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问郎咸平:为什么要让有钱者倒霉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6日 12:14 上海侨报 | |||||||||||||
本报记者 彭千山 李敖先生警惕,有一位台湾老乡——郎咸平教授,其“骂”名之于大陆财经界,当可追先生之于台湾政界! 凡批评家,必桀骜不训、铁骨铮铮,以骂成名。李先生批台湾当局“手淫台湾”之
出名有没有捷径?王朔总结过一句:永远得让有钱人倒霉。2004年,德隆股价轰然崩塌,4年前即有言在先的郎教授,人气指数想不飚升都难。骂垮德隆尝了鲜,近几个月来,郎教授专挑有名、有钱的大陆企业“骂不绝口”,骂着骂着就上了瘾。 郎咸平早年曾当过记者,故而“对媒体向来宽厚”,讲学之余,常常会用浅显的经济学语言,对围绕一旁的年轻记者们诲人不倦。“让有钱人倒霉+善待媒体”,于是乎,郎氏观点传播力之强,大陆经济学者无出其右者。 一问郎咸平: 学术的底限在哪 记者曾有幸聆听郎先生教诲,其“维护学术尊严,绝不改口”的骂风,亦领教一二。去年夏天,记者在成都采访郎先生后,曾撰文《郎咸平:中国证监会正对德隆系展开全面调查》。文章发表次日(2003年7月19日星期五),股市暴跌。市场一度评价与该文有关。郎随后约见记者,称自己遇到很大“压力”。如何消除文章影响?朗直言“改口绝对不行”,必须维护自己的“学术尊严”,但应有所善后,并进一步解释“我希望在大陆有进一步发展,不愿结怨太多”。 随后,各界纷纷避谣,郎亦通过某报发表澄清声明。原来,郎监管的“学术自由”是有限度的。以何为限?以如何有利“发展”为限。 二问郎咸平: 为什么要让有钱者倒霉 如今,海尔、TCL、格林柯尔也遭到了郎教授的“学术自由”。这些大名鼎鼎的企业是否十全十美?肯定不是。那么,这些企业又是否就该死呢? 接触过唐万新的证券业人士都知道,他是一个金融天才。尽管历史不能假设,但记者仍然怀疑,如果郎教授4年前没有定性德隆,德隆企业发展有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谁敢说这家曾是大陆最大民营企业的金融创新,就一定不能成为中国的GE?! 骂垮了大陆最大的民企,郎咸平转过头来大骂大陆最有钱的国企。“让有钱人倒霉”,如此的仇富心理,居然有人为郎教授击节叫好?!大家不要忽略了一点:但凡郎教授发表一个学术研究成果的第二个交易日,股市几乎无一例外下跌。股市下跌谁是收益者?当然是那些现金多于股票、待价而沽的投资机构最开心。郎教授的学术研究成果,何曾挽救过深度套牢的中小股民?我们更不应忘记的是,在2001~2003年的熊市里,德隆系的股票一直坚挺。 在大陆市场经济建设中,法制建设有待完善是现实问题。但当我们比较邻邦印度后发现,改革初期如果没有一定的强制力量,就会像印度经济一样,在国会无休无止的辩论声中,丧失一个又一个发展机遇。改革是自上而下的变革,企业家是改革力量的财富,既然海尔、TCL、格林柯尔的国有资产没有贬值,反而以几何级的数字增长,那么,社会为什么不能善待张瑞敏?又为什么不能允许李东升先富起来? 三问郎咸平: 骂垮3企业,郎先生何以对中小股东负责? 郎咸平是经济学博士,财务分析水平当然远高于记者这个经济学学士。记者想问一个低级问题:当郎教授声讨张瑞敏们时,是否对比过这样一组数字:海尔、TCL、格林柯尔的股东人数与企业职工人数之比?记者记录郎教授讲话的那篇2003年7月18日见报文章,使德隆两周内失去了2亿元的银行贷款,如今的上海德隆更是人去楼空。那么,如果海尔、TCL、格林柯尔当真被骂垮之后,试问郎教授用什么来解决企业的下岗职工问题?企业都垮了,何谈对“中小股东负责”?退一万步说,上述企业确实存在所言之问题,由大名鼎鼎的郎教授举报,相关部门果敢置之不理,是不是难逃一个渎职之罪? 四问郎咸平: 郎教授开骂动机何在 中国的改革,需要批判现实主义者发现问题;同时,更需要张瑞敏等敢想敢干的现实主义者去解决问题。解决中国的问题,首先须了解中国的历史。脱离历史、为骂而骂,以葬送若干个张瑞敏为代价,成就一个郎咸平,这是否值得? 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学者,必须对所评论学术领域及地域的历史了如指掌。李敖先生首先是个历史学家,他骂人,华人界都会洗耳恭听,因为他学贯古今,骂人一针见血,被骂的人也往往心悦诚服。窃以为,“不希望自己孤军奋战”的郎教授,既然不幸陷入了“孤军奋战”,口干舌燥之余,不妨信手翻一翻李敖先生的《北京法源寺》。 新闻链接 郎咸平公案 一、2004年6月17日,郎咸平质疑TCL产权改革方案。文章称,2004年1月6日,TCL集团上市,总共融资额达到25亿。李东生持有5.59%的股权,按照发行价,李东生身价达到6.1亿多元,按2月2日收盘价8.35计,则已达到12亿元,成为TCL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回首TCL的历程,就会发现,这实际是国有股权稀释的过程,进一步说,是以股权激励为招牌,以证券市场的为渠道,使国有资产逐步流向个人的过程,也是TCL的管理层获取国有资产的过程。 二、2004年8月2日,郎咸平四问海尔管理层,试图得出海尔高管人员曲线完成MBO的结论。 1.由于中国的《公司法》不健全,很难对海尔职工持股会做出适当监管。 2.当初成立海尔投资的时候,到底通过何种过程让海尔投资拥有海尔商标专利权?到底通过何种过程,将零部件的供应权转到海尔投资的手中?如果是海尔集团董事会正式通过这些资产的转让,那就是明显的内部人员利益输送,除非海尔集团能证明董事会成员从未在海尔职工持股会拥有股权。 3.中国国有企业体制问题,使企业老总没有办法透过某种激励机制得到适当补偿,但并不代表有国有企业职工,包括高管人员成立的职工持股会就可无节制地控制公司的资产。 4.我们太强调国企对高管人员的激励机制不足,但对他们应对国家和股民的信托责任却强调不够。国有企业老总在产权还未转换时,就可以合法地做不好;产权转换后,就会立刻将企业做好,而且还可打着“产权改革”的口号,掩盖国企老总缺乏对国家和股民的信托责任。 三、2004年08月11日,郎咸平质疑顾雏军,“七板斧”伎俩席卷国家财富。郎咸平将顾雏军的巧取豪夺归纳为“七大板斧”——安营扎寨、乘虚而入、反客为主、投桃报李、洗个大澡、相貌迎人以及借鸡生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