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好各国利益平衡是欧洲未来发展关键

2001年07月13日 09:30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驻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瑞典记者联合报道

  德国:想成为欧盟建设发动机

  驻德国记者江建国:自从菲舍尔“以私人身份”就欧盟未来蓝图提出设想以来,欧盟有关方案已不下十几个,有影响的政治家几乎都发表过意见。纵观一年来从菲舍尔到若斯潘的各种设想,实际上不外乎两种意见,一种以施罗德为代表,主张建立一个削弱各国主权、强有力的欧盟执行机构,亦即欧洲政府;另一种以若斯潘为代表,主张维持现状,欧盟仍以民族国家为主,其事务以国家间协商的方式来推进。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对欧盟前途概念的讨论并不占主要地位,有关“欧洲联邦”、“欧洲合众国”、“欧洲邦联”的提法早都有过,从近一年的辩论来看,无论是施罗德还是若斯潘,都不反对“民族国家联邦”这一概念,但要害在怎样去理解这个概念,怎样去分配权力,怎样去缔造各个机构。

  这场辩论的关键在于,它触动了各国、首先是德法这两个举足轻重大国在未来欧洲的地位。

  德国在统一后对法国不再那么“谦恭”了,从菲舍尔开始,德国接二连三主动出击,不断把欧盟东扩后的设想具体化,而一向自认为欧盟政治领导的法国不但提不出蓝图,连应付也显得十分被动,这本身就说明德法地位的变化。德国建议表明,德国要扮演欧盟建设的发动机角色。但此建议有两个缺陷,一是它未免走得太远,在可预见的将来没有实现的可能,因为降低民族国家的作用毕竟让人难以接受;二是它更多地基于自身政治体制的经验,“德国味”太足。

  《尼斯条约》通过后,欧盟进入舆论界所说的“尼斯后时代”。这一新时代要回答几个问题:如何在这个大家庭的中央和地方机构分配权力?理事会按什么尺度作决策?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议会扮演什么角色?如果2004年第一批新成员能入盟,它至少还要回答3个问题:尼斯会议宣布的基本权利宪章要不要成为新条约的组成部分?复杂的条约怎样简化?各国议会起什么作用?

  法国:最大的心病是德国崛起

  驻法国记者顾玉清:当具有统一象征意义的欧元一步步向人们走来时,欧洲人反倒显得有些躁动不安。对欧盟未来的勾画,似乎大国热小国不热,相关的议题有围着大国意志转的倾向。因此,能否解决好各国间的利益平衡,是确保欧洲未来发展的关键。去年底召开的尼斯峰会,虽经讨价还价勉强达成了《尼斯条约》,但充分暴露了各成员国的自身利益与欧盟整体利益的矛盾。有舆论发出疑问,这是否意味着“联邦主义”会走进一条死胡同?

  时下在对欧盟前途的讨论中,法国人的热情并不低于德国,而且已经从国内扩展到海外省。其原因在于,建设一个强大的欧洲历来是法国人的梦想,法国外交一直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按照韦德里纳外长的解释,目的是继续支撑法国的大国雄心,以便其“能够在世界上发挥尽可能大的影响,体现和捍卫国际关系的某些构想”。在法国看来,这场讨论的意义不光是外交的、经济的和军事的,更重要的是战略性的,关系到欧盟在未来世界格局中的地位。

  江建国:法国自戴高乐时代以来的欧洲政策基点,一向是要一个强大的欧洲,而不要一个强大的欧洲机构。法国要的是一个由它承担政治领导的欧洲。去年6月,作为对菲舍尔倡议的回答,希拉克总统在德国联邦议院讲演,主张在欧盟内建设“先锋队”组织,在欧洲建设中实行两种速度的主张。他毫不隐讳地说,在决策过程中像法国这样的大国作用不能被削弱,“必须有它适当的位置”。在德国尚未统一、要借助法国的政治影响提高它的欧洲地位之时,德国心甘情愿地以其经济实力维护法国在欧盟的政治领导地位。

  法国最大的心病是德国的崛起。对欧盟建设的前途,它也总是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在尼斯会议上,希拉克的战略目标是要维护法德的平等地位,甚至把法德在表决权上的绝对平等提到事关“欧盟生存基础”的高度。在法国看来,施罗德方案几乎处处会导致法国地位的下降:增强欧洲议会的立法权意味着德国发言权的增强,因为德国人口比法国多,它在欧洲议会中的席位会超过法国;把共同农业政策的一部分退回由各国负责,意味着德国负担的减轻;把部长理事会变成欧洲议会的参议院,意味着政府在实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大大降低,等等。

  英国:反对欧盟成为超级国家

  驻英国记者史宗星:英国对欧盟发展模式的主张比较独特。布莱尔明确表示,欧盟“不应成为超级国家,而应成为超级力量”;新任外交大臣斯特劳最近指出,欧盟应“是一个由成员国组成的联盟,而不是一个把成员国变成省份的联邦”。两人的观点在表述上有所不同,但意思完全一致,即欧盟不能有“超国家”性质,各成员国应保持自己的独立与主权。

  在欧盟前途的问题上,英国与其它国家的差异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法德等成立了以政治一体化为最终目标的欧共体,英国则与北欧国家组建了仅限于经济合作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70年代初期,英国迫于形势加入了欧共体,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是个难于合作的伙伴国。90年代末期,工党上台执政后,英国的欧洲政策发生重大转折。对欧洲建设持积极态度的工党政府认为,英国是欧洲的英国,其前途在欧洲;它应与其它欧盟国家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与法德一道在欧盟中发挥领导作用。过去几年,英国在欧洲防务、欧盟东扩以及与欧盟在诸多方面的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始终认为,欧盟的发展方向是增加成员国间的合作,而非成为联邦制的超级国家。正是出于这种既定方针,它反对在外交、国防、税收、边界控制等领域放弃否决权;对单一货币体系虽持开放态度,但以强调自身的困难至今不加入。

  英国采取这种政策有内在原因。多年来,英国围绕欧洲问题的辩论持续不断,核心问题是对丧失主权的疑虑与反感。虽然主权转移是欧盟深化一体化建设中不可避免的,是各成员国为获得一体化利益必须付出的代价,但英国的确有一些不同特征。历史上,它是个强盛无比的殖民大国,而且与欧洲大陆国家有过不少恩恩怨怨,“疑欧”情节在民众中根深蒂固,至今仍有约2/3的人认为自己“是英国人而不是欧洲人”。在地理上,一条不宽的英吉利海峡也给英国人造成了“一个英国,一个欧洲”的深刻观念。在经济领域,英国的经济政策和社会福利制度与欧洲大陆国家差异很大,其经济结构和经济周期更接近于美国。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普通民众还是工党政府,对“欧洲联邦”持鲜明的反对立场不难理解,英国不肯把主权转移到英吉利海峡对岸的欧洲大陆,恐怕是建立“欧洲联邦”的最大难点之一。当然,也可按“双速欧洲”方案把英国暂时甩在一边,但英国毕竟是个有分量的西欧大国,是世界为数不多的核大国之一,又是联合国[微博]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缺少了这样一个国家的“欧洲联邦”,显然是不完整的。况且,如果按“双速”运作,难免不导致欧洲分裂,这与欧洲一体化的本意相悖。

  意大利:赞同建立民族国家联邦

  驻意大利记者罗晋标:意大利对德法建议,基本倾向于寻求一种妥协方案,钱皮总统7月3日在米兰国际政策研究所发表的讲话中提出了民族国家联邦的前景。

  钱皮指出,无论走向联邦还是邦联,欧洲应有一部宪法,作为未来体制的“主要条件”,以阻止欧洲政治分裂。关于欧洲宪法的讨论要明确3个基本点:欧盟委员会的超国家性质应加强,欧洲议会将以更明确的立法权对保持欧盟各机构间的平衡起中心作用,各成员国议会也将在欧盟决策进程中起“深刻作用”。钱皮认为,欧盟迄今已进行的体制改革,如决策机制的改革,是不彻底的。意大利希望看到其基本民族利益在欧盟的前进中得到保护。他号召意大利人民一如既往地把欧洲作为“民族考虑的中心”,充分认识意大利的声音对达到民族利益和欧洲利益真正一致可起的决定性作用。

  瑞典、丹麦和芬兰:竭力保持独立性

  驻瑞典记者刘仲华:7月初,刚交出“欧盟权柄”的瑞典首相佩尔松再次反对今后欧盟所有会议都在布鲁塞尔召开的设想,反映出瑞典等国对欧盟这部“布鲁塞尔官僚机器”的一贯担心。北欧国家一向以高福利、高税收著称,许多老百姓都担心,随着欧盟一体化的加深,除了国家主权部分丧失外,完善的福利保障体系将受到威胁。瑞典1994年全民公决中以52.1%票赞同对47.9%票反对而勉强加入欧盟,但此后的民意调查显示,反对加入欧盟的人数一直居高不下。丹麦则有4次从不同的欧盟政策中“选择退出”的记录,2000年更在全民公投中否决了加入欧洲经货联盟的提议。这使得迄今不加入欧元的3个欧盟国家中北欧就占了两个。

  丹麦、瑞典和芬兰加入欧盟后,作为国力相对弱小的国家,既希望在与欧盟的合作中得到经济利益,又竭力保持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独立性。因此,瑞典等国强烈反对德法等大国提出的“欧洲联邦”设想。在菲舍尔建议出台后,瑞典外长安娜·林德明确反对说:“任何将导致欧洲联盟分裂成一些占据中心地位的国家和其它退居次要地位的国家的联邦制框架都令我们担心。”1994年欧盟委员会主席德洛尔曾经说过,北欧的社会模式将会改变欧盟的经济与社会选择,尤其在环境政策等方面。建设一个和平、环保及全民共享的欧洲,是瑞典、丹麦等国家的共同愿望。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国防部:日方若击落我无人机属战争行为
  • 体育总决赛-李娜遭小威逆转无缘冠军 视频
  • 娱乐冯小刚幽默聊春晚:办太好剥夺吐槽快感
  • 财经养老金并轨试点被疑不改公务员利益
  • 科技快递单信息网上仍热卖:单日最多卖5万单
  • 博客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姚树洁:王岐山反腐重在震慑力
  • 小兵:一招把首都房价降到6千
  • 花木兰:银行将开始算计有房族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