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世界银行:历史性商品价格上涨随经济减速终结(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0日 19:41  新浪财经

  处于十字路口的商品

  最近出现的石油和食品价格的大幅度下跌,标志着过去几十年来历史上最严重的商品价格上涨的终结。就像以往的价格上涨一样,这次价格上涨也是由强劲的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推动的,并随着的金融危机造成的全球经济陡然减速而终结。

  这场历时五年的异常的商品价格高涨期、它所涉及的商品数量、以及商品价格所达到的高峰,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在这个阶段中的增长的韧性。

  2003年年初至2008年中旬,以美元标志的石油价格上涨了320%,参与国际贸易的食品价格上涨了138%。然而,这个持续的价格上涨期显然已经结束了,虽然历史上最严重的价格上涨所造成的社会和人类后果依然存在。由于GDP增长减速、供应增加、以及改变的预期,总体价格已经开始回落,从而消除了以前的大部分收益。

  然而,目前的价格仍然比上涨期开始时高得多,并预计将在今后20年内高于1990年代的水平,原因是生物燃料推动的对食品粮的需求。石油价格明年有可能达到平均75美元/桶,今后五年内,全世界实际食品价格预计仍将比1990年代的水平高大约25%。

  石油、金属和食品的长期供求展望

  虽然食品价格已经下降了,但对长期需求和供应、以及对高涨的商品价格对贫困人口的影响的关切仍然存在。这份报告的作者考察了世界是否正在进入一个长期的供应不足时期,其中(就像有些人所惧怕的那样)石油、金属、以及食品粮的供应将不断减少,价格则将不断上涨。他们还考察了贫困人口是怎样受到影响的和怎样才能最有效地帮助他们。

  “我们发现,根据即将出现食品和能源短缺的设想而进行的投机活动是没有坚实的基础的,如果采取正确的政策,世界是不会断绝重要商品的,”这份报告的首席作者Andrew Burns说。“今后20年的实际结果取决于政府采取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推动可替代能源、战胜气候变化、以及提高农业生产率的措施。”

  商品为什么不会很快变得稀缺?世界经济正在进入一个低增长时期,原因是人口增长速度下降、高收入国家的老龄化、以及某些高速增长的大型发展中国家在收入水平跟上来的同时增长速度的减慢。另外,技术进步减少了单位GDP所使用的能源和食品资源。中国的金属需求(全球金属需求增加的原因)预计将稳定下来,并将与世界上其它地区的需求一道减速。

  从目前至2030年,发展中国家对新的小汽车和卡车的需求有可能为新的能源需求作出75%的贡献,因此,关键的是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潜在的效率收益包括混合燃料、电力和氢动力汽车。

  在人口增长减速的情况下,世界不可能发生食品短缺。然而,在某些人口快速增长的国家,尤其是在非洲,供应有可能会跟不上需求。这些国家必须通过改善农村道路网络和增加农业研究与发展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动的话,气候变化有可能将导致农业生产率在2080年之前下降高达25%,” Burns说。“没有理由感到满足,还有很大的政策行动空间,其中包括支持更好的技术。”

  由于用食品作物生产的生物燃料的增加,食品价格有可能仍然对石油价格很敏感。然而,像非粮食来源的生物燃料和其它能源替代物可能会使粮食来源的生物燃料变得没有经济意义。

  商品出口与经济增长

  这份报告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在正确的政策下,商品出口可以推动增长。具体来说,这份报告注意到,虽然资源依赖型国家一般增长速度较慢,但资源富裕国家一般都是高收入国家。

  这份报告的结论是,对商品的依赖并不是导致低增长和贫困的原因,而是低增长(没有发展经济中的非商品部门)导致了对商品的依赖。

  资源富裕国家在管理其近期获得的大量意外收入方面采取了比以前更谨慎的措施,因此能够更好地应对目前的价格下跌。但那些拥有新发现的资源的国家和高度依赖银行贷款的国家有可能将面临风险。

  高商品价格对贫困的影响

  最后,这份报告注意到,高涨的商品价格(尤其是食品价格)对贫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仅仅在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之间,就将1.30亿至1.55亿人口推到了贫困线以下。最严重的影响发生在城市地区。虽然政府快速采取了政策以抵消高涨的价格产生的最坏的影响,但许多这方面的努力都定位很差,费用很高。

  “展望未来,有必要改善社会援助方案的定位,以便下一次在危机中推广这些方案时,将更大的援助份额提供给最需要的人,” Burns总结道。“另外,有必要采取全球层面的行动来遏制食品粮出口禁令,加强像世界粮食署这样的机构,改善有关现有国内粮食储备的信息和协调。”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写进博客
复制标题和链接发给好友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