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华尔街的并购人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7日 13:07 《管理学家》
作者:黄维益 近日看到网上的一个旧帖,写的是华尔街投资银行的衰亡史。作者在文中说,所罗门、史密斯和巴尔尼(后两者合称美邦)这三个荣耀的姓氏消失了,代之而起的则是一个不带任何上流社会色彩的完全平民化的名字。这个名字就是“花旗全球投资银行”,一个谁都不会感到陌生的名字。 还有一个名字也是大家所熟知的—桑迪?韦尔(Sandy Weill),花旗集团的前任CEO以及董事会主席。2003年末,韦尔辞去CEO职务一事,宣告了华尔街桑迪?韦尔时代的结束,而我们则有幸看到了莫尼卡?兰利(Monica Langley)的这本《花旗帝国》(Tearing Down the Walls)。 要想了解桑迪?韦尔,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花旗集团的历史。花旗集团经历过三个不同的阶段,每个时期有不同的名字:花旗银行(Citibank)、花旗公司(Citicorp)和花旗集团(Citigroup)。花旗银行是1955年由纽约花旗银行与纽约第一国民银行合并而成的,1976年才正式叫花旗银行。纽约花旗银行的前身则是1812年由斯提耳曼家族成立的纽约城市银行,一度被该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两大财团牢牢控制,还曾依附于摩根财团。和纽约第一国民银行合并后,花旗一举成为美国第三大银行。花旗公司则是花旗银行在20世纪60年代末成立的银行控股公司,以规避法律的限制。也就是说,花旗公司是花旗银行的母公司,利用银行的资本从事证券、保险、融资租赁等多种金融服务。 到了1998年,花旗公司与旅行者集团合并,这就是现在的花旗集团。还记得所罗门和美邦吧,旅行者集团的前身旅行者人事及事故保险公司就是美邦经纪公司和所罗门兄弟公司的收购方(收购之后成立的所罗门?美邦投资公司就是本文开始提到的)。合并后的花旗集团,成了美国第一家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共同基金、证券交易等诸多金融服务业务于一身的金融集团,总资产达7000亿美元,净收入为500亿美元,客户人数达1亿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全能金融集团之一。 花费如此笔墨来赘述花旗的历史,因为这三个时期的大部分时间,正是桑迪?韦尔在华尔街大肆并购各类金融企业的时期。在华尔街那样一个排外、充满各种偏见的地方,作为波兰犹太移民的后裔,即使想在华尔街找到一份低等的工作也要使出浑身解数,更不用说入主花旗这家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企业了。要知道,连《财富》这本全球最知名的杂志都曾经向人们提出这么一个由有趣的问题—假如桑迪?韦尔被卡车撞了,华尔街应该如何应对?答案五花八门,不过其中一个呼声最高—花旗必须竭尽全力保护桑迪“不让卡车撞着”。 可知桑迪在华尔街如日中天时有多么举足轻重,也无怪乎2002年他当选为全美“年度最佳CEO”。 现在,我们言归正传。1933年,桑迪?韦尔出生于纽约市的布鲁克林区,其父马科斯最开始是做服装生意的,这和很多刚移民到美国的犹太人一样。马科斯的服装生意很红火,可是后来他不幸触犯法律,被永远驱逐出制衣行业。1945年,也就是在桑迪12岁那年,马科斯再次成立公司,不过这回做的是钢铁生意,还有个很响亮但却不太适宜的名字—美国钢铁公司。桑迪的未来似乎很确定:加入家族企业,接管父亲的生意,从事钢铁买卖。 在14岁之前,桑迪一直是一个生性害羞孤僻的孩童,矮小、圆胖,经常受那些淘气小孩的欺负而不敢还击。他在学校里一个朋友都没有,每日提心吊胆,对自己潇洒而热情的父亲则是万分敬畏。不过马科斯可不这么想,他常常因为桑迪不够坚强、不能坚持自己的立场而予以训斥。只有桑迪的妹妹,对自己的哥哥才是出自真心的爱戴。童年的桑迪,时常在祖母的农场消磨炎炎的夏日,因此,14岁那年,桑迪去了离祖母农场不远的一家寄宿学校—皮克斯基尔军校读书。 这一年成了他的转折点。他有很多时间参加社会活动,网球还打得很棒,当上了校网球队的对长,还带队参加了少年“戴维斯杯”比赛(戴维斯杯是世界网坛层次最高、影响最大的国际性团体赛,1890年开始举办,每年一届)。不过,童年时的性格弱点此时还有些许体现,桑迪始终未能成为校园领袖。当同伴们预测大家未来的发展时,谁也没想过桑迪会成为什么领军人物。不过桑迪那时想必也没多想,他等着去父亲的钢铁公司子承父业。从皮克斯基尔军校毕业后,他顺利升入康奈尔大学,主修冶金工程。 大学期间,桑迪加入了一个犹太兄弟会,开始“循规蹈矩”的生活:晚上酗酒,早上旷课,周末不停地约会。很快,他就被学校留校察看。而且,桑迪还意识到,自己与冶金工程格格不入,于是转向了文史哲课程,而学业还算出色。据说正是在大学一年级,桑迪开始放纵于自己钟爱一生的事物—美食。桑迪还有种特质,虽然外形不够挺拔魁梧,脾气也不够温和,但他总能娴熟地搜索和定位富家女,和她们搞出一些风流韵事。这种生活在桑迪21岁时结束了—他遇上了琼?莫舍,从此携手度过五十多个春秋。 1955年桑迪遇上了另一个生命的转折点。那时他和女友正准备毕业后就结婚,可是他的父亲马科斯却背叛了家庭,并且早在数月之前就卖掉了自己的钢铁公司—再没有什么现成的工作等着桑迪了,也再不会有什么父业可以继承了。父亲的背叛,甚至差点让桑迪失去自己美丽的新娘。 没有了家族产业的支持,桑迪只好独闯天下。可是,即使毕业于名校,华尔街还是没有一家公司愿意接受桑迪。被誉为“赚钱乐土”的华尔街,只愿意接收那些出身好、有钱、衣冠楚楚、人缘好的人,喜欢从广场边上那些有名望的家族和社会圈子中选择自己的同僚,并且公开或者私下抵制黑人、犹太人和女性。还好,这种偏见还只是局限于高管和交易员,对于像做记录或金融相关的普通工作,情况还是有所不同的。桑迪的突破点正在于此。 一家叫贝尔斯登的公司雇佣了桑迪,他成了一个跑腿的,每周可以获得35美元的薪金。更重要的是,他有机会观察各类经纪人。上天似乎注定桑迪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很快,他顺利通过了经纪人资格的考试,成了注册交易员。不过,他更愿意仔细地研究各公司的财务报表,分析它们的增长速度,研究公司向证券交易委员会披露的业务信息。 贝尔斯登很快无法容纳桑迪的雄心,一年之后,他跳槽到了伯纳姆公司。大约四年后,在伯纳姆公司的襄助下,桑迪和另外三个朋友一起成立了一个新公司CBPW,就此开始了在华尔街上的真正冒险。由于桑迪和其他创始人们精确的技术分析能力,他们很快被赋予“技术分析精英”的美称。CBPW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久因为其中一个创始人的不法行为致使其被逐出公司,CBPW也因此改名为CBW。 之后的故事很多人大概都耳熟能详了。兼并在20世纪50年代早已是老生常谈,只不过从开始兼并同行业小企业转向了兼并其他行业的大公司。CBW也不例外,桑迪他们搞到了一部分合并业务的项目,也吸引了一批颇有雄心的客户。然后好景不长,高层开始出现裂痕,好朋友卡特离开了公司,新的成员则加入了进来。公司因此更名为CBWL,甚至还从华尔街搬了出去。这次搬迁证明是非常明智的,公司也由此得到了几年的高速发展期。 然而,华尔街的灾难却开始了。1970年,有着65年历史的优秀证券公司麦克唐奈宣布倒闭,其他大大小小的公司也开始衰退甚至走向关门。不过,这给CBWL提供了契机,他们乘此收购了麦克唐奈的子公司,并与著名的海斯顿合并了。在那个时期,桑迪凭着自己精明的眼光,成了这个风雨飘摇、混乱不堪的经纪业的兼并狂人,尤其是在最后一位公司元老离开之后。而且,这个容易发脾气的人也变得更爱抱怨,只要发觉有人挡在自己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就会爆发。以致于多年以后,除了美食,他还因自己的脾气火爆而世人皆知。 1981年,已兼并了十多家公司的桑迪将自己的经纪公司卖给了美国运通公司,成了美国运通的最大股东,并最终成为公司总裁。不过,他也在这家公司惨遭滑铁卢,四年后被扫地出门。饱受了13个月的冷落之后,桑迪又成立了一家金融服务公司,妄图执掌美洲银行,以报运通的一箭之仇。可惜的是,这次桑迪依然没能如愿。 不过运气还是来了。《财富》杂志采访了他,并写了一篇题为《不可多得的管理者》的报道,这为他引来了商业信贷公司的两位财政主管。商业信贷当时股价狂跌了约80%,他们渴望被桑迪收购。于是,十个月后,桑迪入主商业信贷,并开始了另一波并购狂潮,其中包括所罗门和美邦。1992年,商业信贷更名为旅行者集团;1998年,它与花旗公司合并。自此,桑迪?韦尔成了花期帝国的第一人,整个华尔街几乎在他一手操控之下,一直到2003年他走下CEO宝座。 在执掌花旗集团之后,桑迪就不需要去寻找生意了,因为很多时候生意都会自己送上门来。波兰政府打电话给花旗集团邀请它收购波兰银行,墨西哥的银行也希望花旗集团收购……桑迪68岁生日时,他的部属甚至送了一个“收购机器”给他—一台掌上电脑,只要按一个键就能说出不同语言的句子,包括“我是桑迪?韦尔,我想收购你的公司”。 桑迪似乎很擅于空手套白狼,不过流行的说法是“能用空气赚钱”。这是他的强项,也是一个无名小卒能坐上花旗CEO宝座的关键之一。此外,出色的分析才能是并购过程中几乎百战百胜的重要因素,这在他职业生涯中可谓无处不在,包括他的婚姻,甚至有人开玩笑说他最成功的并购就是娶了琼做妻子。桑迪很擅于见缝插针,对商业有着高度的敏感。他的矛盾个性,似乎也成了他传奇商业天才的一部分。 此外,他有很强的决心和愈挫愈勇的耐心,比如在集团内部推行“交叉营销”(cross-selling)。这是他另一条制胜的战略,尽管之前美国运通的执行总裁运用这一做法非常失败,以致桑迪推行时阻力很大。桑迪还很喜欢打听小道消息,事实上,这是一名出色的经纪人所不可缺少的。不同的是,他比别人用得更加彻底。 有意思的是,当2002年桑迪被评为“年度最佳CEO”这项他毕生追求的荣誉时,花旗集团正成为愤怒的投资者和管制当局的众矢之的。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