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企业谁怕谁 日本企业遭遇内外资企业矛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01日 20:44 中国经济时报 | |||||||||
陈墨 最近,中国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换证工作正在上海、杭州、深圳、天津、北京和广州等6个试点城市顺利进行。 由于第二代身份证完全采用彩色数码照片,因而对印制质量的要求很高。来自日本
对任何企业,这都是一件值得高兴和夸耀的事情。富士施乐自然也抑制不住喜悦心情。 然而,富士施乐的笑容甚至还没有完全绽开,便因为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而僵在哪里了: 8月24日,一篇题为《第二代身份证日本造,国人民族自豪感何在》的评论出现在媒体上,文章作者担心,“由日本人印制二代证”会泄露中国公民的机密,并将丧失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次日,北京市公安局有关人员通过媒体出面解释说,二代身份证上的公民信息全部在中国公安机关输入,不会出现将公民资料交给外界的情况。 这个澄清误传的消息并没有起到正面作用,在新浪网转载的该消息后面,7个多小时内跟贴多达5535条,其中不乏言辞激烈的反对声音。 吵得很热闹,最终,却是一名上海交通大学四年级学生,冷静地点破再简单不过的问题的实质:“他们(富士施乐)又不是印刷厂,怎么可能是他们帮我们印刷?日方不过是提供机器而已。” 与此同时,引发事端的媒体刊文表示,“第二代公民身份证不是日本造”。公安部有关部门负责人也批评说,“这是极不负责的新闻炒作”。 至此,戏剧性的一切方才回复平静。 回头看,“二代证事件”与曾经发生的“东芝笔记本事件”、“日航服务事件”、“三菱帕杰罗事件”、“松下手机事件”等一系列日企事件的不同之处在于,这件事情的当事人富士施乐彻头彻尾是无辜的。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当注意所有事情的相似本质:在对日本企业问题上,一些国人过于敏感、片面,将经济问题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 单从经济角度理解,这种现象本质上反映了内资和外资的矛盾,是少数内资企业鼓吹其“外资威胁论”的未必合适的工具。 无论所持工具合不合适,国内对外资问题的新一轮批评和讨论却是现实存在的。 外资的批评者主要观点是:目前我国为弥补资金短缺而引资的现实基础已经不存在;外国直接投资是典型的准债务,应纳入国家外债监管范围;多年来,我国引资收益低于引资成本,造成很多损失;外资工作重心应从引进设备转移到消化引进技术;变优惠政策为开放政策,将“国退洋进”变为“国退民进”;调整使用外资规模,引导投资方向,缓解我国资源紧张的矛盾。 当然,绝不能将这些批评与狭隘的民族主义相提并论。这些意见,对我国进一步调整外资战略,提升外资质量,促进国内产业技术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均具一定的参考价值。这里且不作进一步探讨。 回到内外资企业矛盾问题,事实上,经过多年在华发展,以及当地采购、配套方面的深度合作,许多跨国公司与中国国内企业已经是唇齿相依了。从消极方面说,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也是越来越担心。 因此,探讨谁怕谁是没什么实际意义的。与其相互担心、相互防范,不如相互信任、加强合作,以求更大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