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诺贝尔经济学奖 > 正文
 

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观礼记 泡在平凡中的神圣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1日 17:21 国际先驱导报

  

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观礼记泡在平凡中的神圣

中国记者专访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提要】在瑞典感受诺贝尔奖,犹如这里秋天的淡淡细雨,你十分清楚地感受到了它的存在,但不会硬给你任何“震动”

  国际先驱导报驻斯德哥尔摩记者王洁明报道 从10月4日到11日,整整8天,除了两个周末,每天都有一个诺贝尔奖的新闻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传到全世界。我和分社首席记者马世骏有幸成为今年目睹最多奖项颁布仪式的中国人。

  颁奖仪式对外开放

  第一个奖是“生理和医学奖”。颁布地点在卡洛林斯卡医学院的“论坛楼”内。到了论坛楼,我们无巧不巧地发现,这个楼的地址正是“诺贝尔路1号”。颁布新闻发布会就在楼内的一个“发布厅”举行。当我们正感叹如此世界瞩目的活动这里没有保安也没人查记者证时,突然发现,在这个貌似大学“阶梯教室”的发布厅的后排,坐的都是普通学生!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神圣的诺贝尔奖颁布仪式是谁想参加就可以参加的呀!

  5日与6日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颁布日。新闻发布会在瑞典皇家科学院举行。瑞典皇家科学院有200多年的历史,巍然屹立在高速公路边,平常行车经过总不免感慨一下其建筑的典雅漂亮。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发布会是在二楼的议事厅里举行的。棕色的木地板衬着挂满墙的科学家人像使整个议事厅处处透着庄严。与座落在校园区的卡洛林斯卡医学院“论坛楼”相比,这里似乎更符合诺贝尔奖的神圣感。

  也许是科学院本身的位置特殊,也许是“科学院”的名字严肃,也许是议事厅内本来座位就不多,观摩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人明显比静静等待生理和医学奖颁布的人要少很多。除了各国记者,只有少数几个业内学者,但也占满了整个观众区。不管人多人少,关键的一点是,这里同样没人进门被索要证件,这也意味着:想来的人都可以来。

  文学奖的公布略有不同。也许是关注它的人最多,它也显得最为神秘。它的具体公布时间是提前两天瑞典文学院才对新闻界正式宣布的,而并不像其他奖项记者们一个月前就清楚其颁布时间。瑞典文学院所在地原是瑞典最古老的股票交易所,位于市中心的老城。一楼正门处已被改装成诺贝尔博物馆,成了旅游胜地。新闻发布会在二楼举行,从一个不起眼的侧门进去。但一进二楼我们就傻眼了:这不但又是一个任何人想进就进的地方,而且整个发布厅里已经站满了人。和科学类奖项正规新闻发布会不同,发布厅里没有放任何供评委或记者的桌椅,也没有解释理论的大屏幕。摄影和摄像记者们全都围在发布厅内的一扇门外,等着这扇门打开。事先通知的颁奖时间一到,门就开了,评委会秘书长面带笑容而出,直接宣读获奖人名字及获奖理由,随后干净利索地宣布接受记者提问。在挪威首都奥斯陆颁布的和平奖我们没来得及过去,但从电视转播来看,也是和文学奖同样一个形式。

  以前,诺贝尔奖6个奖一般都会安排在一周5个工作日内进行,这样势必有2个奖会在一天公布。今年,经济学奖被安排在了最后,并且是下一个周的周一,地点照样在皇家科学院的议事厅。

  评委就像服务员

  和之前所有的奖项相比,到场经济学奖颁布新闻发布会的人要稍少一些,坐我边上的美联社记者说估计是经济学奖比其他奖离普通人生活更远。但就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中,当组织者接通了在挪威的获奖者基德兰德教授,并请记者提问时,我也大胆举手用瑞典语问了一个问题,紧张得心跳自己都能听见。不过,在场的人没人注意我的紧张,大部分人听完我的问题反而带着微笑等着基德兰德的回答。新闻发布会后,我的勇气大涨,生“抢”了一个评委问:“能问一下这次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果对于中国的意义么?”原指望他几句话答完离我而去,谁知他却微笑着拉我一坐,说:“好啊,我试着回答一下吧!”

  没有丝毫权威的架子。这就是我对诺贝尔奖各个评委会所有评委的印象。在这6次颁奖的采访中不止一个评委接受了我的采访,都热情得像个服务员,而不是想像中天下第一奖的大评委,“权威”和记者间的距离不过如此;这6天里,所有颁奖发布会的大门都向公众敞开,电视和网站进行直播,“权威”和民众间的距离不过如此;今年在皇家科学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还都现场连通了获奖者代表,评委们在阐述获奖理论时不但用了通俗的语言和图释,而且现场运用了道具甚至表演,“神秘科学”和“大学问家”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也不过如此。

  泡在平凡中的神圣

  当中国媒体大篇幅地从各个角度报道诺贝尔奖时,从4日到11日,瑞典报纸每天均只拿出一个版报道诺贝尔奖,并且均不是头版头条。惟一例外的是文学奖,占了第二天文化版的头条,但也就4个版。瑞典同行对此解释说,当12月获奖者来斯德哥尔摩时报道会更多一些。但我从去年的经验看,也多不到哪里去。

  在瑞典感受诺贝尔奖,犹如这里秋天的淡淡细雨,你十分清楚地感受到了它的存在,但没有给你任何“震动”。我知道,在中国,这个奖可能更像一阵声势巨大的“雷雨”。中国人总说,对诺贝尔奖要有平常心,但在转型期的中国,在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中,要树立这平常心又谈何容易。研究也好,著书也好,管理也好,所谓为诺贝尔奖而努力的人,本身就已把功利心注入了工作中,这正和诺贝尔奖所提倡的“理想主义”背道而驰。诺贝尔奖年年被人质疑,却从未影响过它的神圣和权威。被质疑本身,给那些貌似边缘化的人颁奖本身反而说明了这个奖的独行其道和中立客观。

  拥有万贯家财的诺贝尔从来没让自己高高在上,以至于他死后的墓都很不容易被游客甚至瑞典本地人找到。诺贝尔奖也从来没让自己高高在上,为了客观,它保持着神秘的评奖过程,却又微笑着向全世界敞开其能敞开的一切。诺贝尔奖的神圣光辉就是这样润物细无声地进入你的生活,却又让你对它顶礼膜拜。写到这里,我猛然想起了瑞典那些每天不带保镖在街上购物的内阁大臣们。莫非,一切真正受人尊敬的其实都是“平凡”的?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迷你小熊
强烈推荐火线下载
动画梁祝
中国神话爱情故事
孙燕姿
我要的幸福、遇见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