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次债危机不可能成全球金融危机(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4日 09:26 理财周报

  最严重是中国通胀滞胀同时发生

  关于次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我认为很有限。美国的次债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放缓,会在金融和经济层面影响中国,但中国的应对政策足以在很大程度上消化负面影响。

  目前已经放缓的美国经济,对中国 商品的进口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更可怕的是,次债危机引发美国消费者意愿性不还款,进而导致美国消费需求下降,由此引发的进口减少将更严重。若这种情况出现,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就比较大。

  中国的出口对GDP的贡献超过1/3,美国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出口国,其进口减少自然会冲击中国经济发展。现在几乎全球都流动性紧缩,但中国却面临流动性过剩、通胀严重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减少对中国进口可能导致的最严重后果是,中国通货膨胀和经济滞胀同时发生。

  但即便如此,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势头也不会因此逆转。我下此判断最有力的依据是,今年中央金融会议采取的“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

  从经济学上讲,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正常情况下应该保持一致,而非相反。很明显,这说明中央已提前预见到美国经济放缓的最严重后果,并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反通胀,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为反滞胀留下空间。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动用财政政策,的确可以起到拉动经济发展的效果。2007年中央财政收入超过5万亿元,底气还是很足的。但中国过分依赖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转型,调节收入结构、提高居民收入,让经济发展更多地依赖内需,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方向。

  衍生品杠杆或放大实体经济问题

  纵观并反思这次美国次债危机,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本世纪初,在高科技泡沫破裂之后,美联储为刺激经济,在多次降息的同时放松金融管制:一方面,降低信用标准,鼓励商业银行向信用等级低的借款者放款;另一方面,允许金融机构以低成本的借贷投资于高风险资产,允许投资银行为扩大利润来源不断设计结构复杂、高杠杆的衍生品提供给客户,对冲基金大量涌现。

  复杂的数学模型和产品结构使投资者与初始贷款人之间信息不对称,难以准确估计违约情况;而金融衍生品的高杠杆使实体经济的问题被加倍放大成为可能。加上很多金融衍生品缺乏公开、透明的交易市场,投资者需要依赖各种评级机构,不同估价方法得出的结果差异很大。金融衍生品交易逐渐与实体经济脱节,房价开始脱离居民的现实收入。

  衍生品市场在提供流动性和分散风险的同时,也使得各类金融机构以流动性为链条,捆绑在一起;一旦链条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便会引起连锁反应。

  尽管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日趋复杂,金融危机发生的机理也在变化,但它与实体经济的联系依然是最本质的关系。因此,除金融机构本身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外,货币和监管当局也应加强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管理。

  (理财周报记者 施维整理)

[上一页] [1] [2]

    欢迎订阅《理财周报》!
    订阅电话:020-87385997(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邮发代号:45-138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