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十一部委保驾中国制造海外转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8日 17:24 中国经营报

  编者按

  反倾销、反补贴、337调查,安全壁垒……“中国制造”的命运正面临“别样的窘境”。于是,企业开始寻找应对之道,到海外设厂改换身份,成为当地法人,获得原产地商标或证明,成为了大多数企业共同的选择。

  如今,有着类似诉求不再仅仅是企业,政府意志正在逐步走向“资本输出”的前台:海外投资企业结售汇政策的放开,“境外合作经贸园区”的全方位政策支持,甚至是“政府公关”的各种沟通,在“海外并购”屡遭“非商业因素”的障碍之后,政府有关部门显然希望借此探索一条高效而具可行性,同时又不影响周边地缘政治关系的“资本输出”之路。

  中国政府正在走向制造业“海外转移”的“前台”。面对民间越来越强烈的“走出去”冲动,由

商务部牵头的11部委正在为这些谋求“资本输出”的中国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保驾护航。

  支持政策“真金白银”。资金、关税、政府协调——这些对于企业而言至关重要的环节几乎实现“全覆盖”。显然,当“中国制造”越来越多地遭遇反倾销、贸易壁垒时,制造业谋求的“海外转移”,正由民间冲动向国家意志转化,而在如是政策的支持下,中国制造业正在潜行一场最高总额可能达到500亿元以上的“资本输出”。

  “政府买单”

  刚刚立秋的北京,暑热仍未散去。尽管如此,北京还是让那些有意海外设厂的中国企业感到“神清气爽”。在他们中间,一份由商务部牵头制订的《关于推进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正在广为流传。

  “政府简化了一系列审批手续”康奈集团副总经理郑莱莉告诉记者。她所在的这家企业,在几个月前,已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成功设厂。在日后,康奈集团显然不是政府扶持的唯一受益者。

  在记者获得的“征求意见稿”中,商务部明确规定,对园区建设企业符合规定的各项实际支出按30%的比例予以资助,每一合作区享受的资助资金额最高可达2亿元人民币,根据商务部的初步规划,此类园区开发的总量为8个,如果企业用足“30%资金支持,同时2亿元封顶”的优惠政策,那么,8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可能拉动的“资本输出”总额,将高达500亿元以上。

  记者了解到,该笔资金援助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建设前期费用;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前者主要是指招投标、可行性研究、规划勘察设计费;后者则主要包括建设用地、办公场所的租赁或购置费、七通一平的费用及其他涉及到法律咨询、企业注册、报关报税、投资许可、工作许可等的服务费用。

  熟知政策的郑莱莉告诉记者,这两者的有效期分别可以追溯到2004年1月1日和2006年1月1日。“目前,已经被政府确认,符合‘办法’规定,可享受该资金支持的项目共有5~7个,而企业收到该笔资金后,可以作增加所有者权益处理。”她说。

  这还不是真金白银的全部。据接近商务部的人士告诉记者,在外汇管理方面,也给予较为宽松的政策空间:“主要是对专为合作区建设新设立的国内投资公司,其对外投资额不受企业净资产50%的规定和提供3年财务报告的约束,”这位人士表示。

  与此同时,前期费用经外汇局核准后可以先行汇出——这样的政策显然对企业周转资金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渐行渐近

  就像“

罗马不是一日筑就”一样,政府对于“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的支持也经历逐渐发展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是国家意志从背后走向前台的轨迹。

  “事实上,合作区批准,确认早在2006年即已开始”,康奈集团总经理钟普明告诉记者,“2006年春节,康奈接到了市外经贸合作局与省外经贸厅的通知,说有意进行境外投资的企业可以参加商务部‘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投标。” 钟普明对记者说。

  恰在此时,正值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会议上,国家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要在财税、金融、保险、通关便利等方面大力支持各类有条件、有信用的企业对外投资,通过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等方式,有序转移竞争力强的生产能力。”

  然而,在这一阶段,绝大多数海外投资的企业,一直在“孤军奋战”。商务部2006年的如此试探,让很多企业都感觉到了新机遇的到来,于是,大量此前单打独斗的企业开始向商务部递交申请,竞标“境外经贸合作园区”项目,此时此刻的商务部,已经强烈地感受到,企业对于“资本输出”的强烈冲动。

  这种冲动也来自于市场情势所迫。以康奈集团所在的温州为例,鞋的产量已占到全国总量的48%左右,仅康奈一家,其年产量便已达到900万双,年销售收入200个亿,要想继续深入发展,康奈必须要拓宽海外市场,这是企业本能的反应与冲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商务部的努力,国家确定了“‘十一五’期间争取建设10个左右的合作区,在境外形成100万棉纺锭、1亿件服装、2000万台家用电器的生产能力,以及其他国内生产能力较大、竞争优势较强行业在海外形成一定生产能力”的战略目标,在此之前,一直表现得十分收敛的中国政府,终于要放开手脚了。

  及至2007年7月底,由商务部牵头的国家11部委专门召开“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工作会议”,提出:对于国内企业在境外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中资企业集群,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形成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产业链较为完整、带动和辐射能力强、影响力大的经贸易合作区,经国家批准、确认,可以享受“发展资金”的支持。

  最终在这一刻,在“资本输出”的问题上,中国政府终于由幕后站到了前台。

  意图选择

  “商务部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第一批中标的有8个,通过验收的目前有6个,而正式挂牌的目前只有中国有色金属在赞比亚投资的园区和海尔在巴基斯坦的园区。俄罗斯滨海边疆经贸区正争取成为第三个。”温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外经处处长夏林红告诉记者。

  虽然同为“资本输出”,但中国此轮制造业向“海外转移”,却不同于上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目前,对于支持的产业,中国政府实际也有着清晰的选择思路。商务部的一位官员表示,在产业定位方面,除了要根据东道国的国情和投资环境、双边经贸合作状况外,还要结合国内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确定合作区的产业定位。

  “其中,每个合作区主导行业原则上不超过3类,定位要清晰合理,重点是国内生产能力较大,竞争优势较强的行业,如纺织、轻工、机械、家电、建材等,兼顾治金、有色、石化、医药、农副产品加工等制造业。同时也可考虑农业综合开发、资源综合利用等试点。”这位官员对记者说。

  记者掌握的情况表明,这些产业定位大体可分为5类,一是出口比重大、易受贸易摩擦影响的行业,如纺织、服装、鞋帽、箱包、家具及小家电等;二是国内市场饱和,生产技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有优势的行业,如食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日用

化工、塑料等;三是国内生产集中度高、品牌优势明显的行业,如家用电器、通信设备、汽车及零部件等;四是国内加工能力强、原材料对外依存度大的行业,如冶金、有色、建材、石化等;五是其他有一定优势的行业,如中药制剂、中医医疗保健器械用品、技术推广、资源结合利用等。

  “各部门要为企业‘走出去’搭建平台,通过引导和带动企业对外投资来拓宽企业发展空间,实现原产地多元化,缓解国际贸易摩擦。”商务部相关人士表示。

  而在如是选择的背后,中国本国产业调整升级的诉求已开始逐渐显现,而现在最为迫切的,无疑是在本国产业调整与周边地缘政治之间,寻求一条“共赢”的平衡之道。

  中国经营报 记者:屈丽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