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寻找下一个墨西哥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1日 17:58 《财经》杂志

  李昕/文

  墨西哥湾等区域掀起的深海开发浪潮,为人类延续“石油时代”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玛丽安博克柳(Mary Ann Buckelew)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每两周上班一次,往来办公地点乘坐直升机,然后回家休假14天。

  也许你以为这是一个功成名就、闲适惬意的公司高管独有的生活方式。实际上,她只是全球能源巨头壳牌石油公司(Shell Inc.)在墨西哥湾,新奥尔良东南130海里之外的Ursa号深海平台上的一名工程师。

  按照能源界的定义,一般将水深500米以内的海域视为浅海,超过这一水深标准则为深海。在Ursa号这个消耗了6万吨钢材的深海平台上,常年生活着大约150名工作人员。他们都是每两周轮换一班,每天工作12个小时。

  在旁观者看来,一个深海平台就像一座庞大的海上城市,仿佛抽象派绘画中才有的机械世界:它由各色长短大小不一的管道组成,孤独地漂浮在海上。巨大的轰鸣声不时从各个角落传来。行走其间,和在平地上一样,几乎感觉不到太多区别;只有站定时,才能感到微微荡漾,从而提醒你——这是在离陆地100多海里远的洋面上。

  早在1980年,博克柳就已经成为一名石油工程师。但直到11年前,她才来到这里。从最初只有10到20人作业的浅海平台,到墨西哥湾海上水深3800英尺(约1158米)处的庞然大物,这种反差无疑是巨大的。

  “深海平台的复杂程度和安全要求,都是原来的项目远远不能相比的。” 坐在控制台前,博克柳对《财经》记者解释说。

  在这浩瀚的深水之下,无疑也寄托着人们太多的梦想或者说憧憬。

  推迟峰顶出现

  1956年,石油地质学家哈伯特(M King Hubbert)曾经用一个钟形曲线,提出了一个令全世界倒吸一口凉气的预言——美国石油产量将在10年到15年之内达到峰顶,此后将不断下降。1974年,哈伯特更进一步将预言扩大到全球范围,认为世界石油产量在1995年达到峰顶。

  此后,这一预言就成为始终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剑”,那就是顶峰到底在什么地方?

  保罗罗伯茨(Paul Roberts)在《石油的终结》一书中,将欧佩克国家(石油输出国组织)峰顶出现的时间设在了2025年前,而非欧佩克国家很可能在2015年前就会达到这个拐点。

  以墨西哥湾的浅海石油产量为例。在1992年到1997年间,浅海产量维持在每天60万桶到80万桶(1吨相当于7桶)之间,但此后就开始逐年下降;到了2006年,产量已经下降到了峰值的一半左右。

  不过,深海开发突飞猛进,给墨西哥湾这个美国石油供应最重要的“后院”带来了新的曙光。从1992年的日产10万桶到2003年的95万桶,深海油田的产能增长了近10倍。

  无论从哪种角度审视,深海都将是墨西哥湾下一步开发的重点。1992年,该地区开发租约中,只有27%是深海水域;到2006年,这个比例已经达到了54%。也是在这14年间,矗立在墨西哥湾海面的深海钻机数量已经从最初的3个变为现在的30个。

  美国内政部矿产管理局今年2月发布的一份评估报告指出,到2010年,能源公司开采的石油将达到日产170万桶;加上各家公司宣布的新油田以及开发潜力,最高可达202万桶,其中将有超过75%为深海石油。

  2006年秋天,雪佛龙(Chevron)公司通过超深海勘探,成功地发现了一个巨型的大油田。这口名为Jack 2的深井,钻探深度达8452米,其中四分之三在海床以下。

  雪佛龙宣称这个油井储藏总量高达30亿桶到150亿桶之间。如果得到证明,仅仅这个油田,就可将美国石油产量最高提升50%。

  许多人相信深海之后的超深海(水深超过1500米)将是新的富矿。虽然这些领域一度被认为超越了极限,但科技的发展总会不断突破极限。雪佛龙的发言人米奇朱艾尔(Mickey Driver),就将Jack 2的钻探的开拓性和难度比作美国的“登月之旅”。

  “钻探到下第三纪(lower tertiary)岩层的时候,无论温度还是压强都达到了极限,没有任何现有的设备能供我们使用。”他对《财经》记者说,“我们使用的很多器械标号都是001,因为设计是全新的,专门为超深海制作。”

  深海油田的开发拯救的不仅是美国,或许还有整个陷入“石油依赖症”的世界。在过去十年中,全球几乎有一半的新增油气储量都来自深海。一些专家预计,这种局面有望再持续20到30年。

  根据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署的预测,很大程度上由于深海油田的贡献,全球石油产量的峰顶才有可能推迟到2035年。这或许将为人类实现从非化石能源的过渡和转型,赢得更多的“缓冲时间”。

  代价与奖赏

  每天早晚5点,Ursa平台上的所有当班人员都会召开会议,将未来12小时内的任务一一核对确认。此后工作人员各就各位,对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和检修。

  深海油气开发投资的计量单位,动辄上亿美元。让石油公司敢于承担高风险的是潜在的高额回报——深海油藏的丰富储量,还有最近几年不断上涨的油价。

  开发深海的第一步是竞标租约。美国深海油气资源归属联邦政府,由内政部的矿产管理局分管资源和出租,能源部则负责管理开发和生产。

  石油公司可通过竞标获得为期十年的合约,在此期间,如果能顺利找到油田并着手开采,则此后就能继续租用下去,并按照产量的一定比例向联邦政府纳税和上缴开采金。

  1995年,美国政府给深海开发提供了激励政策,为不同水深的项目制定了相应的减免开采金计划。两年前,国会通过了2005年能源政策法案,再次提高减免额度。两度激励之下,各大石油公司和中小独立公司竞相涉足深海。

  在拿到油田之后,石油公司就要着手勘探。首先是派出地震船,通过声波反射将租来的水域细细扫过一遍;然后采用3D地质成像技术,来分析可能存在油田的区域。

  在圈出可能的目标后,下一步就是开凿初探井(wildcat)。目前全世界具备3000米深水作业设备的钻探船不到15艘,在深海开发如此火热的今天,钻机严重短缺,导致租用价格一路上涨。

  “钻机每天的使用成本是50万美金。在深海,时间就是金钱。”雪佛龙的朱艾尔说。

  一个简单的对比,就可以说明深海开发代价之高昂。在陆地上开采一个油井,即使雇18个到20个人,24小时连轴干,总投资也不过两三百万美元。但是在距离陆地100多海里的洋面,光是打一口井的成本就是8000万美元到1亿美元,而且五个井里面或许有四个没有商业价值。

  如果一切顺利或者说幸运的话,在凿到石油后,石油公司会继续开凿测探井(test well)和评估井(appraisal well),对油井的产量、质量和开采难度进行分析。

  只有在石油公司对储量有了把握之后,真正的“掘金”行动这才正式拉开序幕——石油公司要大张旗鼓开始兴建海上平台。

  深海平台的单价,大多数在10亿美元以上。壳牌建设的第一个深海张力腿平台(Tension Leg Platform,TLP)Auger号耗资12亿美元,BP(英国石油)推出的世界最大的半潜式平台“雷马”(Thunder Horse)投资为10亿美元

  由于投入过于高昂,一份统计资料显示,只有油田总储量超过2亿桶,上述平台建设才能收回成本,并且进一步实现盈利。

  在墨西哥湾内,成百个平台漂浮在海面上,主体上突起的是租用的钻机。四个柱脚浮在水面,托起整个平台。柱脚是中空的,外壁和内壁之间是储水罐,管理人员靠调节其中储水量的多少来决定浮力的大小。海底蛛网一样的管道,将油气开采上来,输送到平台,进行油气分离之后,石油再通过管道送往岸上的储藏和提炼设备。而天然气部分输出,多余产量则通过管道再返回海底。

  曾经因建造速度快、成本节约而轰动一时的Ursa号,在投产八年之后仍然维持了每天15万桶以上的原油产量,以及4亿立方英尺以上天然气产量;而且,其预计开采的时限也比原来预计的延长了15年,将一直运行到2030年。

  “主要是因为注水技术、平行钻探、套管技术的成熟,大大延长了油田的开采寿命。”Ursa号运营经理乔恩昂温(Jon Unwin)对《财经》记者表示。

  更深,更广

  由于投资过于巨大,加上技术挑战复杂,绝大部分大型深海平台项目都是几家公司联合出资建设。以Ursa为例,壳牌占了45%的股份,作为最大股东来运营这个平台;此外,BP也占了23%,康菲公司(ConocoPhillips)和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则分别为16%。

  在深海开发中,技术挑战可谓无处不在。以墨西哥湾为例,其海床上覆盖着厚厚的盐层,容易将探测波反射回来,使得人们难以窥探下面是否含有油气构造。一直到近年来,依靠3D地质成像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处理速度的提升,地质学家才得以绕过盐层从而发现石油。

  变化莫测的洋流,也是一个棘手的难题。Ursa筹建时,原本打算开凿20个井口,但是其中九个却被浅水洋流冲走。壳牌不得不和合作伙伴在另一块区域加开油井,才得以保持产量的稳定。

  如果说深海技术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产业化探索,以及90年代的蓬勃发展,到今天已经相对成熟的话,那么向超深海域进军,仍然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和未知因素。

  虽然从2001年以来,墨西哥湾已经有22个超深海探索井,但该区域80海里宽、300海里长的下第三纪(lower tertiary)岩层并不好对付——高温、高压、储油结构相对分散。在海面2000多米的水下,钻探的油井深度最高可达8000多米。

  “近万英尺的海底下什么都有,火山口、盐层、洋流等等;在那里凿井,真是突破科技的极限。”一位美国能源部官员不无感慨地对《财经》记者评论。

  的确,正如矿产管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的那样,这时海底压强已接近1400个标准大气压,温度也高达华氏200度到400度间,现有的钻探设备很难承受这样的极端条件。

  正是由于种种挑战,虽然各家公司都在争相开发适应超深水的设备,超深海油藏也屡有新发现,但迄今开采尚未正式启动。

  由雪佛龙、壳牌和英国石油联合出资建设的超深海平台Perdido,将是墨西哥湾第一个超深海平台,计划在2010年投产,届时或许将真正掀开下第三纪岩层开采的序幕。

  全世界深海油气资源的分布,就目前所知,已经相当广泛。除了墨西哥湾,在南美洲东部、西非海域、北海乃至中国南海等海域,都已经发现有大量的深海油气构造。

  近年来,非洲的尼日利亚、安哥拉周边的深水项目,早已经成为壳牌、埃克森美孚以及英国石油等国际能源巨头搏杀的主战场。

  到目前,受技术水平限制,中国惟一的海上石油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还只能在水深不超过300米的地方作业;也就是说,仍然徘徊在深海油田开发的门槛之外。不过,中海油已经制订雄心勃勃的拓展计划,希望对现有的钻机进行改进后,很快就可以在1000米到1500米水深的海底开展勘探活动。

  2006年1月,中海油宣布以22.68亿美元现金,收购了尼日利亚130号海上石油开采许可证所持有的45%的工作权益。再加上南海可能拥有的庞大的深海油气储量,仅仅依靠合作公司的力量,显然已经难以满足中海油的胃口。

  虽然目前南海的探明石油储量只有70亿桶左右,但根据最乐观的预测,这个海域可能有超过2000亿桶的储量潜力。

  没有人知道,中国的南海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墨西哥湾。-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