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伦敦峰会能否倡导改革启动复苏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31日 14:16  新华网

  G20伦敦峰会即将召开,能否如期推进国际金融货币体制改革,启动世界经济复苏程序,备受全球瞩目。

  当今的伦敦峰会不可能重蹈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的历史覆辙,但也有令人不安的问题。从刚结束的G20财长会议看,虽然就处理不良债权、尽早恢复金融系统功能问题达成了一致,但围绕国际金融货币体制改革则各有主张。G20峰会能否协调政策,实现“全球政策的同时性”,仍难乐观。

  去年11月的华盛顿峰会明确了国际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主张以IMF为中心推进全球金融改革,也提出了强化国际评级公司信息披露等30项具体措施,呼吁抵制贸易保护主义,推进多哈回合谈判。

  但会后,美国出台“买美国货”法案,率先破坏了反贸易保护的承诺。据统计,G20中有17国出台了贸易保护措施,贸易保护主义、经济民族主义风潮再起。与此同时,美欧日各自出台于己有利的政策,如政府、央行大量回购国债、企业债券、商业票据乃至商业银行持有的股份,扩张资金供给,促进本币贬值。在国际金融系统尚存严重缺陷的形势下,强行启动“刺激资产价格回升的政策”,不仅呼应了贸易保护主义,也给国际金融系统留下了更加危险的祸种。

  尤其令人担心的是,美国继3月18日出台回购国债,扩张流动性政策后,近日又出台了官民共同收购“有毒金融商品”的政策。日本也跟随欲出台回购日本“次级债券”政策,并重新使用“捆绑证券化”手段向国际市场转移风险。而围绕国际金融货币体制改革,日本一方面宣称支持美元霸主地位,甘当美国的“海外财政部长”,另一方面暗中推动“亚洲共同货币单位”,试图主导国际货币体制的一极地位。欧盟则开始正面挑战美元体制,主张强化IMF对从事国际金融业务的机构实施“直接监管”,扩张IMF的实质权力,进而利用长期占据IMF主席地位掌握国际货币体制的控制权。同时,欧盟首脑会议主张插手全球的“金融避税区”,强化域外监管权,限制世界资金的无序、无税移动,控制世界资金移动秩序权。

  显然,面对危机,各国的政策主张日趋内倾化。在G20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上,美国财长盖特纳呼吁各国协调财政支出,并确定额度为GDP的2%,但在金融、税收、雇佣以及贸易、投资政策的协调上,则闪烁其词,极力回避。大国之间的利益分歧和政策矛盾,必将阻碍国际金融体制改革,导致国际秩序的失衡。

  从此次金融危机的特点看,这场以美国为震源的金融危机根源是美国金融资本主义模式的破绽,直接表现为“证券和银行并发的金融系统危机”。危机前支撑世界经济繁荣的“全球资金剩余”快速演变为“全球资金紧缺”,大国资本的“政治博弈”拉开序幕,世界经济步入高危期。为此,本届峰会无法回避三个问题,即不良债权的处理、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以发达国家为主的不良债权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带毒金融资产”发酵引发的不良债权;二是金融系统危机带来的“新增不良债权”。发达国家不主动处理不良债权问题,国际金融系统则无法恢复健全。为此,G20峰会面临的紧迫问题是协调政策,推动发达国家真实剥离、消化不良债权,摘除肿瘤,阻止危机恶化。

  金融体制改革虽是长期战略问题,但关乎国际秩序的改革方向,且直系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刻不容缓,必须尽早明确方向、健全制度,确保公正、合理、公开、透明而有效,实现“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国际新秩序。

  眼下,发达国家主导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且手法翻新,越演越盛,日趋“法制化”、“标准化”、“低碳化”、“环保化”乃至“安全化”。如美国国会不仅通过了“买美国货”法案,而且直接破坏美国与墨西哥的自由贸易协定;欧盟则扩大欧盟指令范围,在传统的质量、安全标准之外,又增加“气候标准”、“环保指标”和“废品回收承诺”等。与此同时,发达国家滥用WTO诉讼程序,打着反垄断、反倾销名义大行贸易保护。而针对新兴国家产业快速发展,发达国家更是搞起了“知识产权保护联盟”,抬高市场门槛,排斥新兴国家产品。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与发达国家的“选举政治”紧密相连,与本土的经济民族主义相伴而生,堪称发达国家“选举政治的危机”表现。近年来,发达国家迎来集中选举期,而政党政策趋同,“就业”、“社会差距”、“社会福祉”成为各政党竞相承诺的焦点,给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政治土壤。

  面对危机,贸易保护主义必然带来全球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世界产业链条断裂,甚至可能引发国际政治矛盾和民族冲突。为此,作为规划未来国际秩序方向的政治舞台,G20峰会应发挥政治影响力,积极主张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坚持WTO宗旨,倡导有管理的自由贸易体系,协调政策,协调战略,共建“和谐、有序的贸易、投资体系”,拯救世界经济。(刘军红)来源:瞭望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