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全球央行可能将继续加息 货币政策依然宽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0日 00:23 金时网·金融时报
袁蓉君 虽然美联储已经近一年按兵不动,将联邦基金利率一直保持在5.25%的水平,但从总体情况看,目前全球仍处于货币政策紧缩周期中,未来各央行还有进一步加息的空间。远的不说,就在上周四,瑞典国民银行(央行)将基准利率提高了25个基点,分析家预计该央行很可能在本周再次加息25个基点。本月初,欧洲央行采取了18个月以来的第八次加息行动,而英格兰银行(央行)虽未加息,但在今年夏天继续实施紧缩政策基本已成定局,新西兰储备银行则宣布将官方利率提高至超过8%的水平。5月中旬,中国央行也打出“组合拳”,上调存贷款利率和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并扩大人民币汇率对美元的日交易波动上限。 即使是在美国,市场也已经逐步接受了美联储不会放松货币政策的预期,急剧下降的债市价格就是一个明显的征兆,利率期货则更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今年3月利率期货交易显示美联储将于9月份首次降息,12月份再次降息,而目前则显示全年利率将维持不变。 尽管几乎所有的央行都忙于加息,但经过仔细分析后人们会发现,目前全球的货币政策仍然偏于宽松。巴克莱资本分析家朱利安·坎楼提供的图表显示,在过去几年里,美国、英国、加拿大、中国、欧元区、印度和日本的官方利率一直低于名义GDP增长率。以此来测度,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相对宽松,是30年以来保持宽松政策时间最长的。随着央行不断采取紧缩行动,这种宽松状态正在逐步收缩但仍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在美国和加拿大,利率与名义GDP增长率的差距最小,而中国、印度的这一差距最大。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球通胀尚未大幅上涨,但一直将通胀视为头号大敌的各国中央银行家们却一点也不敢放松,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上周再次发出警告称,有必要抑制工资上涨。事实上,在欧元区最大经济体的德国,工资上涨速度一直在加快,已导致消费价格上涨。特里谢和英格兰银行行长默文·金都对货币的快速增长发表过评论。 对中央银行家来说,全球化使其履行自己的职责更加困难。过去,他们将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视为良性的东西,因为全球化导致大多数商品的价格下降且使央行的通胀目标变得更容易实现。然而,这些商品价格的相对下降可能被误认为是一般价格压力的下降,从而导致了货币政策的过于宽松。事实上,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石油和其他商品的价格上涨已成为全球通胀压力的根源之一。新西兰就是一个遭遇困境的典型例子。在解释本月初的加息原因时,新西兰储备银行行长艾伦·伯拉德将注意力放在了奶制品价格上。有数据显示,在过去6个月里,奶制品价格上涨了60%。涨价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奶制品的需求特别是亚洲的需求一直快速增加,但出口商的反应却相对缓慢,使供应未能跟上需求的发展;欧洲天气一直很糟糕,农民不再享受奶粉的出口补贴;各国大力发展生物燃料尤其是以玉米为原料的乙醇燃料,导致作为奶牛主要饲料的玉米价格上涨;澳大利亚干旱限制了当地的奶制品生产。 对于新西兰这个世界主要的奶制品出口国来说,价格上涨意味着其贸易条件的改善,但对伯拉德来说,这却意味着麻烦和头痛,上涨的奶制品价格将推高消费者价格指数,但影响力有限。更棘手的问题是由此增加的农村收入用于消费的话,则将在经济已经偏紧的时候扩大国内需求,加大通胀压力。尽管出口价格上涨可能会让本币升值并缓解通胀,伯拉德依然认为不断上涨的商品价格对通胀压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