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郁婷
内容导读:资本逐利与政策吹风, 令光伏“大干快上”后产能过剩。 降薪、裁员、负债畸高, 身处其中的巨头备受煎熬。
最近,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赛维)位于苏州吴中区的厂区内显得有些空荡,这个面积超过5个足球场的厂区内几乎看不到几个人。
事实上,自去年开始,整个赛维就展开了一场裁员风暴。财报信息显示,2011年7月,赛维的员工是28273人,而到今年4月骤降至19495人,减少近9000人。
据媒体报道,赛维这家位于苏州的工厂,近几个月遭到债主堵门索债。厂区正门口横向停放着两辆首尾相连的大卡车,正好将厂门整个挡住,仅留下一小段空隙供人员出入。工厂的边门,也横向停放着两辆大卡车。
最新的一季报显示,赛维总资产约66.4亿美元,负债总额约为59.6亿美元,负债率攀升至89.8%,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亏损额达1.852亿美元。另一家巨头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下称尚德)在一季度的亏损也超过1亿美元。
而赛维和尚德的窘境折射出的是整个光伏行业的严寒。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近50%的中小电池企业基本上处于停产的状态,另外还有30%在减产。
整个行业在过去数年经过爆发式增长后,大干快上,最终多个环节产能严重过剩。
这种“运动式”的大跃进背后,既是资本疯狂逐利使然,也有政策层面的推波助澜。
正像一位业内人士说的那样:“我国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模式一开始就存在问题,不是以需求为发展导向,而是以投资为发展动力,各地政府都在强调招商引资和投资规模,对产品是否有相应市场需求则欠考虑,这导致整个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
逐日施正荣
本世纪初期,一批带着太阳能技术的国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最早回来的是此后创办中电光伏的赵建华,但最初没有获得政府的支持而延后了创业的时间。
而师从“世界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的江苏扬中人施正荣,2000年,带着技术和在澳洲两年的薪水40万美元,回国创办了尚德,成为中国最早将光伏做起来的海归。在取得无锡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后,2002年9月,尚德第一条生产线投产运行。
成立后,尽管产品性能优异,仍然卖不出去,坚持数月后,跟随他的几位骨干相继离开。 这是施正荣在创业途中摔的第一个跟头,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从科学家向商人转变,市场观念最为重要,必须放下知识分子身段。
此后,随着德国加大太阳能产品补贴力度,整个德国的需求超过了世界产能一倍,尚德也开始爆发。
2004年,尚德产值翻了10倍,利润接近2000万美元。2005年,在无锡市委书记的帮助下成功完成企业私有化,原先占尚德股份75%的国有股获益十几倍后,相继退出。同年底,VC和PE齐助阵,尚德共募集8000万美元,成为2005年私募之最。同时,尚德成为中国大陆首家登陆纽交所的民营企业,施正荣也因此晋升中国首富。
事实上,由于光伏发电成本大大高于传统的火电,所以这是一个需要靠补贴才能存活的产业。2005年以后,国内外各种扶持太阳能等新兴产业的规划不断推出,各地方政府也在发力抢夺类似大项目。
2005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并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此前实施的“光明计划项目”已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牵头,筹集100亿元,花10年时间,到2010年用再生能源技术,到2010年发电总量要达到300MW。
“在政策发力的2005、2006、2007年三年间,整个光伏行业爆炸式增长,组件、电池等需求都很大。当时光伏公司的销售是大爷,采购的整天求着销售多卖给他一些。”尚德中层人士王波(化名)透露。
但好日子很快就到头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尚德的仓库已经堆不下卖不掉的产品,大量积压产品被堆放到工地上。“公司开始勒紧裤腰带开源节流,出差、会议、奖金等以前就是算个总账,此时都开始算细账,同时精打细算各种成本。”王波透露,“但当时还在扩张,因为很多设备买来了,或者在运来的路上,只能硬着头皮扩张。当时尚德内部嘴上喊的口号是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没想到的是,2009年第二季度订单马上又上来了,又开始供应不上,整个行业都是这样变得更好,一批做房地产的、卖衣服的等其他行业的人都陆续冲进来了。”
而施正荣再次被胜利冲昏头脑,继续扩张产能。用王波的话说:“光伏行业的需求是理性增长,整个产能是疯狂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尚德依靠强大的品牌,2009年、2010年日子过得好于大多数后来者。“尚德的口碑和客户认知度相对较好,价格相对还是高的,但也在下滑。而赚到的钱就用来继续扩大再生产。”
王波在接受本刊记者的采访时表示:“施正荣是一个好的科学家,也是一个好的商人,商业嗅觉很灵敏,但他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
“长期以来,施正荣同时兼任董事长、CEO,也因此导致内部管理有些混乱,高管团队也已换过很多次了。”这位中层向本刊记者感叹道。
当时看到施正荣有时表现出的烦躁,他的妻子张唯曾说:“你工作起来像条狗。狗给人的感觉,就是呼吸很急促,很迫切很累的样子,你就是这样。”
昔日首富施正荣,如今依然活跃于各种光伏论坛,但不愿过多谈及公司情况的他只是不停地画着光伏未来美好的大饼和魔怔般不停地呼吁着政策。最近就在5月份的一个签约仪式上,施正荣还向本刊记者预言,未来6-12个月光伏行业可能会见底。
赛维野蛮生长
尚德依靠光伏组件和电池片崛起之后,国内外又出现了一段多晶硅暴涨的神话,制造多晶硅的江西赛维因此演绎了又一段暴富神话。
在2005年以前,单晶硅的价格很稳定,整个市场需求以半导体行业为主,光伏产业的需求仅占整体需求的10%左右。随着以德国为首的欧洲政府及银行大力扶植太阳能产业,出台了相应的补贴计划,市场需求一下子急剧扩大。整个光伏产业的多晶硅需求占到了市场需求的90%。突然的供需失衡导致了多晶硅、单晶硅价格的飙涨,从20-30美元/千克一下增长到100多美元/千克。
看到了太阳能市场的机会后,2005年7月,在苏州从事劳保用品生意的彭小峰,创办了江西赛维,从事太阳能硅片生产及高纯度多晶硅和太阳能组件制造。
赛维2006年4月份投产,当年就实现销售收入8.48亿元人民币。2007年6月1日,赛维便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融资达4.86亿美元,成为江西省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光伏企业,是中国新能源领域最大的一次IPO。
当年,年仅32岁的彭小峰以400亿元的身家超越尚德施正荣,排名胡润百富榜第六,成为中国能源行业的新首富。
2008年,在多晶硅价格达到创纪录的500美元/千克时,赛维的销售收入突破120亿元,成为最年轻的中国500强企业。2009年,赛维成为世界上唯一年销售量突破1000MW的光伏企业,全球市场份额接近20%。
正是看到了其中巨大的“赚钱效应”,企业要利润,地方政府要税收,于是一幕幕疯狂的闹剧上演。各行各业,包括之前生产服装、搞玩具加工,甚至生产锅炉的企业都开始投资多晶硅。
各地方政府亦在推波助澜,以新能源的名义出台了一系列补贴和扶持政策,以推动产业的发展。略有讽刺意味的是,由于北美、欧洲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为了更快地上马生产线,国内企业普遍选择了成本高、污染严重的俄罗斯技术,以新能源环保为名义的行业反而制造了巨大的污染,其程度绝不亚于钢铁、电解铝、蓄电池之类。短短几年间,中国就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硅片生产国。
在各路资本大干快上之后,多晶硅严重过剩,价格自2009年开始崩盘。目前,其每千克的价格已跌回几十美元。
彭小峰名片上印着“Light DK Peng”,意为“超越光速”,如今赛维非但没能超越光速,反倒在光伏寒冬中备受煎熬。而用速度来击垮一切对手的彭小峰,最终也被速度所击垮。
“我在开会,不便说话,等有空时再联系你。谢谢!”7月初彭小峰对记者说,电话里他的声音略显疲惫。
全面过剩
光伏泡沫破灭后,自2011年以来,市场频繁传出尚德、赛维破产的传闻。
而进入2012年以来,赛维和尚德两大巨头不但没有任何起色,而且呈现比去年加速下滑的趋势。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现在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光伏企业开工率能达到50%的,家家都在裁员,月月都在亏损。”
一份中国光伏产业联盟对薄膜电池片和电池组件企业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近50%的中小电池企业基本上处于停产的状态,还有30%左右是减产,10%-20%是小幅减产或是维持原状。
利润和销量的直线下滑让外界质疑不断。而仅仅在4年以前,这个行业还曾经被称为最具希望的新兴产业之一。各个地方政府大干快上光伏企业,仅江西新余一地,政府就号称未来3年对人才的需求量约为8万人,其中高中级人才需求量约为4万人。
而随着国内配套扶持政策迟缓,美国双反调查愈演愈烈,欧洲太阳能补贴缩减,则让光伏产业内外交困。
财报显示,赛维去年仅第四季度的亏损就高达5.887亿美元,至今年4月已裁员近9000人。失去信任的赛维,引发了供应商的“挤兑”,大量供应商急着要回货款。
为稳住供应商和客户,5月16日,彭小峰在上海的一家五星级酒店里,大宴宾客。
在这种场合中,彭小峰总是跟在总裁佟兴雪后边,像个应届毕业生,由佟兴雪端着酒杯领着他跟客户交流。
现场来了上百位供应商和客户,大家普遍怀疑赛维的支付能力,尽管表现看起来一切正常,但很多供应商仍然担心自己的货款。
6月26日,处于风口浪尖的赛维发布2012年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公司第一季度净销售额2.001亿美元,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亏损额达1.852亿美元。赛维的负债率进一步攀升至89.8%,尚德的负债率亦居高不下。
这让供应商和客户的担忧成真。
而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制造商尚德今年一季度财报,也不乐观,公司一季度净收入4.095亿美元,较去年第四季度6.29亿美元的营收下降34.9%,更比2011年第一季度的8.77亿美元降低了53%。第一季度尚德净亏损达到1.33亿美元。
赛维在财报中解释称,由于一季度相对较高的多晶硅制造成本,同时多晶硅、硅片及组件价格持续下跌,赛维LDK管理层决定进行库存减记并拨备总额9110万美元的确定采购量,另外需拨备570万美元用于可能发生的反补贴与反倾销税率。
彭小峰称,一季度财报数据反映了一季度的季节性情况,光伏产业继续处于困境当中,公司营收情况仍在预计范围。产能持续过剩以及光伏产业链价格下滑已严重影响了公司的收益,致使公司利润率为负值。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赛维第一次濒临危险边缘了。2009年底,赛维爆发财务危机,其当年三季度资产负债率高达85.15%,银行贷款总额达14.03亿美元。但这一次情况看起来更坏,负债总额是上次的4倍。
拖累赛维的是那个1.5万吨硅料厂,这个堪称地球上单体最大的多晶硅项目,其投资决策至今仍让彭小峰面对着公司内外的批评,但他看起来并不在意。
为解救深陷困境中的赛维,4月以来的每天上午9点,在新余市工信委的大门口,一辆大巴车会将“帮扶小组”的工作人员直接带到赛维总部办公,其中包括新余市工信委主任钱传宇。
据新余市工信委综合科许科长介绍,目前“帮扶小组”进驻,主要是帮助赛维解决资金问题,以及在生产过程中用水、用电、用气的问题。“他们现在遇到的问题很多,我们进驻,就是给他加快办事的进程,协调企业解决问题。”
但是许科长否认政府运用了行政手段为企业解决资金方面的问题,他说,赛维向银行贷款,还是要靠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解决。对于此前外界有消息称,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赛维的部分银行短期债务转变成长期债务,他也给予否认。
新余当地一家城商行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他们银行已经接到了政府的通知,增加对赛维的授信,并让他们要对赛维充满信心。
行政干预显然起到了效果。5月2日,在江西省政府的授信与协调下,国开行江西分行紧急向赛维“输血”20亿元救急。
一位来自保定英利绿能的人士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模式一开始就存在问题,不是以需求为发展导向,而是以投资为发展动力,各地政府都在强调招商引资和投资规模,对产品是否有相应市场需求则欠考虑,这导致整个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光伏企业就不得不依靠外需发展,一旦外需萎缩,无法通过国内市场来度过寒冬。”
未来拼细分化服务
尽管光伏行业陷入寒冬,但政策及资金门槛较高的光伏电站建设,已成为许多企业谋取短期利益的法宝。不管主营业务是否与电力或光伏相关,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房地产类企业,都疯狂涌入到光伏电站建设的队伍中来。据介绍,只要能拿到“路条”,仅建站后转手卖出,就可获得10%左右的净利润。而走完全部流程,一般不会超过半年时间。
“光伏组件企业的利润率很低,由于上游材料降价,盈利链条正在逐步向下游转移,其中就包括光伏电站建设等。”同样地处华东地区的某A股上市电力公司董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江苏辉伦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济波也在采访中透露,公司将积极推进美国市场的电站投资建设。
尚德中层人士王波同样认为,未来,光伏公司的定位应该更细分化,比如电站、屋顶、火车站、机场细分领域等。“未来一定是差异化竞争。因为光伏可做的细分领域很多,而不同领域中面对的市场环境也完全不同,所以只有深入细化下去,才会更有竞争力。”
而在现阶段,竞争更多停留在全产业链和价格战的层面上。“之前有个招标,英利能源报价每度电4元多,而实际成本是5元多。”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尽管尚德也在向全产业链拓展,但施正荣认为,未来最终胜出的企业不会是全产业链的企业,一定是在某个环节做到极致的企业。
这种说法得到王波的认同:“但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做上游的硅,因为有时候硅价暴涨,你在原材料这块被人掐住脖子,很难受。”
目前,制作产业链某个环节的企业日子也相对好过一些。蔡济波对本刊记者称,像他们这样重点做产业链上某个环节的厂商业绩相对好一些,去年公司也没亏钱。他们就像是卖给淘金者饮用水的人,只要有淘金者存在,就能赚到钱。
政策冲动、淘金大潮退去后,赛维、尚德等巨头都成为裸泳者,而有利的一面则是,这些巨擘更有可能躲避过风雨的洗礼,经过洗牌后,必然会“剩者为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