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正文
 

美国最新报告称中印将成国际能源主要需求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5日 13:26 国际先驱导报

  

美国最新报告称中印将成国际能源主要需求国

报告认为,中国快速增长的汽车保有量将导致交通业能源需求持续快速增长。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提要】报告预测,国际石油价格将大幅波动,到2030年世界石油价格最低将为每桶34美元,最高将达每桶96美元

  国际先驱导报驻华盛顿记者王振华报道 近日,美国政府发布了2003年到2030年世界能源市场展望报告。在该报告中,美国计算能源消费与需求情况使用了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单位:以英国热量单位(British thermal units,Btu)即根据各种能源品种所产生的热量和
消费情况来计算能源的供与求。英国热量单位虽然让许多人听起来感到费解,不如多少吨煤或者多少桶原油来得直观,但是应该说这在计算能源需求方面是相当科学的。报告预测,以英国热量单位计算的全球能源消耗将以平均每年超过2%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将比2003年增长33.7%,而到2030年将比2003年增长71.5%。

  【小题】石油需求增长将下降

  在油价飚升的当前,人们最关心的自然是石油供需情况和价格。报告预测,到2015年全球的原油需求将从2003年的日均8000万桶升至9800万桶,升幅近四分之一。2030年将比2003年增加37.5%,增加到每天1.1亿桶。由于去年就预测到今后几十年里世界石油价格将持续上升,且价格估计方面留下了一定的余地,因此今年的预测价格仍保留在去年的预测价位上没有大的变化,即以2004年的不变美元价格计算,今后25年里世界

原油价格将从前年的每桶47美元升至每桶57美元的高水平。考虑到多种因素难以确定,预测也留下充分的浮动空间:预计到2030年世界石油价格最低将为每桶34美元,最高将达每桶96美元。

  要保持需求日益增长的世界石油市场的供需平衡,2030年时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必须每天比现在多生产1460万桶原油,非欧佩克国家的责任更大,须多生产2370万桶原油,约占增加量的62%。

  报告与去年相比比较明显的一个变化是:虽然当今石油需求的增长和价格的上升主要是由于各国经济增长所带动的,但是石油价格的持续走高将导致世界石油的需求增长放慢乃至逐步下降。今年的报告预计,到2025年全球的石油需求量为日均1.19亿桶,比去年的预测日均需求量减少了800万桶。2030年则进一步下降。此外,居高难下的石油价格也将使其他能源品种包括生物燃料、液化煤和液化天然气在价格上更具竞争力。比如,自从能源部从1990年开始发布能源展望报告至今十几年来,今年首次预计今后二十多年全球的煤需求量的年增长速度将超过天然气增长速度,分别为年均2.5%和2.4%。

  【小题】中印刺激未来需求

  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包括中国在内的经济迅速发展的国家的能源需求情况是美国能源展望报告中的重要内容。报告在分析今后20多年的能源需求前景时认为,世界能源需求增长主要是来自新兴经济国家,而其中最主要的又是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大国。报告中,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能源需求增长则远远低于亚洲发展中国家。

  报告预测,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水平今后将大幅度提高,估计到2030年,与发达国家在能源消耗方面的差距将缩小三分之一左右。其中中国和印度两个大国的能源消费增长量,将占所有非经合组织国家消费增长总量的一半左右。

  在商业能源消费(指商业以及其他服务业方面的能耗,最主要的是电力消费)方面,从目前到2030年,经合组织国家由于人口增长率低和能源使用效率的不断提高,将以每年1.1%的低速度增长。而非经合组织国家的商业能源消费的年增长速度则高达3.2%,其中增长最快的是中国和印度。

  世界能源消费的最大组成部分,即工业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将高于其他任何能耗领域的增长速度,2003年到2030年,年均增长2.4%。其中经合组织国家年均增长只有1.2%,而非经合组织国家的年均增长速度则高达3.2%,其中重要原因是由于经合组织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将高能耗产业比如钢铁工业转向发展中国家。

  报告还指出,2030年前,全球交通运输能源消费将以每年1.4%的速度增长。其中经合组织国家的年均增长速度仅为0.9%,非经合组织国家的年增长率将为2.3%。由于2030年中国和印度加在一起的年经济增长速度预计将高达5.8%,亚洲的汽车拥有量届时将超过美国,导致交通业能源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其中中国的交通能源需求年增长速度将达4.1%,印度的年均增速也将为2.9%。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