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品牌管理 > 正文
 

受伤的国际品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 23:08 财富时报

  文/尹传高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1980年飞利浦公司就来到了中国,并确立了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战略,希望将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市场作为其销售增长的重要动力。殊不知,在发展几年后,她们就意识到了中国市场虽然人多、地众,但是还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市场。于是就将中国的市场战略转化为中国的市场工厂的战略。就是说,中国有很廉价的劳动力,可以生产出很
便宜的产品来,但是生产出来后,还不能在这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卖,因为这里的购买力仍然是很有限。

  战略调整意味着要交学费

  在中国这个很陌生的市场上,没有谁能够用所谓成功的标准化来解释一切,也没有谁能够用成功来复制一切,就如最近台湾的宏基在中国的战略提出是要用欧洲的经验来中国进行复制,我看这句话说在口里还可以,但如果真的在这个市场上进行实践,那肯定是要吃苦头的。

  当年的宝洁也是深陷中国特色的“游击战、阵地战”沼泽地而不能自拔,在本土对手全面学习宝洁、发动价格战和渠道战的浪潮中,宝洁被迫作出“到农村去”的变革,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这种所谓不理想的事情仅仅是在宝洁身上发生过吗?显然的不是。

  在一场巨人与矮子之间的战争中,到底谁改变了谁?谁又战胜了谁呢?

  宝洁在长达10年和本土企业竞争的生存游戏里,它的中国对手已经开始熟悉宝洁的套路,从随着宝洁爬行变成拽着宝洁奔跑;不仅如此,在宝洁的身后,还有并不需要向宝洁学习的全球竞争对手虎口夺食。在武汉的丝宝就是在和宝洁的学习中不断的进步,并可能在策略上超越对手。

  还有世界品牌王者之称的

可口可乐如今也深陷中国市场的困惑而不能自拔。先是在农村市场上判断失误,以为用低价就可以搞定,没有想到的是,中国竟然还有像非常可乐那样的软硬不吃的品牌,硬是比它还低几毛钱,让中国那些对什么品牌还不是很敏感的农民并不买所谓的国际品牌的账。怎么样?在中国这样的市场上,在这个非常的多层次的市场中,还有什么比埋没一个品牌更容易的事情呢?

  英雄也可能无用武之地

  撇开这样的阴沟里翻船的事情不说,对于任何一个国际品牌而言,在中国这个市场里,对付其他国际品牌也是很难的事情,有很多的事情是一物降一物的,对于中国本土的一些品牌,你有办法,但是对于和你差不多的品牌,你能有有效的办法吗?

  2004年11月22日,全球电脑霸主戴尔租下了一家豪华宴会厅来宣布自己的重大胜利——中标北京市中小学基础教育信息化政府采购项目,这张大单包括16000台电脑,价值7900万元。戴尔确实有理由兴奋,多年以来,戴尔在中国的政府采购中还从未赢得如此彻底。

  但是这个的事情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呢?也许没有戴尔那样的轻松,中国大量的企业对政府部门表达不满,以讨论中国的软件业的发展为由,要求中国政府重新对此做出决定。最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戴尔会拿一部分的定单出来交给中国的公司,这种竞争是什么呢?对于一些国际品牌而言,在一个陌生的国家发展自己的市场,凡事想复杂点是有好处的。

  自我膨胀带来的灾难

  近几年,曾经在人们心中代表优质高档的国际品牌也纷纷出现了“质量门”,这其实是自己对自己的打击。从三菱帕杰罗的刹车管到哈根达斯的“厕所门”。国际品牌在不断地自毁

长城,为什么会受伤。为什么只有在不断的自残后才知道舔舐自己的伤口?这个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我们的消费者也从原来的盲目崇拜到现在的严格要求以及质疑,国际品牌已经失去了头顶上的光环。受伤?是因为我们的消费者拒绝自己受伤。

  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问题呢?是政治问题,还是经济问题?还是品牌本身的问题?是中国市场的问题?还是对自己认识的问题?


爱问(iAsk.com) 共找到相关网页约351,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