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12日,中国正式加入WTO的第一天。这天一大早,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离京飞往意大利。
选择这个日子开始为期一周的欧洲之旅,张瑞敏自有一番用意。他要与分布在全欧洲的200多名海尔经理人在米兰会合。除了总结、表彰业绩卓著的“洋经理”,他要调整欧洲海尔的高层人事,重新部署市场策略,以应对在中国正式入世第一年欧洲市场上可能发生的微 妙变化。这是不到两周的时间内,张瑞敏第二次接受本刊记者的专访。两次采访主题一样,不同的是上次他刚刚从日本考察回来。为了做成一个国际化海尔,张瑞敏不得不进行频繁的洲际旅行。记者从办事处得到证实,他的护照两年就得换一本。也许是因为这些,当中国企业真正面对WTO时,张瑞敏的自信显得底气更足。
全球营业额:市场多元化就是国际化
1984年12月26日,35岁的张瑞敏,以青岛市原家电公司副经理的身份出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当时,工厂亏空147万元,濒临倒闭。这是张瑞敏迄今最重要的人生转折,也是他潜心打造海尔全部神话故事的起点。
17年来,海尔一直顺风顺水,营业收入年平均增长83%,改用“全球营业额”后依然保持50%的高速成长。此次去意大利的前夜,张瑞敏告诉记者:“保守估计,2001年全球营业额将超过600亿元,截至11月底出口已达4亿美元。”
1992年至1998年是多元发展阶段。利用上市打通资金管道,横向扩张产业,纵向延伸产品线,建立营销服务网络。海尔逐步培育强化产品研发能力、多门类多产品的大规模制造能力、庞大产业体系的综合管理能力和国际市场网络的渗透能力。
国外把家电分为三类: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米色家电。到1998年,海尔三大类家电一齐做,之后又涉足信息家电、通讯产业。目前,海尔生产69大系列,10800个门类的产品,成为综合家电制造商。
张瑞敏说:“外界对海尔议论比较多。我认为多元化不是你要不要搞的问题,而是你能不能搞的问题。如果企业有能力,必须搞多元化。说到底,多元化就是国际化。一般认为多元化是产业多元化,其实是狭义的多元化。广义的多元化还应该包括市场多元化。企业竞争早已超越国界,取胜要靠国际化,必须像可口可乐那样,具备征服全球市场的每一个角落的能力。”
1998年底至今,海尔全面进入国际化发展阶段。利用10多年产品大规模出口累积的国际市场进入经验和人脉网络,张瑞敏开始整合全球资源,进行海外投资、跨国经营。
不论外界如何总结划分,张瑞敏坚持把17年概括为国际化的三个阶段:播种阶段、扎根阶段、结果阶段。名牌战略是为国际化播种,多元化使国际化扎根,近两年初见成效。在他看来,17年是一气呵成的,始于产品出口,终极目标为跨国公司。
产品出口次序:先难后易,先创牌后创汇
许多跨国公司进军中国市场时,一般都是产品先进来,而后才把工厂搬来。张瑞敏也是遵循这一路径,依葫芦画瓢试着把海尔带进国际市场。不同的是,他为海尔冰箱择定的第一个登陆点,居然是有“冰箱鼻祖”之称的德国。张瑞敏的一个用意,是想从最难进入的市场撕开一个口子,逐步培育国际知名度,形成高屋建瓴之势,辐射欠发达市场。这个思路后来被人总结为“先难后易”战略。其实,赌气的成分要多过战略上的考虑。如今,张瑞敏被海外媒体称之为“赢得最多国际尊严的中国企业家”;想当初,他曾经在德国受过刺激。1985年,张瑞敏为引进“利渤海尔”技术去了德国。正逢当地一个节日庆典,一德国人说,在德国市场上,最畅销的中国货是烟花、爆竹。张瑞敏说:“当时,我的心有一种在流血的感觉。”
1990年,海尔为了通过德国质量认证,从国内运去4台冰箱参加样品展示会。德国经销商就是信不过。海尔的一名副总裁便提议,把海尔冰箱和德国冰箱的商标都揭掉,让德国经销商挑出相中的冰箱来。结果挑出来的都是海尔产的。这一下,德国经销商服气了,便签定了2万台销售合同。
这是海尔冰箱第一次出口,也是张瑞敏“下棋找高手”理论的最原始依据。口子一旦打开,后面的故事就顺理成章了。接着,张瑞敏提出了“先创牌后创汇”的出口策略。
从1997年起,海尔每隔两年参加一次德国科隆国际家电博览会,展位一次比一次大。2001年3月7日参展时,推出58个门类、159个规格的新产品,还专为欧洲8个国家设置洽谈室。此外,海尔不惜重金买下展会入口最显著位置的一个广告位,与“Haier”并排的是欧洲著名家电品牌米勒“Miele”,暗示海尔已经是能与巨人齐名的国际品牌。
高举高打策略显然是成功的。据称,2000年,欧盟三国经销商甚至买断海尔空调5条生产线。德国人的傲慢成全了张瑞敏的“先难后易”。
海外投资次序:先有市场,再建工厂
张瑞敏的国际化战略,是基于对WTO的较早认识。“加入世贸组织,关税一定会降低甚至互免。虽然可以给出口贸易带来极大便利,但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就制订更高技术标准限制进入,利用非关税贸易壁垒维护本区域的市场资源。”他说,“比如美国的能耗标准,每两年提高一次。近年又提高了对进出口产品包装技术要求。要降低进入成本,避开壁垒,就必须到国外设厂,在它的本土生产符合其标准的产品。”
1997年6月,正值亚洲金融危机,海尔在菲律宾建立了海外第一家工厂。选择这个时机进入,张瑞敏是看准了外资纷纷外撤留下的市场空档,等市场回暖时,海尔可占得先机;同时,由于危机导致包括劳动力在内所有要素价格大幅缩水,建厂成本节省了2/3。
国际上把家电分为三大消费区:美国、欧盟和中国。但是,海尔在当时并不具备投资美国、欧盟的经验和实力。菲律宾是张瑞敏发现的最佳练兵场所。菲律宾有两个明显优势:英语系国家且深受美国文化影响。
投资策略在菲律宾得到初步验证后,张瑞敏迅速在中东、北非地区复制。1999年4月,他作出迄今最大胆的海外投资决定,投资3000万美元进军美国。2000年3月,美国海尔工业园竣工投产。2001年4月,合资兴建的巴基斯坦海尔工业园奠基;两天后,孟加拉海尔工厂开工建设。
张瑞敏谋求全球市场的思路,随着海外投资行动愈加清晰,目标日益远大。但是,在付诸实施时,无论是时机把握,还是进入地点选择,他每走一步都十分谨慎,操作次序则讲究策略和灵活性。这正如他的经营哲学:“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
“先有市场,再建工厂”。到1998年底,海尔冰箱对美国出口差不多近10年历史,在当地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和市场进入经验。同时,出口量也达到一定规模,张瑞敏计算过,加上运费等成本,已经超过在当地建厂的盈亏平衡点。张瑞敏认为:“在美国设厂光算劳动力成本,已不符合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了。重要的是,要综合考虑进入成本。美国是世界上进口家电最多的国家,世界所有家电名牌无不在这个市场上竞争,还有美国本土的名牌。在美国占据一席之地,对海尔国际化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土化给零售商传递的信心,其效应是难以计量的。”
尽管如此,美国毕竟不是菲律宾、中东。张瑞敏多次派人反复考察美国各州,并聘请当地咨询专家进行细致的打分。经过综合评估,他最终选择土地、劳动力相对低廉的南卡罗来纳州。而此前,海尔已经在智力密集区洛杉矶部署了设计中心,在商业信息最集中的繁华都市纽约组建好贸易中心。2001年6月19日,海尔以800万美元收购意大利迈尼盖蒂冰箱工厂,进行了策略复制。该工厂地理位置非常优越,空陆运输优势明显,在半径100公里之内,可覆盖80%的欧洲主要市场及巴尔干的大部分地区。工厂所在地区,还是意大利最为发达的零部件厂密集地以及设备制造基地。此外,海尔在法国里昂和荷兰阿姆斯特丹有设计中心,在意大利米兰有营销中心。惟一不同的是,海尔选择了更划算的收购而不是投资建厂方式。这是欧洲当地市场的历史、文化、法律、经济等诸多方面特点决定的。
全球布局谋略:网络结构富有想象
张瑞敏的全球布局思路,极富想象力。在1998年底系统地提出海尔的国际化战略时,他根据地缘政治经济的传统关系、人口数量和消费文化等因素,把海尔在全球的目标市场切分为10大经济区:东南亚、南亚、北美自由贸易区、中美共同体、欧盟、中东海湾合作集团、独联体国家、南部非洲、北部非洲,加上包括中国、日本在内的东亚区。计划在2001年前,每个经济区设一个海外中心据点,本土设计、本土生产、当地销售或就近辐射。
2001年11月29日,张瑞敏指着办公室的世界地图说:“到目前,海外工业园2个、工厂13家、设计中心8个、贸易中心56家,全球10大经济区的投资布局基本完成。”那幅地图明显大过中国地图,上面布满兰色海尔旗。
12天后,记者在北京见到张瑞敏时,他说:“实现目标还需要时间。但是,今年北美市场进展很快,对美国出口1.7亿美元。其中,在美国海尔工厂生产、当地销售达5000万美元。”张瑞敏设定的“全球营业额”的构成是:1/3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3国内生产,出口销售;1/3海外本土生产,当地销售。
张瑞敏设计的架构比较精巧。每个区域内的地区中心、设计中心、贸易中心、制造中心分别以不同方式设立。投资方式灵活多样。比如,设计中心一般与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设计人员技术入股;创建贸易中心时,能合作就不合资,能合资就不独资,大多采取合作方式。
同时,张瑞敏还通过投资额度上限控制,在各大区与总部之间设置了“防火墙”。单项投资额一般不超过5000万美元。除了避开各个经济区的贸易和非贸易壁垒,这种结构安排的最大好处在于,可以规避不同经济区域的经济危机,增强国际化海尔抗击风险的整体能力。
主管海外业务的柴永森常务副总裁,是张瑞敏意大利之行的惟一随员。据他透露,最近又把10个大区进一步细分成12个,新增南欧共同体和南美大区。由于南美经济和信誉不太稳定,南美大区中心改设在美国迈阿密,同时兼顾中美洲市场。目前,每个大区中心是设计、采购、制造、营销和服务“五位一体”,对本地业务有绝对的经营自主权。
海尔按照扁平化原则设置的全球组织架构,逐步呈现互联网结构特征。到目前,海尔在海外营销点达38000多个,服务网点12000个,56个贸易中心都在当地开通了免费服务咨询电话。在海外推进本部和12大区中心的统一协调指挥下,海尔初步形成了横向有密度、纵向有深度的全球网络覆盖。纵横两个象限上的每个组织单元都是一个网络节点,逼近“全方位零距离接触用户”的目标。
海尔运作庞大的海外网络系统,主要依靠近400名全球聘用的“洋经理”,很少从青岛本部派人。如何保证这个系统的效率同时又不失控,除了组织创新设计和薪酬制度安排外,张瑞敏的办法很简单,利用海尔文化进行融合。一年一次全球经理人年会,若干次地区经理人会议,充分交流达至文化认同。
大连锁策略:量身定制,缝隙产品打头阵
张瑞敏最近提出了一句新口号:变海尔的国际化,为国际化的海尔。一个标志性事件是,继2000年初海尔冰箱进入全球最大连锁店沃尔玛之后,2001年4月,海尔又被全美第二大连锁店西尔斯接纳。据称,到目前全美前10位连锁超市中已有8家销售海尔多类产品,而且海尔进入的是大连锁的全球采购系统。这意味着海尔已经走进美国主流市场。
量身定制、投其所好,是两次打动西尔斯的策略。西尔斯注重创新,所售商品属中高档,大多以OEM方式定制,以自己品牌进入极难。张瑞敏在考察中发现,美国市场的洗碗机一般较大,既占地方又笨重。于是,他让洛杉矶设计中心专门设计了一款全塑料迷你型洗碗机。西尔斯一看样品就动心了,因为在单身贵族或大学生中很有市场。
2001年2月,美国海尔贸易公司总经理迈克提出,希望海尔能专为老年人生产一种不必探身取物的冷柜。17个小时后创意变成样品,并以他的名字命名。而后,迈克又在美国海尔工厂改进工艺。4月,“迈克冷柜”登陆西尔斯。进入沃尔玛的故事有点神。张瑞敏靠的是一套“组合拳”:通过“以夷制夷”,实施“金角银边”、“纵队进入”策略。
迈克以前在几家当地大公司任过职,有非常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和人脉网络。后来,他专门开设一家公司代理海尔产品。1999年4月,张瑞敏以年薪25万美元的代价邀其加盟。目的是通过他接近主流市场。
也许是读过斯诺的书,迈克居然懂得“农村包围城市”。开始找沃尔玛,没人搭理。于是,他先搞掂周边的五六家超市,让社区消费者给沃尔玛“施压”。然后“勾引”,在那家沃尔玛店经理的办公室窗外立了一块大广告牌。过了几天,那经理就让手下打听“Haier”。迈克接着谈判就容易了。
最后打动沃尔玛的是,专为学生设计的带活动台面的小冰箱。张瑞敏称之为“纵队进入”策略。他说:“海尔的产品很多,在人家没有认同你之前,我若排成一排横队,很难进去。如果变成一列纵队,用量身定制的强势品种攻垒,相对容易多了。攻垒一旦成功,其他产品即可相继进入。”他的理论依据是,加入WTO,最重要的是用户决定市场规则。现代信息手段导致信息不对称现象消失,是用户而不是企业来决定市场规则。用户要什么,决定企业提供什么,而不是相反。根据本土消费文化而设计的“飘威酒柜”,最能诠释张瑞敏量身定制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欧美国家的消费者,特别是上流社会人士,主要喝葡萄酒。葡萄酒不仅对酒具和酒柜要求高,而且饮酒和贮存,对温度的要求特别严格。他们饮酒,不仅是享受,也是交际的需要和生活品位的体现。于是,海尔从组合厨具中把嵌入式酒柜挖出来,设计一款放在起居室里的自由独立式新型酒柜。一投放美国市场就大受欢迎。不到两年时间,海尔从一个产品发展到12个系列,从第一代发展到第四代。第四代则是从法国聘请的酒柜名设计师的杰作,融实用、时尚与欧洲浪漫于一体,2001年荣登美国酒品杂志的封面。据悉,该产品在美国占据50%的份额。2001年7月,美国营销大师科特勒专程到青岛访问。在与张瑞敏探讨进入美国主流市场的策略时,他说:“你们实际上采用的是营销学上市场测试的概念。第一步是缝隙产品进入,第二步是市场的细分化,第三步是大批量的成长。”
全球家电三强:研究日本失败
2001年8月6日出版的《福布斯》杂志,以中国青岛海尔“中国走向全球化”为封面标题,报道海尔在美国及欧洲的成功。该杂志根据2000年全球厨房家电销量及市场占有率,对全球厨房家电品牌进行排名,海尔位列全球第6大家电品牌。
11月29日,记者问张瑞敏有什么感受。“现在还谈不上什么得意,就是觉得非常非常辛苦。”他的回答和退休后的杰克.韦尔奇如出一辙:“当CEO可不是什么好差事。做GE的CEO是我一生最大的乐事。”
他说:“上个月到日本,主要是探讨日本公司为什么突然间从盈利丰厚到巨额亏损。看了7家营业额千亿人民币的世界级家电公司,我最强烈感受到,它们成功以后肥水不流外人田,体量越来越大,没有及时调整,无法适应外界市场变化。现代家电产品的流行趋势是‘3S’:小巧、有力、高速(SMALL、STRONG、SPEED)。这种趋势同样适用于企业,因此必须不断创新。与跨国公司相比,我们在规模、技术等各方面差距都很大,惟一的优势就是变化的速度。”
张瑞敏的目标是世界家电前三名,再过一两年进入全球500强。距离目标越近,他似乎越急切,越紧张,甚至有些恐惧,如履薄冰式的恐惧。
他声称,2001年认真作了两件事,国际市场和内部流程再造。一手抓住了用户需求,另一只手抓住了可以满足用户需求的全球供应链,通过流程再造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以最快速度满足市场需求。ERP只是手段,国际化才是目的。
其实,为了同一个目的,张瑞敏在2001年还悄悄干了另外两件大事:一是把空调、洗衣机等资产装进上市公司,进一步拓宽资金渠道;一是斥巨资进入信托、银行和保险业,张瑞敏称,“超过15亿,不到20亿。”
不过,重要的不是数字的准确性,而是他的用意。张瑞敏要做消费信贷,以此打通两大产业,加快目标进程。他的理由是全球80%的家电公司都这样作,尤其是他苦苦追随的GE。在他书房里,张瑞敏拿着《杰克.韦尔奇自传》说:“刚刚看完。其实,从当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起,我就开始研究GE。”
杰克是管理界的“老虎”伍兹,所有CEO都想效仿他。他们虽然赶不上他,但是如果仔细聆听他所说的话,就能更加接近他一些。这是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的看法。
杰克在中国不乏崇拜者,张瑞敏也许是最真诚最执著的一个。(韦恩)
短信点歌,带去你真挚的祝福! 3500条闪电传情,让她想不看都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