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富有成果求同存异 透视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6日 21:54  中国政府网

  新华社北京5月25日电(记者熊争艳、郝亚琳、韩洁) 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25日在北京落幕。规模空前的团队和涉及众多领域的成果,着眼当下的问题和关注长远的发展,艰苦凝聚的共识和坦率探讨的分歧,表明此次对话在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是空前的。

  量与质

  积跬步,方至千里。

  “我回忆了一下,自2005年开始举行战略对话,加上去年的战略与经济对话,战略对话已进行100多个小时。”在此轮对话结束之际,国务委员戴秉国发出一腔肺腑之言。

  岂止是战略对话。经济对话脱胎于2006年建立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也走过了四载春秋,并在这个年贸易额3000多亿美元的经贸关系中充当“润滑剂”和“减压阀”。

  首度在北京举行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不是之前两个对话的简单合并,它意味着一种机制的提升,更标志着两国关系的成熟。它与中美60多个其他合作机制一起,共同保证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妥处分歧,扩大共识。

  中外媒体报道此轮对话时,都不约而同地使用“豪华”一词。理由很简单——美国派出的代表团阵容强大,规模空前。领衔的美国国务卿克林顿、财政部长盖特纳在中国已家喻户晓,更有商务部长骆家辉、贸易代表柯克、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美军太平洋总部司令威拉德等10多位高官,整个代表团更达200人之众。

  中方的团队也不逊色。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国务委员戴秉国的麾下,是中国外交、财政、能源、商务、贸易、金融、科技、交通、卫生等部门的重量级人物。

  经过两天闭门对话,双方形成战略、经济、能源等3份成果文件,签署8个合作协议。

  难怪克林顿说:这轮对话体现的不仅是量,更在于质。

  虚与实

  作为两国之间最高规格的定期对话,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实效到底如何?

  “对话不同于谈判,不以具体成果作为评价标准。”王岐山副总理的这番讲话,也许扫除了很多人对这个机制的误解。

  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说,这是一个战略性对话的平台,侧重思想的交流,一些具体问题可通过其他交流合作机制解决。

  这场更侧重于全局性、战略性和长期性问题的对话,也绝不是一场“清谈会”。双方对于自己的核心关切,没有半点遮遮掩掩。

  中国明确呼吁美国不再限制高科技产品出口中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中国坚定表示“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制定货币政策主要考虑国内因素”;中国呼吁美国制定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合与分

  在经历了年初的种种波折后,中美两个大国能够再次坐在一起深度互动,这本身就足以让外界瞩目。而本轮战略与经济对话所取得的成果,更让人看到中美未来在诸多领域的广阔合作前景。

  25日下午,在召开全体会暨总结性会谈后,中美双方发布了能源安全合作联合声明,介绍了本轮对话框架下战略对话和经济对话所取得的成果。双方在整个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签署了八项合作协议,涉及能源、环保、核能利用、融资、贸易等多个领域。

  其中,战略对话取得了26项具体成果,既包括近期马上要付诸实施的一些具体合作项目,也包括一些长期性、战略性的长远合作目标;经济对话中,双方在促进全球经济复苏、促进贸易和投资、金融市场稳定和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在调整经济结构、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加强金融领域合作、加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合作等方面做出多项具体承诺。

  中美人文交流也迈出关键一步。双方宣布启动一系列人文交流项目,包括美国未来4年派遣10万名学生来华留学,中方未来4年派遣万名学生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实施汉语桥万人来华研修项目等。

  应该说,在国际形势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中美两国都意识到,尽管彼此有太多的不一样,但同舟共济、携手合作无疑是一个最佳选择。这也是双方代表团成员在对话中反复强调的。

  在盖特纳期待美中“风雨同舟”时,如何穿越风雨,依然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在本轮对话中,中美双方就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许多问题开诚布公,坦诚相见。“没能在每一个问题上达成一致”——戴秉国和克林顿都并不讳言双方间存在的分歧。从零和博弈的对手,到互利共赢的伙伴,走过30多年风雨历程的中美关系已能够理性、坦然地面对其中的不和谐音。

  而事实上,这些分歧恰恰凸显了战略与经济对话这一平台作为双方对话、交流、沟通渠道的价值和意义。

  解读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

  新华社北京5月25日电全球连线  为期两天的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25日在北京结束。此轮对话虽然是在中美两国间举行,却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新华社驻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和日本的记者为您介绍驻在国媒体、官方人士和专家学者是如何关注此轮对话、如何解读此轮对话成果、如何看待中美关系的发展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如何评价中美对话机制

  新华社驻华盛顿记者刘洪:在此轮对话之前,我采访了布什政府时期财政部的中国事务和美中战略经济对话特使霍尔默。霍尔默说,他对奥巴马政府能够继续推动与中国对话感到非常高兴,两个大国进行公开接触非常重要。在霍尔默看来,战略与经济对话虽然不可能解决中美间的所有问题,“但对话可以加深中美之间的相互理解”,因此再怎么高度评价中美战略与对话机制都不为过。

  美国财政部负责战略与经济对话具体事宜的洛文杰也公开表示,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对美国公司和企业来说,意味着巨大的商机,当然也存在着极大的经济挑战。战略与经济对话让美中高层能够坐下来,通过全面和坦率的沟通和交流,共同面对这些挑战。

  当然,在利益多元化的美国,也有一些分析人士对这一对话机制存有疑虑。但美国主流媒体都认为,该对话机制使中美官员齐聚一堂,有助于加强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工作接触,这将有助于中美关系进一步平稳发展。

  《华尔街日报》就有文章打趣说:“看一看美方的参会人员名单,人们会很容易地认为美国政府的多数行政部门暂时要搬到北京办公去了”。这么多美国官员同时出访一个国家,参加一次对话,是非常少见的,也足见美国对发展与中国关系的高度重视。

  新华社驻巴黎记者应强:法国媒体非常关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一周前,法国媒体就开始报道这轮对话。法国第一大报《费加罗报》等用整版报道中美此轮对话,既有北京现场的报道,又有对相关经济专家的采访。

  法国《欧洲时报》25日发表评论文章《中美关系亟须超越怪圈》,探讨中美关系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文章说,过去一年,中美关系的发展可谓充满戏剧性。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作为两国元首共识的产物以及目前中美之间规模最大的双边交流机制,无疑将对种种猜测做出回应。

  新华社驻伦敦记者郭瑞: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刊登文章说,在全球经济严重失衡的形势下,中美对话具有世界性影响。中美关系被很多媒体称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两国在防扩散、全球反恐、维护地区稳定等政治和安全方面具有广泛的一致性。而在经济领域,两个经济大国的利益矛盾相互交错,难解难分,影响着21世纪国际经济关系的走向。

  如何看待中美对话的变化

  新华社驻伦敦记者王建华:英国媒体对近几年来中美对话机制与对话内容的变化十分感兴趣。《金融时报》评论说,以前美国总是利用对话的场合对中国进行开放市场的说教。而在金融危机之后,对话形态出现转变,开始反映出两国间一种更为平等的经济关系。在此轮对话中,双方都避免涉及存在分歧的话题,摆出和解的姿态。曾对中国经济持批评态度的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在抵达北京后改变口风,表示中国开始调整经济平衡,在从依赖出口向注重内需经济模式转变方面已经取得了进展。

  刘洪:去年中美举行第一轮战略与经济对话时,国际金融危机依然肆虐。而今年对话时,恰逢欧洲债务风波不断发酵。因此至少在经济层面,中美就多了如何共同应对债务危机这一共同话题。许多美国媒体关注的一个焦点,就是中美对欧洲债务风波的反应和对策。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在当前关键时候,作为世界第一大和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美中在政策上加强合作与协调,有助于稳定世界投资者的信心,促使世界经济走向可持续复苏。

  《纽约时报》报道也从美国的角度认为,这轮对话与去年对话一个“显著不同点”,是美国经济已重拾增长势头,这使得美国在经济问题上更有信心。

  应强:法国《世界报》说,从布什政府开始,中美就开展了类似对话。但今年的战略与经济对话,美国派出了200人的庞大阵容,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该报援引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话说,美国代表团几乎包括了美国政府各方面的重要人物。《欧洲时报》则评论道,美方派出强大阵容,显示出其急于修补双边关系的决心。

  法国媒体还特别关注中美之间战略和经济对话对欧洲的影响,特别是欧洲目前深陷债务危机、欧元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等问题成为欧洲媒体关注的焦点。

  新华社驻莫斯科记者赵志鹏:俄多家主流媒体均注意到了参与此轮对话的美国代表团规模庞大。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专家伊戈尔·通贝格在俄罗斯《生意人报》上撰文说,美国政商精英集体“空降”北京,表明双方关系出现新的“解冻”。俄媒体还注意到,此轮对话还突出了伊朗核问题和朝鲜半岛局势等国际热点问题。

  新华社驻东京记者吴谷丰:日本媒体普遍认为,与往年的对话有所不同,中美双方更加重视开展经济合作,美方没有过多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对中方施压,以免中美关系因此发生摩擦。

  如何看待对话折射出的中美关系

  刘洪:从原先的战略对话和战略经济对话,到现在集合几乎两国半数部长参加的战略与经济对话,一方面说明中美双方的共同利益和关切在增多,另一方面也说明双方越来越把对方当作平等的伙伴,在许多问题上也变得更加相互理解。

  中美关系近几年来的发展,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中国和平发展给世界格局带来的影响,也让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意识到,中国是世界的一支建设性力量,中国发展对美国有益,中美加强合作,也会让世界受益匪浅。

  应强:接受《费加罗报》采访的经济学家说,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已经让双方不得不进行对话。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国债持有国,而美国目前的首要问题是降低赤字、增加就业。面临欧洲危机影响,中国和美国的合作关系正在加强。

  法国媒体还说,此轮对话标志着中美双方都希望消除分歧、展开合作的意愿。双方意识到中美之间建立坦诚对话的必要性,双方面临共同的利益,携手合作将对世界经济复苏作出贡献。

  赵志鹏:俄罗斯《独立报》注意到一个细节,希拉里在对话前参观上海世博会美国馆时,向孩子们分发了毛绒玩具,而玩具上的标签写着:中国制造。该报就此评论道,这反映了中美经贸合作的现实。《生意人报》则指出,中美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共同的经济利益拉近了中美两国的立场。

  吴谷丰:日本《每日新闻》说,从这轮对话来看,中美两国愿意进一步加强合作,但中美两国在韩国“天安”号警戒舰沉没事件和人民币汇率等问题上仍然存在意见分歧。而《读卖新闻》则说,美方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体现了重视中美协调的姿态。(执笔记者:杜逾舸、田帆;参与记者刘洪、应强、郭瑞、王建华、赵志鹏、吴谷丰)(来源:新华社)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