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十年轮回 亚洲金融危机根源未除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9日 02:27 第一财经日报

  郭茹 于婷婷

  十年前,东南亚金融危机启动了东亚金融合作的进程;十年后,当年引起危机的风险因素仍然存在,甚至更为严重。东亚金融合作亟须在更广的层面展开。

  4月7日到8日,第三届“东亚思想库网络”金融合作会议在上海举行,会议主要讨论东亚金融合作与发展问题。据悉,会议形成的建议报告将成为东亚峰会有关内容的重要基础。

  金融风险更大

  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在发言中表示,与十年前相比,导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因素在今天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加重了。他指出,全球化金融市场中过剩的流动性和资产过度的美元化在亚洲市场表现尤甚。

  从1996年至今,亚洲银行资产总额从11万亿增加到30.7万亿美元,债券市场规模从5万亿美元增加到12.3万亿美元,

股票市场市值从7.4万亿美元增加到14万亿美元,流入亚洲市场的外资则从2500亿美元增加到5000亿美元,同时亚洲国家的外汇储备规模也不断增长,到目前已超过了3万亿美元。

  流动性泛滥呈现愈演愈烈之势。朱民进一步指出,流动性过剩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全球大量的资金充斥在债券、股票等金融市场上,而M1+M2仅占全球货币总供给的14%,这意味着大部分的流动性已经脱离了中央银行的控制,而掌握在市场手中。这将使得市场的波动性风险进一步加大。

  此外,在东亚,大约有90%的跨境交易是以美元计价和结算的,各国的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的比重占到了70%~80%。资产的“过度美元化”,导致了对美元货币的依赖,从而加大了美元

汇率波动的风险。

  “虽然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亚洲国家认识到了过度依赖美元的风险,然而,我们正在看到亚洲国家的货币又表现出依赖美元的趋势,”日本信用评级社主席、前大藏省副相内海诚在发言时说,“一些经济学家将有这种趋势的区域称为‘自然美元区’。”

  除了“过度美元化”,东亚国家还面临着货币期限错配的问题。

  朱民指出:“亚洲把长期投资投到区外,却引入了大量的短期投资,”“不断有钱流出亚洲市场,但很少在亚洲内部投资。”期限错配把亚洲国家置于巨大的流动性风险面前,一旦资本外逃,东南亚金融危机就可能重演。

  “10年前面临的风险,今天仍然面临同样的风险,而问题可能更加严重,”朱民说,“……每一秒钟,(亚洲市场)都面临着波动性的风险。”

  此外,财政部副部长李勇指出,亚洲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缺陷是间接融资比重高,区域债券市场不发达,货币和期限双错配问题严重,这构成易诱发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并降低了本区域资金的使用效率。

  “对亚洲而言,有‘两个依然’仍需要特别关注。”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冯国勤也强调指出。

  一是导致亚洲金融危机的根源没有消除,国际资本特别是“热钱”流动依然处于无序状态;二是东亚国际与地缘政治关系错综复杂,地区金融合作依然面临诸多障碍,为东亚地区经济金融的持续安全稳定运行埋下“隐患”。

  东亚金融合作亟须完善

  在这样的背景下,进一步推动东亚金融合作就显得非常迫切。

  2000年,东盟“10+3”国家达成《清迈倡议》,先后签署了16项双边货币互换协议。2003年,温家宝总理在“10+3”领导人会议提出“清迈倡议多边化、发展亚洲债券市场和建立区域投资实体”的三项倡议,以进一步推进东亚金融合作进程。

  据财政部副部长李勇表示,这些倡议在3年多来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目前在“清迈倡议”下,各方已签署17份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总规模达到800亿美元。2006年的“10+3”财长会也就启动清迈倡议货币互换的集体决策机制达成共识。

  在债券市场方面,“10+3”财长会议机制把发展亚洲债券市场作为了一项重要工作,并成立了六个工作小组,从资产

证券化、区域投资与担保机制、外汇交易与清算、评级体系等不同角度开展工作。目前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也在一些东亚国家成功发行当地货币债券。

  但总体来看,东亚金融合作的进程仍嫌缓慢。

  朱民认为,“清迈协议”建立的是“最后一道防线”,但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事前的防御机制。最好的做法是使亚洲货币投在亚洲本区域之内,投资于自己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完善区域内的金融市场,这样才能免遭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