牌。我们要问的是,当初张瑞敏将一把大锤砸向80多台不合格电

冰箱的时候,他是为了做品牌还是为了保质量?

  有人或许会说,保质量,就是做品牌。这是中国人思维的最大谬误:把什么都扯到一起,然后把所有的水都搅混,在好大喜功中迷失自我,最后因为丧失了自我而盲从别人。

  张瑞敏当初要做的,是产品,是将合格的(能用的)产品打向市场,解决的是燃眉之急,“活命”才是硬道理。而当媒体上将砸冰箱这件事渲染了,这就是做品牌的范畴了。

  于是,生存第一,发展第二。于是,产品第一,品牌第二。于是,如果有谁硬要将品牌当作第一,谁就是本末倒置,谁就是釜底抽薪,谁就是忘乎所以。

  有人一定又会说,做企业目标要远大,起点要高,从一开始就实施品牌战略,可以举一反三和游刃有余。这又是一个骗局,是赚讲课费讲品牌课的老师、靠做品牌捞广告费的媒体和其他好事者的鼓噪。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个最简单的唯物论常识说的是,产品第一性,品牌第二性,二者在相互作用中相互促进,而即使是品牌(意识+物质),它不过是派生的、寄生的和依附的。品牌品牌,先品后牌。最近几年洋品牌之所以纷纷被剥下神秘的外衣,露出了“原罪”的嘴脸,说到底,是他们的产品出了问题,进而产生了我们对它的警惕,甚至是对品牌的怀疑。

  “凡企业必品牌”,这就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了。

  著名的企业要品牌,那些占企业绝大多数的非著名企业怎么品牌呢?先让自己“著名”起来吧!于是,拼广告,上央视,成为本土品牌塑造的自古华山一条路。本来名不见经传的可以一夜成名,已经是日暮图穷的可以起死回生,这样的“好事”就发生在要靠艰苦卓绝去奋斗的商场,就出现在非九死方能一生的商界,这不是咄咄怪事?这不是夸夸其谈吗?

  大企业要品牌,例如中石化、中石油、中粮集团和五粮液。当这些垄断大户们也在打广告,做促销即做品牌的时候,他们大多已经有了世界500强的户头儿。先垄断,后品牌,所谓的品牌战略,无非是聋子耳朵——配搭。

  于是,就苦了众多的中小企业。挤占科技投入去打广告,剥削产品质量去做推广,明明快要沦为乞丐了也要拼死赌输赢,刚刚要崛起了却又掉下来——在许多企业,靠脑袋的营销最后落到了营销费用的高低;靠产品说话的市场,让位于促销的规模、档次和水平;靠质量赢得的顾客,最后也被忽悠着买了些本不想要的临时改主意的大上其当的“狼来了”。

  广告费、促销费、招商费、营销费、公关费……当这些名目繁多的费用一起压在中小企业身上时,捉襟见肘就成为普遍的难题,而破解它的办法,就是拆东墙补西墙,是拆了产品研发这个最根本的支出,也就是拆了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所以,墙倒众人推和树倒猢狲散的事情,才如我们看到的这么多。

  沃尔玛、星巴克,这两个“大家伙”从来不做或很少做媒体广告,它们不是著名的国际性品牌吗?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前者只做体育广告,后者一般是做流行音乐广告,像人家这样师出有名和指哪儿打哪儿,我们会这样做品牌吗?

  不做广告,等死;做广告,找死。当这样的定律被坊间广为流传,人们在苦笑之余,是否该悟出点什么?

  “凡品牌必百年”,

  这是洋品牌最荒谬的烟幕弹

  在经历了5000年重农抑商的荒谬之后,尽管商品经济的真正发展只有20几个年头,但奋起直追的中国人还是将一段浓缩了的历史昭示世人,以超强纠错和强行升级在时、空辩证法上获得了突破。

  可口可乐、奔驰汽车和吉列刀片,其历史的确悠久。但苹果电脑、微软和星巴克等,则没过半百。于是,人们一直强调的要打造百年品牌,是因为它难以成功而放它的长假?还是吓唬后来者不要跟随呢?而即使是像可口可乐这样的百年品牌,它不也是起源于“可口可乐元年”吗?放长线,有的时候不一定钓到大鱼,特别是在世界日趋扁平化的今天。放眼未来,很有必要。但立足当下,则与时俱进。我们实在没有必要数着日子,跟在后头做品牌,因为品牌的成功逻辑不只一个。

  娃哈哈的宗庆后正在准备将企业交给自己的独生女儿。两代人加在一起,做一个百年娃哈哈的时间是绰绰有余。然而,市场更强调的是空间。我们都知道诺基亚由加工厂变成手机老大的故事,我们更知道唯物论关于时间与空间的概念:时间一维性,空间三维性。于是,在压缩的浓缩的时间里,利用空间转换来实现企业的腾飞和民族的振兴,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

  娃哈哈的品牌元年里,是宗庆后推着黄渔车在小学校门口叫卖口服液产品的身影。这样的身影,人们是再熟悉不过了。例如麦当劳创始人克劳克一脚迈进麦克唐纳兄弟的汉堡店,还有盛田昭夫拿着他的半导体收音机在纽约街头徘徊,再如柳传志拎着粉笔头到处赚讲课费来积累创业资金等等,这一切都说明,所谓的品牌塑造,是一件非常艰苦细致的、特别吃苦耐劳的和必须脚踏实地的事情,绝非是靠一个包装公司、顾问机构和品牌咨询中心就能一蹴而就的。

  被枪毙的品牌,越来越多了。因为信息革命带来的公开化,是将所有的秘密都拿到了太阳下。而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曾经被津津乐道的、耳提面命的和言必称的著名品牌,就没有哪一个能够完善、完美和完整地继续放射它耀眼的光芒的。

  “缺乏坦诚是商业生活中最卑劣的秘密。”杰克·韦尔奇可谓一语中的。在500强跨国公司里,金融诈骗、虚伪的制度、虚假的广告、劣质的产品等,到处充斥着尔虞我诈,在这个利益熏天、唯利是图的年代,劣质、虚假、虚伪、诈骗是我们无法避免的!

  执行双重标准,是洋品牌最可耻的作为。那些在国外出了问题的品牌,会因为中国标准的缺失而钻空子大行其道,这就是所谓“百年品牌”的作为。

  例证:英国食品标准局于当地时间2006年3月2日在其官方网站公布消息称,一些软饮料可能产生致癌物:苯。新西兰一家新闻网站2月22日载文称,包括芬达汽水、美年达橙汁等众多流行软饮料在内,都含有防腐剂和抗氧化剂,可能构成致癌危险。但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却宣称在中国生产的饮料不致癌。后来查证相关的资料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饮料生产标准里面,对于上述提出的两种材料没有相关规定,或者存在争议,最后,这个事件不了了之。

  这样的企业能做到百年吗?答案:是的。他们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并且他们还将红上几百年?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对于影响到人们最基本的食品安全,这些赫赫有名的公司在明知自己的问题,但就是因为中国没有相关的标准的情况下照旧生产和推广,这种想一想都令人脸红的事情,亏他们做得出来。

  这就是著名品牌!这就是百年著名品牌!多么荒谬的逻辑和多么不合最起码逻辑的荒谬!

  拉大旗,做虎皮,包着自己,吓唬别人。似这样狐假虎威和瞒天过海的丑剧,不应该立刻收场,真的要继续上演和直到百年吗?

  “凡品牌必高价”,

  这是洋品牌最骗人的一个噱头

  曾几何时,日系家电是我们中国消费者的图腾。最近以来,它们不仅在中国市场上落荒而逃,而且在全球市场上萎靡不振,最后导致全面亏损。连最牛的索尼也摇摇欲坠。

  这是为什么?是品牌垄断利润带来的致命伤和永远的痛。日本专家调查报告显示,在日本,新一代青年人中愿意进行科技攻关的人越来越少,这是导致日本家电产品质量缩水的“背景”原因。

  因为品牌响亮而可以在市场上大量走货,因为物流带来巨大的现金流,日本人赚了全世界人民的钱之后,因为可以躺在品牌的床上睡大觉了,谁还关心品牌的再创辉煌呢?而当一线的工人都不再为技术创新而绞尽脑汁之后,当他们发现也确实没有什么实情可做——他们的产品已经是世界第一并且没有任何瑕疵之后,品牌的危机——不是真的来临了吗?

  一位日本人参观了中国大连一家海产制品厂之后,连连摇头,仰天长叹。那些在烤鱼片里挑鱼刺的中国工人非常年轻,眼力非常之好。而在日本他的企业里,工人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

  这就是中国机会。但如果我们不从现在开始,就认清品牌建设的原理,就知道品牌战略的缺陷,就明白所谓的品牌的真正属性——它永远从属于成本、劳动资料和社会资源等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之下,是一种水到渠成的驽马十驾的和功到自然成的客观作为,而远非人为的主观的能动,我们不仅能抓住机会,我们甚至能够永远有机会。

  是的,品牌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是市场为的,不是人为的;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画饼充饥蒙成的。

  就以价格为例。明明是他们无法降低成本与消耗,却反过来通过品牌侵略“加价”给中国消费者,在遇到危机时执行双重标准。最近,英特尔对双内核奔腾D处理器进行了降价,降幅高达50%。此外,双内核奔腾4的降幅也达到了50%,赛扬D的降幅为43%。双内核,是英特尔的最新产品,为什么大幅降价?因为有一个AMD也发明了它并降低了它的价格。两家企业围绕着“真假双核”开打的口水战迅速升级为价格战。原来,老外的“低层次竞争”也如此惨烈。

  当英特尔也褪出它耀眼的光环并走下神坛的时候,善良的人们才开始看出它的妖魔化本质。温文尔雅,绅士般的挣钱,创新的合理回报,产业领导者的嘉奖……在这些冠冕堂皇的描述后面,是英特尔的狼子野心——全球第二大PC市场中国年销售电脑超过1000万台,按英特尔的市场占有率其CPU的销量就有900万颗。以每颗平均价格150美元算,英特尔在中国一年的收入起码15亿美元,而这些收入仅由大约600名销售和市场人员完成,因此利润率高得惊人。而英特尔在中国投资了多少钱?除了上海的封装厂和部分风险投资,真正在中国的投资与其巨额收入相比,可以说微乎其微。英特尔给中国IT业带来了什么新技术?几乎为零!

  更令人发指的是,一些在国外工作的中国人发现,在德国和西欧的许多国家里,英特尔的处理器比在国内的价格还低。向来对什么都不较真即难得糊涂的我们,是否有必要也向他们那样来个反倾销调查?而我们一定要清醒的是,如果是迷信,一定有虚假在里面;如果是名牌,那盛名之下的其实难符,才是唯物主义的真实!

  有人说,我们购买品牌,就是购买了文化。还有人说,品牌之所以价格昂贵,是因为投入巨大。

  事实又该是如何呢?按笨理儿,既然你已经是百年历史了,你的投资恐怕早已收回了吧?为什么还加价呢?同样,既然你已经风靡全球了,说明你销量可观,你也应该降点价回馈给你的老主顾了吧?但为什么谁都不肯做呢?再者说,既然你已经高档、高品位了,那么你为什么还对中国的二、三、四级市场垂涎欲滴呢?你们对娃哈哈的渠道封堵,对联想的通路下手,对国产日化小品牌的网络进行毁灭性打击,这种种穷凶极恶的商品输出和品牌垄断,是它们无法摆脱“后院”的阴影而在向我们转嫁危机——所以,它们才如此狰狞,如此狡诈和如此厚颜无耻。

  唯物主义看品牌,它不可能一身光鲜。任何一个哪怕是成功的品牌,都要在创新中实现新的超越,这就是辩证法的运动观。而如果你已经十全十美了,那无可挑剔的背后,将暴露出无限的问题。当品牌问题和问题品牌终于走下神坛和终于真相大白之际,我们一方面不应该揪住人家必然要有的毛病而在鸡蛋里挑骨头,但另一方面我们却要在

天花乱坠中将品牌迷信进行到底,不是愚蠢到极点吗?(文章代码:110070520)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