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金融危机周年:市场回暖仍有冷风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5日 18:36  解放日报

  综合新华社消息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标志着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一年过去,世界经济的走势对于经历了这场严重金融危机的人们来说,似乎还是“雾里看花”,世界经济是否已重回可持续复苏之路,目前难有定论。

  美国:金融业重整进行时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一周年之后,随着市场的回暖和企业恢复盈利,美国的金融业正在逐步走出危机阴影,步入“后华尔街”时代。

  一年来,在美国政府的强力干预下,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金融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危机过后,美国金融机构纷纷开始强化风险控制,实施去杠杆化。随着一些竞争对手的消失,在投行业务领域,高盛集团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美国原有几大商业银行的排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金融危机中遭受冲击较小的摩根大通银行成为美国最具实力的商业银行。美国银行和富国银行在分别收购美国全国金融公司、美联银行之后成为美国房贷市场最主要的两家金融机构。

  从已经公布的今年第二季度财报看,美国金融企业已经走出了危机最糟糕的阶段,但与贷款业务相关的金融机构业绩的全面恢复还需要时间。

  如何平衡监管与创新的关系是美国金融业当前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之一。在政府与金融企业的博弈中,如何平衡监管与创新,维护美国在全球金融业的领先地位等问题将考验奥巴马政府。

  经历了这场“金融海啸”后,美国的金融业正处于修复、重整的过程中,这个过程既取决于金融企业自身,也依靠实体经济复苏的支持。在美联储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如何解决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的威胁,将是美国金融业演变的下一个看点。

  欧洲:巨额坏账威胁稳定

  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盟各国陆续出台了上万亿欧元的金融救市计划,通过为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注入资金和提供债务担保等手段来缓解信贷紧缩局面,促进金融机构间资金流通。随着实体经济因受金融危机打击陷入严重衰退,欧盟国家又先后出台了数千亿欧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试图遏制经济下滑。

  与此同时,为维护金融和经济稳定,欧洲中央银行和英格兰银行等欧洲主要央行也都采取了超乎寻常的措施。因为得到及时“输血”,欧洲一些金融机构摆脱了破产危机,并在重组中获得新生。作为金融形势有所好转的重要标志,欧洲主要股市继今年3月初探至数年来的最低点后,目前已收复失地,逼近金融危机前水平。

  近期公布的年中财报则显示,欧洲各大银行今年上半年业绩普遍好于预期,在16家欧洲大银行中仅有4家亏损,金融股由此重新成为投资者看多的对象。与此同时,金融机构间的信贷紧缩局面也有所缓解。

  然而,就此断言金融危机的阴霾已经从欧洲上空彻底散去恐怕为时尚早,欧洲金融业的稳定仍面临着巨额坏账的威胁。据英格兰银行估计,未来4年,英国银行因金融危机所造成的资产减记规模将达到5000亿英镑。

  当前,最令欧洲经济决策者们头痛的莫过于金融机构不肯向实体经济部门放贷。由于金融机构不肯向实体经济部门放贷,导致欧元区企业仍面临信贷紧缩的危险,这势必威胁到经济复苏,而宏观经济形势的恶化反过来又会波及金融业。

  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欧洲与全球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员尼古拉·韦龙警告说,由于欧盟各国条块分割的监管体系难以适应金融市场日益融合的现状,欧洲走出金融危机的难度会更大,而鉴于欧洲企业在融资方面更依赖银行信贷这种传统方式,欧洲经济可能遭受的痛苦也会更持久。

  “金砖四国”:逆境中谋发展

  一年来,在金融危机的阴霾下,“金砖四国”等新兴经济体结合自身情况,大刀阔斧地实施经济刺激政策,在逆境中赢得宝贵增长,成为稳定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

  为应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不少发展中经济体采取降息、减税、扩大财政开支等不同形式的经济刺激政策,在扩大流动性、促进投资和消费以及维持必要的经济增长方面收效显著,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引领全球经济走出衰退的经济体。

  危机爆发以来,针对出口下滑、通货紧缩压力增加等挑战,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4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计划,采取减税、降息和帮助中小企业获得信贷等措施。在一系列政策作用下,8月份数据显示,中国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继续加快,带动经济加速增长,物价环比提升。

  金融危机给不少新兴经济体带来了切实的困难,它们在经济复苏道路上仍面临不少风险与挑战。

  促进经济早日摆脱危机阴影无疑是当前各经济体决策者考虑的重中之重。不过,中国外交学院教授周永生指出,对于发展中经济体而言,要想赢得长远发展,必须着眼于后危机时代,以危机为契机,解决长期制约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事实上,一些新兴经济体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已采取相应措施。

  对于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打击的人们来说,最大的期盼莫过于“危机过后不再有更大的危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各国必须着眼长远,以今日改革之勇气,奠定未来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基石。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