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品牌管理 > 管理专栏_中国管理咨询网 > 正文
 

中国管理咨询网:制造业发展战略急待五大创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7日 15:57 新浪财经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电子商务专委会副主任 王汝林

  目前,世界已进入“战略制胜”的时代。战略研究已经成为企业家“最占时间、最为重要、最为困难的事情”。为此,前不久一些同志发表了有关制造业战略研究的文章,提出了当前我国制造业战略研究中战略制定与环境脱节、战略制定与战略执行力不匹配,以及战略管理体系的缺失等问题。

  这些研究虽很有启发,但又还很不够。特别是由于这些研究还多是静态研究。没有注意世界制造业发展态势的变化,没有注意网络信息技术对现代制造业的冲击和影响。因此,有必要就制造业战略研究中的创新问题做进一步的论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制造业加速发展的特效武器。制造业发展战略创新研究,主要应研究那些问题呢?

  一、态势研究:要把握世界制造业的五大变局

  研究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不能关起门来研究。必须认识和把握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态势。事实上,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由于信息技术的推动,国际制造业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

  1、由实体制造向“虚拟制造”转变

  由实体制造向“虚拟制造”转变是国际制造业在信息技术推动下发生的最显著变化。该技术通过虚拟化的计算机模拟,完成从一个螺丝部件的安装,直到整个汽车、机床、飞机等大型精密设备的一步步设计、生产和总成。期间,可运用三维模拟技术,实现研发人员与计算机同步互动,随时发现并攻克难关。目前,不少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国内外先进制造企业,已通过引进该技术,极大地降低了高新技术的研发成本。

  虚拟技术不仅已成为当今最活跃的制造业设计技术。而且凭借先进的信息传播手段和无形资产可以去整合别人的资源或进行资源调配,就能实现其战略构想。今年3月,上海理工大学虚拟制造技术研究院已经宣告成立,它将构建虚拟现实技术平台,服务全国的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这一世界制造业的前瞻性技术,尚未进入制造业战略研究人员的视野是十分遗憾的!

  2、由完全制造向网络化总装制造转化

  网络提供了制造商和加工厂之间的最短路径连接和最快速度成交的现实可能性。利用这一优势,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零部件的加工基地,自己负责产品的总装与营销的经营模式,近年来获得了飞速发展。

  如

波音747飞机的450万个零部件,就来自近10个国家,1000多家大企业,15000多家小企业。由英国总装生产的汽车:其发电机来自瑞典;控制设备来自德国;底盘、弹簧来自美国;车身来自
意大利

  网络,已经成为过程控制的调度、指挥和控制中心。

  3、由本地制造向转移制造转化

  当前,制造业跨国转移的总趋势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由技术领先国向其他国家扩散。这种转移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由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的日益增加,他们开始把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纷纷移向发展中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力求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成本优势。

  其二是:由于发达国家企业面临来自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日增,迫使他们将对环境具有较大负面影响的资源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移向发展中国家,实行污染转移。

  网络使这种跨国转移成为了可能。他们通过网上进行原材料的采购和调拨,进行生产的调度和管理,又通过网络把产品销往全球市场。

  4、由单纯制造向制造服务业转化

  由于制造业从总体上来说利润呈递减趋势,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则呈利润递增趋势,跨国制造公司出于追逐利润的需要,纷纷调整其战略,将竞争重点从产品制造转向客户服务,以提高制造业的获利能力。

  如通用电器(GE)明确提出要把GE由制造业公司转变为服务业公司,并已经进行了战略调整。原有制造业的业务则进行转移或外包。这种跨国公司战略结构的调整,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制造业的跨国转移。

  美国清晰地反应了这种转移的趋势。1980年至1990年10年间,美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90.8%、对台湾及对菲律宾直接投资的75.1%都在制造业中找到了技术与资本的对接点。

  5、由封闭型技术研究向全球化合作研究转化

  制造业间的战略购并导致了制造业资源的重新配置。 以往制造业的技术研发多是在封闭状态下,独自进行。为提高新技术的生命周期,减少研发风险,提高竞争力,制造业跨国公司逐渐加强了研究开发的全球化合作。在美国的硅谷地区,30%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是在日本与欧洲进行的,90%的组装工作是在第三世界进行的。

  中国做为一个世界制造业的生产基地,跨国公司正在将其研发中心,以惊人的规模和速度向中国转移。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调查显示,目前《财富》五百强公司中已有近400家在中国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世界上许多有名的电子产品、电信设备、石油化工等制造商,已不仅是生产的转移,而是包括采购、研发等在内的一体化转移。

  前不久世界五百强排名第九的美国通用电气宣布,在2005年以前,该公司在中国大陆的年采购额将达到50亿美元。在上海建立的研发中心也已成为全球三大研发中心之一。摩托罗拉(中国)公司也于宣布,未来5年在中国大陆的研发投入将突破100亿元人民币。年产值也可望超过100亿美元。

  跨国制造业的五大变局表明:网上运营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一种核心战略经营能力。我国制造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对这一点认识不足。当国外制造业已经将网络成为制造业总装的指挥部,成为跨国经营的主战场的时候,我们只一般化的提升制造业设计能力,加工能力,制造能力行吗?

  当今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处在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国内外竞争对手一体化的竞争环境中的情况下,我们研究和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没有国际竞争的眼光和视角,“关起门来写规划”行吗?!

  二、定位研究:要确定适宜的竞争战略

  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理事长的文章提出:当前一些制造业企业战略定位存在偏差。有49%的企业把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定位在领导者和挑战者的位置,51%的企业把自己定位在跟随者和补缺者位置。

  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制造业企业市场竞争战略的定位问题。

  定位第一或领导者的位置,是一种竞争中的抢占快车道战略。

  这种战略,有一种领先的魅力和形象上的风采;往往具有行业的垄断地位,易于借势发展。因此,企业总想方建立并保持这种第一优势。以及由这种第一所带来的引发效应,扩展效应,冲击效应。因此,这种战略曾经使许多人迷恋于第一,梦幻于第一,拼命于第一、以至拼出了命,累吐了血的不乏其人。

  但是,这种战略具有明显的弊端。

  由于这种战略是一种公知性战略、因此,一旦战略目标确定以后不好随意变动和更改。否则将丧失竞争中的有利形势和主动地位。

  战略目标的暴露性,使你在太阳底下作画。你的决心,招法,态势,技术上的进展,都会成为竞争对手研究和分析的重点。战略目标,战术重点全部暴露给竞争对手。势必形成“耗财力,拼耐力,斗智力,比实力”的较量。往往会因财力耗空,耐力耗尽,而败下阵来。

  由于这种第一的战略暴露性和高风险性,在商战中,出现和形成了一种掩露锋芒,退而结网的另一种战略,这就是反第一竞争战略。我们很多制造业企业确定的跟随者战略就是属于这种战略。

  反第一竞争战略,是一种稳健的竞争战略。其内涵是:战略定位上的稳健跟进。战术设计上的不事张扬。进击中的稳中求进。

  反第一竞争战略,相对争第一,夺老大的进击战略来讲,其实是一种反向思维。是一种由观查敏锐的洞察力、分析力而得出的一种悟性。其焕发出的魅力,用于竞争中,往往也产生了非凡的效果。

  事实上,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战略仅仅进行以上定位是不够的。

  特别是,在现代企业的生存原则中,“排他”已被“合作”所取代或包容。现代制造企业不能只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还必须懂得如何把自身的核心能力与技术优势恰当地同其他各种有利的竞争资源结合起来,以获得增值的竞争优势。通过整合实现双赢。

  这种整合的竞争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下类型:

  供应链型。

  在企业的增值链中,供应过程占有较多的成本,因此,供应链的动态互联至关重要。摩托罗拉面对产品市场的无常变化,制定了一套与供应商资源共享的预案,要求供应商把产品编目水平保持在提出的最高和最低水平之间。摩托罗拉把自己的信息系统和供应品预期需求信息与供应商联通。其实施的结果是:摩托罗拉的采购人员减少了30%左右;存货周转速度加快;供应商也降低了成本;实现了双赢。

  战略网络型。

  企业通过建立与供应商、经销商以及最终用户的价值链形成一种战略网络。著名的制造商莱维·施特劳斯公司与兰格勒公司的竞争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莱维每天晚上通过电子数据交换(EDI),从西尔斯公司及其他零售点获取产品需求的信息,然后向其供应商公司通过计算机订购需要的原材料,进行制造。这样,莱维与兰格勒之间的竞争,已不是单一公司之间的竞争,而是战略网络间的竞争。

  协作联营型

  企业有选择地与竞争对手,以及与供应商或其他经营组织分享和交换控制权、成本、资本、进入市场的机会、信息和技术等,产生特定的协作关系,形成一种联营组织、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为顾客和股东创造更高的价值。

  虚拟组织型

  利用信息技术把各种资源、能力和思想动态地连接起来,成为一种有机的虚拟组织,从尔灵活地把企业自己的优势资源与其它市场主体的优势资源充分地整合起来,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创造出最佳的效益。

  三、趋势研究:要注重发展绿色制造

  趋势研究是制定发展和创新战略的基础和前提。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不是人为决定的,而是市场需求拉动的。因此,进行制造业发展趋势的研究就要研究这种拉动力和牵引力,就要从当前市场需求的热点和未来市场发展的趋势中,去把握制造业的发展重点和创新趋势。

  绿色制造,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世界性的消费热点。

  自1998年英国作家出版《绿色消费指南》一书,呼唤绿色消费意识的崛起以来。绿色消费成了一种全球性的、崭新的、现代消费浪潮。由于绿色浪潮“包含着冷静的、理性的商业逻辑。”因此,必将为制造业提供了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所谓绿色浪潮,是指以保护环境和回归自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绿色营销活动。其主要特征是:提倡绿色消费观念、营造绿色消费的群体意识。创造绿色消费的宏观环境,培育绿色文化,进行以绿色产品为主要标志的市场开拓。

  这种绿色消费浪潮,适应了人们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各国消费者的认同。在绿色浪潮中,企业发展目标开始了与环境目标的融合;企业管理理念、营销理念开始了与绿色生态理念的融合;这种绿色浪潮的飞速发展,已经为绿色制造,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并提出明确的生态要求。

  当前,绿色食品、绿色服装、绿色家电、绿色家居、绿色包装、绿色建材、绿色环保汽车,绿色节能产品的发展提出了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必须从制造业下手,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设备支撑。

  这种巨大市场需求不仅给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而且给制造业提出了创新的方向和目标。这种创新要求有两大重点:

  其一为:必须尽快发展绿色制造

  从国际贸易看:近年来,许多国家要求进口产品要有“绿色标志”认证。有些国家还制定了极为苛刻的产品环境指标,设置了“绿色贸易壁垒”。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绿色制造业的发展。确保产品的制造过程能够满足绿色认证的要求。

  从国内需求看:洁净生产和净化环境的要求急需烟气脱流装备,水资源的匮乏急需绿色水资源洁净装备;环境污染的控制急需清洁

能源制造设备,小至眼镜架的生产也急需无焊药一次成型焊接设备。

  其二为:必须尽快发展绿色集成制造

  绿色制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和集成的角度来考虑和研究绿色制造中的有关问题。才能满足产品的组合要求,互换要求,集成要求,匹配要求。

  当前,绿色制造的集成功能目标体系包括:产品和工艺设计与材料选择系统的集成、用户需求与产品使用功能的集成、绿色制造总装中的相关性技术集成。绿色设计的支撑软件如:计算机辅助绿色产品设计系统、绿色工艺规划系统、绿色制造的决策系统、产品生命周期评估系统等都将会得到快速的发展,并成为绿色营销的主打产品。

  四、运营研究:要学会进行知识运营

  企业进行战略规划和战略设计的目的在于运营。运营是对战略策划的验证。又是对既定战略的发展。当前,在制造业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中一个十分明显的弱项是:只注重有形资产的运营而不注重无形资产的运营。

  未来财富的来源主要是知识。知识运营,就是要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大力开发知识资源,促使知识成为生产力诸要素的“整合器”、“粘合剂”和“催化剂”,促使知识:

  由潜在的生产力要素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要素;

  由生产力中的非主导要素转变为主导要素;

  由企业资产中的潜在增值要素变成显在增值要素。

  从而带来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因此,无形资产不仅已经成为了制造业企业资产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往往成为了企业最活跃的增量资本。成为一种超越生产、商品本身和所有有形资产以外的价值。

  这种无形资产的资本化趋势是现代资本理念的新进展。具有极大的市场扩展力和冲击力。从目前世界著名成功企业的发展轨迹分析,未来企业的经营,着力点已经正在或悄悄地转移到无国界的知识资产的经营上。在一些发达国家,许多优秀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比例已达1比2或1比3。拥有名品牌的许多跨国企业的品牌价值已远远超过年销售总额。

  因此,能否有效地测量、管理和开发和利用企业巨大的无形财富已成为现代管理的核心,成为企业发展成败的关键。

  进行知识管理和知识运营对广大制造业企业来讲,将是崭新的、也是艰难的课题。这表明:我们在进行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中一定要下力量进行知识运营的研究。不然,我们就会落后于人。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当前相当多的制造业企业在进行战略规划中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这是不应该的。

  五、实战研究:必须走出惯性思维的围城

  战略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因此,战略研究一定要从行业、从企业的实际出发。这种从实际出发不是进行过去实践的轮回或重复。因此,必须向前看,必须走出传统思想的围城,突破传统思想的羁绊。

  当前,很有一些制造业发展战略规划,因袭过去的思维,玩概念出新。以为,只要想出一两个新词儿就是创新战略了。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这种在实战策划中进行概念游戏的做法是一种战略研究中的低俗化倾向。是制造业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中一定要注意的。

  前不久。笔者在报道中先后看到一些城市的制造业规划就有这种倾向。比如某个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提出:

  确定要实施“走出去国际化”与“请进来国际化”并举的策略,形成“市场国际化”与“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际化”多边双向循环、链条式、一体化运行的新格局”。

  这样的发展战略看起来,很是一个“制造业国际化”的新理念。其实,留有相当多的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早已经把国际化的边界延伸和扩展了。

  十年以前流行的“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概念和做法,早已经被网络化制造给冲淡了。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中国的市场已逐渐国际化。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把中国制造企业和世界制造企业连接了起来。不用“走出去”,就可以实现买家和卖家的最短路径联接,也不用“请进来”,就可以实现中国企业和世界企业的最快速度成交。那种“多边双向循环”只要进入互联网就立时可以实现。

  因此,这种听着热闹的东西,只不过是概念玩家的一种并不高明的游戏罢了。

  因此,确定国际化战略一定要有国际化眼光和视角。必须面向世界考虑企业的发展。确定进击的方向和目标。不能玩花花点子。那样的企业发展战略是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