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日本财团在东亚石油天然气产业中的利益格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0日 17:39 《经济》杂志

  隐秘的路线图

  日本各财团在东亚石油天然气产业中的利益格局与路径

  文/白益民 袁 璐

  2007年4月12日,日本三井财团的三井化学株式会社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石油)签署了关于液化天然气贸易的合作协议。与此同时,新日本石油株式会社与中石油签署了一份长期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海洋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在前一天发表的《中日联合新闻公报》指出,就处理东海问题中日双方将按照互惠原则,加快磋商进程,在双方都能接受的较大海域进行共同开发,争取今年秋天形成东海油气共同开发方案。

  第二天(4月13日),三井财团的三井物产(综合商社)发言人表示,该公司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海油)签署了一笔有关液化天然气(LNG)现货贸易的交易。交易签署之际适逢中国总理温家宝对日本进行为期三天的访问。在此期间,两国签署了大量有关能源的协议。这份协议有助于中国的天然气产业租用日方设施,解决中方储存天然气的球形罐不足问题,三井物产公司也将得到一笔额外收入。

  诱人的

蛋糕

  2003年,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能源形式严峻,而且中国经济发展环境问题越发凸显,大规模利用天然气迫在眉睫。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简称LNG)被公认是最干净的能源。其制造过程是先将气田生产的天然气净化处理,经一连串超低温液化后,利用液化天然气船运送。天然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远远小于石油和煤炭,作为一种清洁的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早在2002年8月8日,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宣布与中国签订了总额为250亿澳元的液化天然气(LNG)出口合约。这是中国第一次进口液化天然气,该大型合约涉及的数量大约相当于世界最大的LNG进口国日本的进口量的5%。这项合约为期25年,从2005年开始生效。这个合约可能会使“西北大陆架气田”对其在Burrup半岛的设施追加投资,购买第五辆液化天然气加工车。

  澳大利亚西北海面的“西北大陆架气田”,由日本三井物产(综合商社)和日本三菱商事(综合商社)合资公司Japan Australia LNG(MIMI)和国际石油资本皇家壳牌石油公司等6家公司联合生产液化天然气(LNG),每年出口量300万吨。此项投资本身价值约15亿澳元。这一合同长达25年,每年供气370万吨。该项目将使澳大利亚对中国出口每年增加10亿澳元,约年均增长14%。由于中国成为西北大陆架气田的大主顾,中国海洋石油(CNOOC)也在商讨投资该气田的事宜。

  2003年7月29日,深圳燃气集团出让部分股权。四川新希望集团联手香港中华煤气,与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签署深圳燃气集团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及增资原则性协议。其中,新希望占股10%,中华煤气占股30%,深圳投资管理公司占股60%。三方合资后的深圳燃气集团经营期限为50年。此后不久,新希望集团与日本住友商事及香港中华燃气成立合资企业。住友商事曾经参与投资新希望集团的华融化工项目,与香港中华煤气又有长期密切合作,三个“老关系”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2003年底,中国第一家液化天然气(LNG)基地在广东省大鹏湾正式开工,LNG项目一期包括能力为370万吨/年的LNG接收站、383公里的输气干线、配套建设的456万千瓦LNG电厂等,主要为珠江口东岸的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四个城市和香港供气。该项目由中资绝对控股,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海油)、英国BP公司、深圳燃气集团、香港中华煤气公司和香港港灯公司等均在项目中占有股份。

  2004年5月27日,四川新希望集团表示,已与湖北、安徽、四川、江苏和甘肃省的一些城市政府签订了为期30年的独家供应协议。根据协议内容,新希望将获得这些城市的天然气独家销售权。新希望集团与日本住友商事旗下的分支企业,及香港中华煤气成立合资企业共同经营这些项目。事实上,此时的住友财团与三井财团已经统合了其金融系统,形成“三井住友金融集团”。日本住友商事期待借助新希望集团和香港中华燃气的名气和关系拿下更多的协议。

  2006年5月26日,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三井财团的综合商社)驻中国总代表副岛利宏在中国循环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的讲话中说:“我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个消息,今天我们在澳大利亚开发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就会运到中国的深圳,这是中国首次从澳大利亚进口石油天然气,将在今天到达,这也是全中国第一次从国外进口液化天然气。”。此前的一天,中国媒体报道:一艘装载量为12.5万立方米的LNG运输船“西北海鹰号”,将装载中国进口的首批LNG,到达深圳大鹏湾秤头角的LNG接收站码头。这艘船从澳大利亚西北的皮尔巴拉港起航,船上的LNG来自澳大利亚的西北大陆架油气项目。

  2006年6月28日上午,我国第一个液化天然气(LNG)试点项目——总投资达291亿元的广东LNG项目(深圳大鹏LNG项目)在深圳举行了隆重的投产庆典仪式。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共同出席了广东液化天然气项目一期工程的投产仪式。目前广东地区LNG的后续项目还包括:大鹏湾LNG项目一期在年供气370万吨的基础上增加200万吨、年供气能力为700万吨的大鹏湾项目二期、年供气能力为300万吨的珠海LNG接收站项目一期。

  珠海项目已列入国家“十一五”LNG项目建设规划,预计将投资80亿元,计划在2010年部分建成投产。广东省政府官员预计,到2010年,深圳、珠海两个LNG项目输气管道连接,将形成珠三角东西两岸连通的“∩形(马鞍形)”天然气输送网络,气源将多元化,供气的安全性也将得到提高。待上述后续项目全部建成后,广东每年的LNG供气能力将超过1570万吨。

  据测算,到2020年,中国的进口LNG市场将是个总值达600亿美元的“大蛋糕”。中国天然气市场正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西气东输、陕气进京、西气东输、海气登陆、广东

福建进口LNG等一系列重大天然气项目的完成和实施,标志着中国将进入一个天然气时代。2002-2020年,中国将投入2200多亿资金主要用于天然气管线和LNG接收设备的建设。对国外资本来说,液化天然气(LNG)无疑是块诱人的大蛋糕,以三井物产为代表的日本商社及其财团关联企业针对中国市场在全球的快速布局也就不足为奇了。

  打响进军海外第一枪

  中国地大物博的传统观念,被近年来严峻的能源供求形势击碎,同时环境的持续恶化也迫使中国必须使用更多的“清洁能源”。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能源巨头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天然气储量方面一直非常积极,在经历了多次被拒之门外后,终于在印尼打响了进军海外的第一枪。在海外能源“圈地运动”中,日本综合商社既是中国企业的引路人又是竞争对手。

  2001年12月,中石油准备到海外购买油气田。因为没有足够的海外投资经验, 中石油主动地找到三菱商事在中国的分公司。在接到中国石油的要求后,三菱商事委派了东京总部负责能源事业的专家和中国代表处的协调人员与中石油的调查团一起到了印尼。经三菱商事介绍中石油接触了印尼能源工业的有关负责人,了解印尼油气田的基本情况。三菱商事还慷慨的向中石油提供了属于商业机密的有关原油品质的关键数据。2002年5月, 中石油在三菱商事的帮助下以2.16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Devon Energy公司在印尼的油气资产。

  与中石油一样,中海油也在2002年顺利进入印尼,该国政府批准了中海油购买印尼东固地区天然气的协议,来自这个项目的液化天然气将被运送到福建省的中海油接收站。从2009年开始的25年里,印尼每年将供应260万吨液化天然气,约合36亿立方米。中海油于2002年12月以2.75亿美元的价格向英国BP石油公司收购印尼东固液化天然气项目的部分股权。此后中海油不断增持在东固项目的股权,到2004年初已拥有该项目12.5%的股权。

  然而,中海油远征海外的道路并不顺利,日本最大综合商社三井物产也盯上了东固的天然气项目。2003年11月底,英国天然气集团(BG)表示欲以2.36亿美元现金的价格出售所持东固项目的3个产品分成合同区之一Muturi50%的股权(即整个东固项目10.75%股权)。三井物产与东固项目最大股东英国石油(BP)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以三井物产为首的日本综合商社一直是日本对印尼投资的组织者和直接参与者,对印尼政府有着巨大影响力。

  2003年12月2日,三井物产和英国天然气公司(BG)发布的公告称:在此前一天三井物产在印尼的全资公司三井印尼油气公司(Mitsui Indonesia Gas B.V. “MIG”) 与英国天然气公司的全资公司BG国际公司签订了相关合同。三井物产付出2.36亿美元现金,并准备在2004年的第一季度完成此项交易。不过三井物产要完成此项交易需要得到如中海油等大股东的表态,因为执行该合同的先决条件,除了要得到印尼政府的同意外,还需要原项目各股东在规定的时间内放弃行使优先权。

  此时,作为该项目的较大股东,中海油不得不谨慎考虑如果以同等条件行使优先权的话这笔交易是否划算。毕竟,这是中国的石油公司首次行使优先购买权。中海油从当时和未来该项目可能在公司业务中占有的比重、三井物产的出价以及50%的权益出售是否将影响中海油利益等方面进行了仔细分析并正式做出了决定:为保护及增加公司在这个重要项目中的影响力,中海油决定行使优先购买权。

  中海油2004年2月3日宣布已与英国天然气集团(BG)签署《销售与购买协议》,收购该公司在印尼Muturi产品分成合同中拥有权益中的20.77%,收购价为9810万美元。中海油在Muturi产品分成合同中持有的权益由此从原有的44.0%增加到64.77%,这使中海油在价值30亿美元的整个东固项目的权益相应地由原来的12.5%增加到16.96%。

  其实可以发现日本综合商社控制的股份就算在中海油多认购了4.5%股份后,依然拥有23.6%,加上日本石油和印尼天然气的股份,日本公司控制的股份高达35.8%。如果当初三井物产认购成功,日本公司合并的持股数将超过最大股东英国石油(BP)。中海油有选择的收购了东固项目中Muturi产品分成合同中拥有权益中的20.77%,使该产品持有的权益达到64.77%,也应该是多方博弈的结果。

  此次转让的东固项目10.75%的股权,中海油获得了4.5%,剩下部分就由其他日本综合商社(日商岩井、住友商事)持有,因此也可以看成一种双赢的选择。一方面中海油保证了单个产品合同的绝对控制权,另一方面也照顾大股东和印尼政府的意向。事实上,中海油在这笔交易中成功阻止了日本三井物产的收购计划,从而也预示着中日在能源领域的竞争与冲突由此开始。

  中日之争在所难免

  在中国为能源问题头疼的同时,第一大天然气消费国日本在能源方面同样处于饥渴状态,随着中国对天然气需求的不断加强,日本人的神经更被扯紧。在世界上有天然气的地方,除了有中国能源公司外,都会闪动日本综合商社的身影。

  2004年11月4日,《纽约时报》说,中日两国有关能源的争夺日益扩大,萨哈林天然气现已成为中日新一回合的能源争夺战场。据《纽约时报》报道:“尽管日本人深信萨哈林油气将会供应日本使用,但中国并不愿让日本称心如意,北京利用投资集团间的矛盾,正准备跟美商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洽商购买萨哈林的天然气。”

  萨哈林-1号的可采储量约为石油3.07亿吨、天然气4850亿立方米。埃克森-美孚、日本萨哈林油气开发公司、俄罗斯的罗斯石油公司、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在该项目中分别占股30%、30%、20%和20%。其中日本萨哈林石油天然气开发公司,第一劝银财团的伊藤忠商事与富士财团的丸红这两大日本综合商社是其两大股东。虽然有俄国政府的强势介入和大股东埃克森-美孚,但日本综合商社在萨哈林项目上影响力不容忽视。

  事实上,萨哈林-1号的股东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作出决定,该项目所产天然气的主要消费国是日本。但日本一直从中东、印尼和澳大利亚进口液化天然气(LNG)。因此,铺设管道进口天然气对日本而言并不合适。由于一直没能与日本谈妥,萨哈林-1号项目从去年开始为其天然气寻找新客户(石油主要供应印度),并最后由大股东埃克森-美孚与中石油初步签约,向中国供应天然气。

  按照常理而言,如果“萨哈林1号”项目所产天然气全部销往中国,拥有30%开发权的日本企业也会按照比例从中获利,但日本各界的反应却并非如此,一种“忧患意识”和强烈的危机感开始升级。相关业界的人士认为:一旦日本得不到“萨哈林1号”的天然气供应,日本的能源保障将受到影响。日本政府希望通过‘萨哈林1号’项目,投入巨额资金,推进能源供给地多样化以及实现廉价天然气调配的能源战略,将因此被迫大幅度改动。

  日本媒体2007年2月曾报道,日本政府已代表综合商社向埃克森-美孚提出建议,希望埃克森-美孚将“萨哈林-1”号项目所产天然气的出口方向改为日本,并中止与中国方面此前在该项目所产天然气销售上的谈判。据分析,日本此次之所以向埃克森-美孚提出新的合作方案,是因为去年俄罗斯远东石油管道建设最终采用泰纳线方案已经令日本方面强烈不满,而中国随后对“萨哈林-1”号的介入,就更令日本不安了。

  在萨哈林开发方面,日本的三井物产和三菱商事参加了“萨哈林2号”项目,预计从2007年底开始输出液化天然气。日本九洲电力公司签订了每年50万吨的购买合同,此外,东京电力公司和东京煤气公司等也就引入天然气一事达成了共识。对于日本企业来说,它们更倾心于“萨哈林2号”项目,因为其拥有现成的基础设施,相关费用和成本能够进一步降低。

  早在1994年,英荷皇家壳牌公司(Shell)、日本三井财团的三井物产、日本三菱财团的三菱商事成立项目公司开始共同开发萨哈林2号天然气项目。萨哈林-2号的石油储量为6亿吨,天然气储量为7000亿立方米。鉴于当时俄罗斯政府并没有开发该项目的资金实力,萨哈林2号油气项目完全由外国公司参与开发。皇家荷兰壳牌石油公司(Royal Dutch Shell Plc)是该项目最大的股东,拥有该项目55%的股份,另外45%的股份分别由三井物产(25%)和三菱商事(20%)持有。

  2006年底,在俄罗斯中央政府的干预下这两家日本商社被迫转让部分股票给俄罗斯国有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但最终三井物产、三菱商事仍然持有12.5%和10%的股份。此外,“萨哈林-2”号的项目公司——萨哈林能源公司2007年2月8日与日本大阪能源燃气株式会社签署了一份时间跨度达23年的对日本供应LNG的备忘录。根据该协议,日本将从2008年4月1日起获得“萨哈林-2”号所产的液化气。

  三井物产和三菱商事这两家日本最大的综合商社并不着眼于代理权,而是尽量争取开采权,并希望以主导者的身份参与液化工厂、输送等业务。日本综合商社着手构筑高效物流信息系统,参与仓库、流通中心等物流设施的运营。其中,在中国及亚洲地区开展国际多式联运成为其重点开拓领域。分析人士由此指出,日本财团希望彻底垄断萨哈林岛所产天然气的意图已经相当明显。

  从冲突转向合作

  2003年8月19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英荷壳牌公司、美国优尼科公司在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东海5个合同区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合同,合同四方将按照中海油30%、中石化30%、壳牌公司20%、优尼科公司20%的比例投资并享受收益。这一合同的签署,标志着我国拉开了大规模开发东海大陆架资源的序幕。

  2004年7月7日,日方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派出调查船逼近中国“春晓”油汽田进行为期3个月的所谓“勘探调查”。中国外交部对此事件立刻作出反应,通过外交渠道向日方提出了严正交涉,希望日本慎重行事。 而日本媒体则为这次日本政府到“春晓”油气田的行动叫好。8月7日,日本制定了“为确保蕴藏着矿物资源的大陆架的权益而尽早划定大陆架”的基本方针。

  与此前进行大陆架调查相同,日本政府再一次启动了“官民一体”的机制。一直在向政府要求授予试开采矿业权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公司(该公司是日本政府间接控股的一家上市公司,日本石油公团持有49.94%的股份)。于2004年收购了同样提出申请的“芙蓉石油开发公司”。芙蓉石油开发公司是富士财团(又称芙蓉财团)的丸红商社下属企业,此后更名为“尖阁石油开发公司”。

  在东中国海,帝国石油公司和双日商社的开发公司也向政府提出了矿业权申请。与此同时,日本双日公司(日商岩井商社、日棉商社合并)正在向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公司探询出手开发公司的股票事宜,日本在东中国海的石油天然气开发以“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和“帝国石油”两家公司联同相关综合商社为主体进行。

  帝国石油成立于二战时期。1941年,美国开始禁止出口航空汽油,日本军方迫于形势的需要,日本政府颁布了《帝国石油株式会社法》,将各公司的石油矿业部门进行整合,成立了一家“军需国策企业”──帝国石油公司,其目的就是为了确保日本战时的能源需求,确保日本陆海空三军的“能源命脉”。

  二战结束后,《帝国石油株式会社法》于1950年被废止,帝国石油公司随即以“民间企业”的身份出现,但实际上其“官制开发”的色彩相当浓厚。在上个世纪90年代起,帝国石油公司悄然启动了“全球抢油”计划,截至今年,帝国石油公司已经成功地在亚非拉美洲安营扎寨,介入了当地的石油开采。

  帝国石油公司除了出现在中国东海石油争端外,还很早就介入了中国南海油气争端。早在1978年7月,日本就与越南达成协议,就南海海底油气开发进行合作,与相关国家签订了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的合同。2004年10月,帝国石油公司成功地与越南合资开发油气田,并且联同三菱财团下属的三菱石油公司参与马来西亚的油气勘探开发。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越来越担心中国同它在世界上争夺能源,所以不断散布中国的能源消费增加,导致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暴涨,给世界经济复苏造成不利影响等言论。分析家认为,日本从半路杀出,不惜血本同中国争夺俄罗斯输油管道和天然气资源,到争夺东海海域的石油天然气,关键还是日本的利益之争。由于中国东海大陆架有着丰富的海底矿产资源,日本对这一地区的资源早已垂涎三尺,不会轻易放弃。

  中国与日本在挣夺天然气上游资源上,可谓是互有胜负。能源问题本来可能成为连接中日两国乃至东亚地区的纽带,如今却有可能成为割裂两国关系的利刃。特别是东海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涉及到两国之间的政治问题。中日政府和企业现在认识到了如果不改变目前的这种过度竞争或者冲突的局面,将会两败俱伤。因此,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日被称作“破冰之旅”,而在能源特别是天然气领域就如文章开头所描述的那样开始为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

  技术垄断确保LNG船运的优势地位

  在中日天然气资源争夺战,中国近年来在伊朗、印度尼西亚、非洲,甚至在俄罗斯均有“斩获”。但是天然气工程是一个上下游一体化发展庞大的系统工程,液化,车、船运,汽化和管道输送到上游气田开发,以及相关产业整个价值链环环相扣。日本财团企业除了在天然气开放以外,在运输、储存这一重要环节拥有绝对优势。以三井财团为例,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到日本财团在这一领域极强的竞争实力。

  液化天然气(LNG)船是国际上公认的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三高”产品,是一种“海上超级冷冻车”。 造船企业建造LNG船获得的营业利润率在15%上下,油船为10%,而集装箱船则不足10%。LNG船的主要核心技术为日本韩国的财团企业所垄断,但是LNG船的LNG存储技术和综合自动化调控技术仍为日本、法国、挪威所垄断。韩国虽然建造了大量LNG船,但上述两项关键技术则需要分别购买日本和挪威的专利。

  到目前为止,以三井财团的石川岛播磨重工为核心的日本4大造船企业联合体框架已经形成,他们在国际造船市场上推出的竞争战略目标,将不再是以中标的造船订单总吨数为标准,而重点是高附加值船舶的承造订单,如液化天然气运输船(LNG)、特殊油类和化工产品运输船、海洋油气勘探和开采生产设备项目等,以此确保日本第一造船大国的地位。

  与此同时,三井财团的石川岛播磨重工向韩国三星财团的三星重工转让液化天然气(LNG)船设计技术,两家公司于2004年3月16日签署了技术转让协议。根据协议,石川岛播磨重工向三星重工转让LNG船的LNG储罐设计技术。三星重工将建造和销售石川岛播磨重工开发的LNG船,至此石川岛播磨重工成功将造船订单居世界第一的三星重工拉入本阵营。

  石川岛播磨重工是日本最著名的重工业企业之一,是二木会(三井财团总经理会)的重要一员,他的前身是 1853年成立的石川岛造船所。他以造船业起家,以其机械、电机的综合技术力量取胜,目前石川岛播磨重工以成为集造船、飞机、重型机械、航空航天及军工于一身的大型企业集团。石川岛播磨重工在造船和海洋工程领域拥有极强的竞争力,可以建造各种超级大型油轮(VLCC/ULCC)、液化天然气船、散装货船、油轮、高速单体和双体客船,还可以建造驱逐舰等各型舰艇,并能生产高速燃气轮机和中低速柴油机,以及其他船用设备。

  三井造船是三井财团内专门从事造船工业的企业,总部位于东京,下设舰船和海洋事业本部、钢结构事业本部、机械系统事业本部、建筑工程事业本部、环保设备事业本部、技术本部等部门。在千叶、玉野造船厂已经实现了 CAD 系统综合,能够建造先进的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大型巡逻训练舰、潜艇救援船、科学考察测量船,以及液化天然气船和各种运输船等。三井造船专业性极强,技术实力雄厚,依托综合商社的市场能力,三井造船近年来在民用船舶领域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三井造船与三井物产2007年4月19日宣布,将联手开展在原产地对天然气进行固态化处理后再进行海上运输的业务,该业务采用“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NGH)”技术。日前,同属三井财团的这两家公司以共同出资的方式设立了公司,于4月13日设立了NGH日本(东京都中央区)公司,注册资本为1000万日元,三井造船出资8成,三井物产出资2成。新公司将沿用三井造船此前开发的NGH及固态化设备以及专用运输船的技术,进行实用化方面的调查研究,计划在固态化设备及专用运输船达到实用水平后,于2012年开展该项业务。

  在我国,政府希望作为能源供应的气体燃料份额从当前的3%升至2010年的8%,总共需要建造15艘至20艘LNG船,2015年前总共需要建造30艘至35艘大型LNG船。而中国仅上海沪东造船厂有能力造LNG船,技术合作方是法国阿尔斯通公司,2002年该公司与上海沪东造船厂达成协议,在中国共同生产建造LNG液化天然气船。中国船厂的LNG船的建造能力和技术水平,相比日本韩国财团企业还有明显差距。

  2006年10月,三井财团的另一重要成员“商船三井”的社长生田正治公开表示“液化天然气将会是日本未来能源运输主要增长来源”。商船三井作为三井财团的海运公司,在铁矿、煤矿、石油、天然气等天然资源的运送市场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商船三井独自拥有40艘液化天然气货运船,占全球LNG船总量三分之一。商船三井预计,2009年其公司拥有的LNG船从目前的54艘(含合有的船)将增加到78艘,比现在扩大4成。生田正治更表示“我们占有LNG市场最大的市场份额,中国是三井财团液化天然气运输的最大客户。”

  日本财团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

  综合商社积极运作海外和国内市场无疑为物流运输企业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而物流运输企业的发展又积极推动了船舶制造企业的成长,为企业的技术吸收和积累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作为系统工程,液化天然气(LNG)的价值链并非仅仅局限在液化、运输、贸易等领域,还涉及更为广泛的制造业领域,带动多个产业的共同发展。

  2003年6月,三井物产牵头日本的东洋能源工程技术和日本煤气两家石化企业、日本建筑工程公司、新日本制铁和住友金属等组成了企业联合体,自阿联酋的多尔宾能源公司拿到了一个大型的天然气输送管道建设的工程项目。一期工程是构筑卡塔尔至阿联酋的天然气输送管道线,其后将建设连结海湾周边国家之间的天然气输送管线系统。一期工程所需天然油输送钢管全部由日本的钢铁企业生产供货,建筑和石化企业担负施工建设和相关工程技术任务。另外,东洋能源工程技术和日本煤气两家企业组成的联合体,目前正在与伊朗协商承包伊朗天然气加工工程项目。

  日本三大综合商社三井物产、三菱商事和伊滕忠商事组成的联合体已参与阿曼政府的新建天然气项目,三家公司以出资参股形式与阿曼天然气公司建起了合作关系。这样,阿曼政府今后对天然气的开发生产和加工,三家公司都将参加,它们将向日本的钢铁企业、成套设备生产企业和石油化工企业采购项目建设所需设备和技术,请三井或三菱财团内的建筑工程公司施工建设。

  2007年2月19日,新日铁的官方网站登出消息,新日铁与三井物产一起,从MEDGAZ公司获得了连结法国和阿尔及利亚的天然气输送管线用高强度、深海用途的UO钢管(大口径焊接钢管)的订单。该管线横跨地中海,敷设的最大海底深度将达到世界最深的2160m,在这样深的海底应用高强度X70级的UO钢管在世界上将是首次。用于该管线的大口径焊接钢管的总量约为9万吨,其中新日铁的UO钢管将被用于包括海底最深处等部位,采用量约达到5万吨。

  在中国,日本财团这种跨行业的合作也非常明显。上海宝钢和新日铁作为三井财团的成员为其天然气船、天然气存储设施、天然气管道项目提供充足的钢材。上海宝钢三期工程从1978年开始历时23年生产设备和技术几乎全部从新日铁进口,上海宝钢的第一主导产品汽车板国内占有率50%,2006年销售量达到250万吨,其功臣是与新日铁合资的汽车板项目。

  说到上海宝钢是日本三井财团的成员时,可能有人会提出质疑。事实上,从去年出版的《三井帝国启示录》一书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现代日本财团的概念并非是控股公司对子公司的资本关系,而更多强调人脉关系、共同投资或相互持股而形成的利益共同体,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财团的综合商社和主办银行。以三井财团为例,他的综合商社是三井物产,主办银行是三井住友银行。在1999年中央电视台主持的财富对话节目中,我们看到这样的镜头:三井物产的社长上岛重二把上海宝钢的董事长谢企华称为老朋友,并把宝钢视为三井的成员。

  2002年7月29日,上海宝钢集团与日本三井物产公司签订一项综合合作协议。根据这项协议,双方以钢铁制品、半成品、钢铁原料、冶金设备、船舶运输及有关项目为主题,定期进行交流;在金融、信息、物流、中长期融资及企业资本运作等领域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努力开发可行性较大的项目。2002年12月2日,三井物产与宝钢集团签订合作协议,正式合作成立了上海宝井钢材加工配送公司。在5年内,合资公司收购或新建国内加工能力在10万吨以上的25-30家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建成中国最大的钢材物流合资公司,为宝钢客户提供个性化贴身服务。

  在中国的西气东输工程中,也闪动着三井财团的上海宝钢和新日铁的身影。上海宝钢以超过60%的供货量成为该工程最大的管材供应商。西气东输工程大约需要用钢182万吨,约有100万吨为螺旋管,82万吨为UOE管,其中很大一部分需要进口。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鹤林介绍:在UOE管上,除了舞阳钢铁公司提供的2万吨宽厚钢板用以自制JCOE管(UOE管的另一种压轧方式)外,其余的基本上是需要进口的。三井财团的新日铁公司的供应量就占到了中石油对外UOE管采购总量的25%左右,在其中拥有举足轻重的“话语权”。

  2005年1月,新日铁宣布,将开始推广用于运输天然气的X120级高强度UO管。新日铁称,由于该钢管具有较大的强度,因此适用于远距离高强度下天然气的运输。新日铁还补充,这一级别的UO管还可用于中国西气东输。在塔里木-上海天然气管道项目中案,东线工程全长2000公里,中国石油设备总公司(CPMEC)为该部分工程,自日本购进7万吨大型UO钢管,新日铁等日商作为供货主力。

  此外,日本住友财团作为三井财团的亲密搭档也在中国市场积极活动和布局。早在2000年6月,住友商事、住友金属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合资企业“宝鸡住金石油钢管有限公司”成立,年产12万吨石油天然气用的中径焊接钢管。2004年7月,住友商事向中国石油物资装备(集团)总公司出售的8000吨钢管在黄骅港交货,发运至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工地使用。2006年,住友商事、住友金属与中石油电子

商务部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从而确保及时准确把握中国石油企业进口钢管的市场情报。

  印尼东固LNG项目股东架构

  公司 收购前持股量(%) 完成收购后持股量(%)

  英国石油(BP) 37.2 37.2

  三菱商事 16.3 16.3

  中海油 12.5 17.0

  英国天然气集团(BG) 10.7 0

  日本石油 12.2 12.2

  KG 10.0 10.0

  印尼天然气(Muturi )公司 1.1 7.3

  注:印尼天然气(Muturi ) 公司由日商岩井与住友商事合资的日本天然气公司持有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