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现象渐入死局 基金经理为钱包而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16日 11:08 证券市场红周刊 | ||||||||||
“一九”死局 本刊记者 王正翊 “二八现象”早已在价值龟壳爆裂后瓦解了,市场中人越来越频繁地听到了“一九现象”的说法——基金经理们不遗余力地描述着未来市场的“一九”格局。而当前的抗跌股
缘起:机构报告叫响“一九” 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提出了一个新命题“一九现象”——他们认为,即使是“二八时代”的“二”也不足够安全,最终“一九现象”会成为市场的主导。 2003年末到2004年初的行情,教会了投资者一个新名词:“二八现象”。“二”就意味着“生”,“八”则意味着死。虽然当时的大盘走得漂亮,但离开了“二”的边界,很有可能颗粒无收。 当时的“二”是基金理念的杰作。基金的集体追捧造就了“二”的强势,也为日后的下跌埋下了伏笔。4月7日至今,许多基金重仓股因其“周期性”的属性而遭受重创,汽车股首先退出了“二”的阵营,其次是金融股、钢铁股……基金忙不迭地开始减仓,从“二”的阵营中收缩战线。随着市场的下跌,上涨的数量越来越少,眼看着“二”这个群体的分崩离析,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提出了一个新命题“一九现象”——他们认为,即使是“二八时代”的“二”也不足够安全,最终“一九现象”会成为市场的主导。 很明显,关于“一九现象”的讨论已经越来越多。机构们提出了这个“一九”命题,并试图从逻辑上去证明它会在不远的将来出现。博时基金在其策略报告中这样写道:投资主题的两极分化还会进一步深化。在结构调整中的市场,强者趋强,弱者趋弱。经过本次宏观调控,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水落石出,浮出水面。另一方面,1元股票的出现从相反方面证明了这一点。博时基金认为,从最根本上说股票是一种由供给(股票发行和公司质量)和需求(投资者买入)共同决定的商品。由于如今市场潜在的资金力量很大,如基金、企业年金、社保基金、商业保险基金、QFII等作为“胃口强大”的需求方,来共同追逐市场中有限的“好股票”,因此在“有效供给不足下的需求决定论”的作用下,那些有限的股票会被投资者的选择强化,最终强者愈强,弱者越弱,“二八”现象也就自然过渡到了“一九”现象。 博时不是惟一提出“一九现象”的机构,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中融基金、申银万国、财富证券等等。但无论他们的提法有什么差别,其推导“一九现象”的逻辑都大致相同:经济阶段性见顶使得今年下半年A股市场必将是结构调整中的市场,少数稀缺性的股票会被大量的资金追逐(一个可供佐证的事实是,仅是基金就足以买光上证50的所有股票),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出现比“二八”现象更为惨烈的“一九”现象。 在当前看来,“一九现象”这个命题的提出,多是基于对市场运行趋势的一种逻辑判断,这个判断来自两个前提:第一,未来的机构资金越来越多,而它们的选股标准非常类似。第二,在原先“二”的阵营中,由于宏观调控或者投资标准的细化等原因,“伪核心”会被无情剔除,真正的好公司经受住了考验。当这两个条件同时满足,传说中的“一九现象”就将发生。 寻找:精挑细选数量稀缺 机构们已经开始不厌其烦地探寻“一”的构成,这让我们看到机构心目中“一”的大致轮廓:绝对数量会变得更稀少,但行业分布会比“二八时代”更宽泛;公司本身的价值比行业属性更为重要,核心竞争力成为了关键词。 “在我的周围,也有越来越多的股民在谈论‘一九现象’。但是他们对于‘一九’的表述,更接近于一种直观纯粹的感受。”一位证券营业部的客户经理这样对记者说。换句话说,市场中人如今感受到的“一九现象”,其实是下跌市场的一种客观反映——逆势逞强的股票越来越少,品种越来越难以把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市场当前所津津乐道的“一九现象”,其实用“九死一生”来代替更为合适。而在机构眼中,“一九现象”中的“一”,是原有“核心资产”进一步分化的产物,是机构投资者“精中选精”的结果,其绝对数量会变得更加稀少,但行业属性会比“二八时代”更为宽泛,公司本身的价值比行业属性更为重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下而上的选股思路更显重要),而其中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成了最为关键的因素。按照这些标准,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企业,无论是消费类还是周期性行业,都可能产生属于“一”的股票。 对于未来的“一”,博时基金试图进行详尽的甄别和挑选。比如汽车行业,他们认为今年下半年就会出现最为激烈的竞争,公司间的分化会暴露出来。在几只轿车股中,他们倾向于认为上海汽车和长安汽车会成为未来的“一”;房地产行业中,少数房地产公司在行业整体面临政策面、资金面等多重压力的情况下,依然能够逆风飞扬,万科A、招商局A、华侨城、金融街、小商品城便有望成为这个行业中的“一”;再如石化行业,博时认为“傻瓜投资”阶段已经过去,那些风险低且有成长性的品种可能会成为“一”,比如齐鲁石化、中国石化、扬子石化与ST吉化等;而钢铁行业中,大多数钢铁股仍没有进入长期的价值投资区域,但宝钢、武钢、韶钢、南钢、济钢、马钢等企业有望进入“一”的军团;有色金属行业中,博时认为有色金属价格前途不明,因此资源型公司未必理想,但今年将有新增矿产资源的铜都铜业和山东黄金值得保持乐观,电解铝行业应总体回避,但具有纵向购并机会的兰州铝业、焦作万方也有望成为未来的“一”;医药行业中,博时建议精选“靠真本事赚钱”的公司,即具有专业化的竞争优势,其中恒瑞医药、丽珠集团、天士力公司等被认为是这个行业的“一”;家电行业中,格力电器、粤美的可能成为“一”;电子行业中,赛格三星、安彩高科、生益科技可能成为“一”…… 从博时对“一”不厌其烦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了机构投资者们重新反思和定义“投资价值”的探索,也感受到了他们在弱市之中为了求得安全,“举着放大镜”挑选公司的那份小心。当所有的机构投资者都举着类似的“放大镜”去选股时,众星捧月般的“一”会不会就真的出现了呢? 上路:抗跌“英雄”初露端倪 统计4月7日大盘下跌以来至8月10日的抗跌股时,我们发现机构们心目中的“一”已经在这些抗跌群体中显山露水了。我们是否已经走在了通往“一九”的路上? 在当前市场,机构们理想中的“一”是否已经有了露头的蛛丝马迹?“一九现象”离我们是很远还是很近?本刊数据室统计了4月7日大盘见顶至本周三期间,最为抗跌的前140只股票(正好约占沪深股市全部股票的一成)。统计发现,这些股票早就脱离了“二八现象”时代划定的“二”的范畴,“五朵金花”入围者寥寥。它们分散在21个行业中,其中又以机械、交通、信息技术等行业最为集中(图1),这至少说明行业因素已经不是当前衡量股票价值的主要因素了,而“自下而上”的选股思路占了上风。 进一步的细化统计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东西。本刊数据室统计发现,在4月7日至8月10日期间,只有30余只股票没有下跌(表1),其中除了少数控盘庄股如康缘药业、ST戈德等外,我们已经大致可以看到它们的共同属性——它们并不一定是去年定义的“蓝筹股”,所属行业很分散,但大多是各自行业的佼佼者,如中集集团、美的电器、格力电器、贵州茅台、鲁泰、海正药业等等。在当前的机构评级中,这些股票大多得到了“增持”的评级,许多也被包含在了博时所列“一”的名单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公司2003年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38元,远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0.195元;2004年一季度的每股收益同比增长率高达66.7%,兼具“绩优+成长”的特性。从这个群体我们可以判断,“自下而上”的选股方式已不再是机构策略报告中的套话,敏锐的资金在调整投资对象方面已经有所动作。有理由推断,如果未来的“一九现象”会成为一个真命题,那么具有“一”特质的公司,已经在如今的抗跌群体中显山露水了。 结局:龟壳收窄渐入死局 “一九现象”会通向光明的前方,还是再次成为一个恶性循环的归宿?答案不言而喻。 如果说我们已经走在了通往“一九”的路上,那么这条路的终点是鲜花还是陷阱?情形看起来也并未让人乐观。申银万国的分析师指出:如果大部分机构都采取同样的结构性调整策略,所引发的羊群效应必然会使大部分机构无法达到预想的结果。“九”部分无法顺利减持,“一”部分因为共同的追捧而产生了很高的溢价。“一”未必是世外桃源,一旦其中某只股票因为基本面的变化而要遭到减持,则由于集中持股,必然产生崩溃性的下跌,使机构们遭遇损失。 显然,机构们在试图为自己寻找新的庇护时,却建造了更为狭窄的“龟壳”。“一九现象”会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恶性循环的归宿?答案不言而喻。 “一九”:基金经理为钱包而战 本刊记者 张 越 自欺欺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淘金工上了天堂,发现人满为患,早没了自己的位置,他当然不想下地狱,便心生一计,骗大家说快去地狱吧,那儿有黄金。就有那胆大的,抢先跑了去。有了领头的,就有跟风的,大家纷纷往地狱跑,最后跑了个精光。一看这阵势,淘金工转身出了天堂,上帝觉得奇怪,问他去哪儿?他说,“大家都去了地狱,我也得去看看,说不定那儿真有黄金呢。” 基金就像那淘金工,整天嚷嚷价值投资,大伙都相信了,跟着他们跑,跑出个“二八现象”。搞到最后,基金把自己也骗了,真以为价值投资有黄金,到了高位,还不知道减仓。眼看着周期性行业次第衰落,五朵金花凋谢风中。 人言人殊 重仓股砸在了手里,怎么办?继续留着?看不到希望。全都出了?又舍不得。就有了“一九现象”的新说法,在众基经的最新报告中,“一九”已成流行语。其大意是,出掉一部分变差的,留下一部分“好”的,用兑现的钱加仓,死扛到底。 可孰为好?孰为差?谁能算“一”?问问基经,一头雾水,有人说业绩好的算,有人说市净率低的算,有人说净资产收益率高的算,有人说高成长的算,有人说抗跌的蓝筹股算,有人说多家基金重仓的算,有的干脆支支吾吾,不知所云。 “一九现象”人言人殊,只能说明它并未真正出现,还只是基经的一种假想,一种呼唤。假想会成为现实吗? 命中注定 “一九现象”将是必然。这由基经的工作目标决定。 基经的首要目标是,提取高额管理费,以维持高薪。近期有媒体报道说,基经年薪普遍高于30万人民币,博时的投资经理们甚至高达30万美元。为达到这个目标,种种阴暗伎俩施将出来,也在所不惜了(笔者将另文详述)。一位基经私下说,要是拿自己的钱,我绝对空仓不做,可我管的是基民的钱,不买股票,就提不了管理费,也就拿不到高薪,那还有什么说的?先胡乱买上再说吧。基经的心态大体如此,虽然前期减了仓,但很快还要买回来。买什么呢?当然是“二”中仓位最重的。这叫弃车保帅,护住重仓股,也就暂时护住了净值,也就“保”住了管理费。 有人问,为什么只能收缩战线,不能“三七”?不能“四六”?不能“五五”?这太抬举基金了,连“二”都罩不住,还敢开辟新战场?你知道基经们最娴熟的本事是什么?不是判断大盘,不是研究企业,是拉高市值。也就是在净值公布前,趁着尾市的时候,偷着做把重仓股的收盘价,让自己那绿油油的小脸露出一抹红晕。股票要是太多,他们忙得过来吗?咱不心疼基经,人家自己也知道心疼自己呀。 基经中也不乏高手,难道全都傻乎乎地往“一”上扑?像见了火的飞蛾。是的,那必然是一次集体行动。只要有人出手,其他人就会一哄而上,这就是“羊群效应”。对基经来说,业绩好坏无所谓,管他是增长还是退步,他们在意的,是与别的基金比较,净值不能输。如果自己不动,眼看别人买进,推高净值,不单没人再买你的基金,还可能遭遇赎回。这就关系到了命根子——管理费,基经岂能忍受? 在劫难逃 基金花样繁多,名字都挺动听的,到最后干的却是同样的活儿,大家一起死扛。结局会是什么? 用不着太复杂的推理,太多的事实教育我们,死扛的结果就是扛死。庄家的资金链断了,券商的委托理财还不上了,基金也将步其后尘。从“二八”玩到“一九”,下一步只能是“零十”,市场全输。 我们应该怪基金玩死市场吗?错。基金只是在错误的时间,诞生在了错误的地点。从本性上说,绝大多数人站在基经的位置上,都会挖空心思惦记管理费,这说不清对错,真正的错误是规则,它给基经留下了暴利空间。凭什么要求基经是圣人?没有好的制度,好人也会干坏事。 在一个非流通股东反复盘剥流通股东的市场,“一九”也罢,“二八”也罢,“三七”也罢,无论你做怎样的数字组合,基金注定是输家。与普通人相比,基金只是块头大点,体力好点,能多支撑些时间而已。可再粗壮的汉子,若是身上插满抽血的针头,也只能长叹一声,在劫难逃。 >>>更多资讯请点击进入新浪基金频道相关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