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行政审批与垄断魔咒(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01日 19:56 《中国科技财富》杂志 | ||||||||||
去年开始的全国性的煤、电、油、运的供应紧张状况表面上是由重工业的快速发展而导致的连锁反应——电荒引发煤荒,接着引起运力不足和柴油的供应紧张状况。但是究其根源,真正的罪魁祸首却是国家在电力行业实施的行政审批制度和行业垄断,想从根本上消除能源供应问题,必须要减少和消除计划经济色彩十分浓厚的行政审批制度,同时打破电力行业的国家垄断经营。
在中国,任何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发电厂的建设都要经过中央政府的审批。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整个亚洲经济遭受重大打击,中国也不例外。危机之后,考虑到中国经济适度发展的前景,政府不愿意投入大量资金新建电力基础设施(上世纪90年代初大量电厂上马曾给国有银行带来了巨额坏帐),对电源建设的项目审批采取刻意打压的做法。1998年,当时的国家计委做出了三年内不准上马新的火电项目的规定,正是这次人为的规定为今天的全国性缺电埋下了伏笔。到了2000年制定未来五年规划的时候,原国家计委又做出了错误的预计,认为未来5年的电力需求年增长率不会超过7%。就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电力基础建设投资占全国基建投资的比例逐年下滑。该比例从“八五”其间的12.09%,下降到了“九五”其间的10.4%,而其后的2000,2001,2002年三年分别仅为7.22%、6.94%和7.17%。在河南,自2001年以来,没上过一个20万以上大机组投产发电;在北京,2002年之前的几年,上马的电力建设项目几乎为零。 然而,这种在斗室之中,由几个官员和所谓“专家”做出的判断和估计被证明是与现实市场严重脱节。 2003年实际用电需求增幅超过了15%,比原国家计委当年的预测的最高7%高出了一倍多,让这些官员和专家们目瞪口呆。计划赶不上变化,用计划经济的脚步去追逐市场经济的节奏显然慢了一拍。 面对愈演愈烈的“电荒”,中央政府开始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限制那些高耗电的行业,如水泥,电解铝和钢铁等;而前不久,国家发改委也拿出了价格杠杆的“利器”,宣布全国销售电价水平每度平均提高2.2分,以求暂时缓解能源短缺的不利局面。然而很多专家表示,简单的对几个高耗电产业加以限制,或者提高几分钱电价,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电力供应不足的局面。只有从根本上废除电力行业的行政审批制度,打破电力行业长年由国家垄断经营的局面,为民营资本和外资提供合法、合理的进入渠道,鼓励竞争才是唯一的出路。 实际上,中国的民营资本长期以来一直都被拒于电力行业之外,未能获得公平的竞争资格。即使是在电力供给严重不足的今天,民营资本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也依然没有多大改善。 而国家对电力行业的行政审批,不仅仅无法对市场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反应,而且也在努力维护着国有企业对电力行业,包括电源,电网及配电的高度垄断,在项目审批的时候故意打压民营资本的电源建设项目。 今年2月下旬,发改委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国家已经批准开工建设和已经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的电站项目名称及建设规模。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曹玉书也对媒体表示,今年国家将批准新开工电站项目规模4000万千瓦,预计投产电站项目规模超过3700万千瓦。 但仔细分析这些已经批准的建设项目,就会清晰地发现,所公告的项目基本是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这5大电力集团申请的,或者是其所属或占股份的大项目,5大集团外的中小型项目较少。更重要的是,这五大发电集团都是国有企业,而那些中小型项目大多是以民间资本为依托的。通过所谓的行政审批,大量民营资本就无奈地被挡在了电源建设市场的大门之外。尽管其中也有技术,环保和投入产出等综合因素的考虑,但是审批偏向国有企业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与大量民营资本被阻挡在电源建设市场之外相成鲜明对照是,电力建设现在又急需资金。这种反差让那些满怀冲动的投资者只好望洋兴叹。而随着中国经济快速进入重化工时代,对电力需求将会快速增加,如果还因为行政性审批制度的阻挡而使大量民间资本无法进入电力行业,从而造成电力长期供应不足,那么很有可能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会受到不利的影响和阻碍。 “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发电企业的产权能否多元化,要想产权多元化就必须吸引各种各样的主体来投资办电。如果继续投入的都是国债,那么何年何月才能通过产权多元化来实现竞价上网呢?如果以后电力市场内仅仅是国有对国有的竞争,竞争的效益是值得怀疑的。”一位研究电力行业多年的专家这样感慨道。 事实也是如此,由于被国有企业长期垄断,自身缺乏竞争,电力行业内部的腐败行为和低效率投资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数额相当惊人。根据最近国家审计署对原国家电力公司的审计结果发现,包括决策失误、损益不实和国有资产流失等三个方面,与“原国电”高层有关部门的一系列重大经济问题违规金额竟然高达211.4亿元。其中高层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78.4亿元。因为个别领导人违反决策程序而擅自决策造成损失或潜在损失32.8亿元,占42%。而浪费现象更是严重,2000年的一次小型内部会议,仅仅三天竟然花去了304万元人民币! 通过行政审批制度保持国有企业对电力行业的绝对垄断地位,拒绝民营企业进入电力行业,不仅仅造成了大量的腐败行为和低效投资,而且从长远来看也是根本没有出路的,而且还有可能造成中国电力行业长期投资不足的可怕局面。 来自原国家电力公司的数据显示,为了满足中国国内的未来电力需求,中国需要在未来5年之内投资1080亿美元,用于电力行业建设,而整个电力系统的资本金缺口就在1100亿至1200之间。按照中国GDP到2020年翻两番,亦即达到约4万亿美元目标估计,届时发电装机容量需达到约9亿千瓦,而目前仅为3.5亿千瓦,缺口高达5.5万亿千瓦。如果按照目前中国的电源建设成本,即每建一千瓦的发电站需要4000万元投资,那么未来16年,仅仅电源建设这一项就需要大约22000亿人民币的资金投入。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如果仅仅依靠国有企业进行银行贷款,和国债融资而不吸引民营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参与,中国电力行业投资不足的局面几乎可以说以成定局。 国家审计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