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正文
 

通货膨胀抬头 全球性货币政策转向紧缩障碍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8日 14:18 《财经时报》

  欧洲央行、日本央行和美联储面临的两难不尽相同。当特里谢、福井俊彦和伯南克一并紧缩眉头的同时,也给世界货币环境变化带来了不容小视的潜在变数

  □ 程实

  在世界经济复苏、油价飙升的推波助澜下,全球性通货膨胀再度抬头,货币政策由宽
松转向紧缩的戏目在各个国家不断上演。在逐渐习惯和接受这种政策转变的时候,一些不易察觉的潜在迹象或者说是逆流正蠢蠢欲动。

  3月2日和9日,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先后做出抉择,继特里谢波澜不惊的加息之后,福井俊彦也毫无悬念地宣布了日本宽松货币政策的终结。细致思量之下,政策转变过程中的微妙问题耐人寻味。

  孔子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对全球性货币政策转变中的潜在玄机,保有未雨绸缪的审慎姿态绝对不失为“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理性选择。

  欧元加息 后劲不足

  3月2日,欧洲中央银行宣布,将欧元区主导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达到2.5%,这是欧洲央行过去3个多月来第2次加息。

  问题在于,特里谢还能在加息之路上走多远?

  在经济复苏势头方面,内部纷纷扰扰的欧元区相比美日更显差强人意。根据欧洲统计局的最新数字,2005年第4季度,欧元区12国及欧盟25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分别增长0.3%、0.4%,同比增长1.7%、1.8%;2005年全年增长则是1.3%、1.6%,2004年这一数字为2.1%、2.4%.经济复苏的疲软意味着欧元区的通货膨胀较为温和,3月2日的欧元加息更大意义上是一种保持货币政策连续性的惯性操作。

  在经济表现乏善可陈的背景下,特里谢货币政策大棒的继续使用并不是一件板上钉钉的事情。

  日本央行 谨慎为上

  3月9日,日本货币政策会议结束,出人意料的是,日本央行并未选择加息,虽然8名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9名中有一名因病缺席)以7:1的投票结果,通过了福井俊彦提出的结束宽松货币政策的决定,但在利率问题上的犹豫不决还是让市场多少感受到了日本货币政策制定者内心的底气不足。

  必须承认,日本央行的这次货币政策会议实现了里程碑式的政策转变,但急于树立威信的福井俊彦却还是表现出令人吃惊的稳健。

  在宣布货币政策实质性转型的同时,日本央行做出一系列实质性的政策框架改变:货币政策操作标的,由银行流动性余额转向更具控制力的银行间无抵押的隔夜拆借利率;将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由“通过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转向更加直接、单纯的“维持物价稳定”;货币当局对“物价稳定”的理解,由晦涩艰深的表达转向更加清爽、简单的“合意通货膨胀区间”描述。

  这些政策框架的深层次改变增强了日本央行的独立性和透明度,这显然是在为后续加息做先期准备。但福井俊彦为何没在政界刚刚松口之际就大展拳脚,反而气定神闲地夯实基础?

  从3月9日货币政策会议结束后,日本央行在官方网站上放出的4篇政策公告中的措辞来看,“硬着陆”阴影的挥之不去束缚了福井俊彦的手脚,在日本经济复苏尚存疑点之际,中央银行并不敢贸然加速货币紧缩。

  应该说,日本经济2005年以来的强劲反弹为货币政策转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05年,日本GDP增长高达2.8%,在G7国家中仅次于美国,而2005年第四季度4.2%的增长率,甚至让美国也相形失色。

  内需增长稳定、工业投资激增让日本政界和经济界达成了共识:通货紧缩渐行渐远,走出零息时代的时机业已成熟。

  近来,日本央行行长福井俊彦、财政金融大臣与谢野馨、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安倍晋三、财务大臣谷垣祯一纷纷传递了支持加息的信息,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也表示,“由央行来决定何时转变其长达五年的反通缩货币政策”。

  但日本经济复苏尚存些许疑点需要时间加以甄别。2006年1月,日本出现过去5年里绝无仅有的贸易逆差,但很快就在2月回归为大量顺差,进口需求波动剧烈暗示了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尚不活跃,2005年就业增长仅为0.5%,且分布极不均衡,在东京人力短缺的同时,九州、北海道等地却是就业萧条。

  在表面光鲜、风险暗藏的经济背景下,日本央行被迫选择了谨小慎微的转变路线。也许在4月10日、28日或5月18日的利率会议上,福井俊彦还会谋定后动般地做出加息决定,但只要日本证券市场受到过大冲击,日本政界的巨大压力将迫使福井在货币紧缩道路上表现得更加保守。

  美联储 萧规难久随

  3月27日,美联储将召开伯南克时代的第一次货币政策会议,并几乎肯定会将基准利率继续上调25个基点,拉升至4.75%.这个判断要归于两个理由:一是从伯南克就职后的种种言论看,维持格林斯潘时代审慎有序的加息步伐是保障美国货币政策连续性的最优选择,在格老余威犹在的背景下,贸然改变加息节奏不仅有欠风度,更会给经济复苏带来潜在风险。

  二是从美国物价走势来看,在2005年体验了3.5%的狂飙之后,通货膨胀在2006年初表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1月的CPI(消费价格指数)上升0.7%,高于预期水平,虽然这个坏消息因核心CPI数据的表现温和而被淡化,但在暗流涌动之际,伯南克选择谨慎姿态抑制通胀的悄然抬头无疑是明智选择。

  问题在于,偏爱宽松货币政策的伯南克是否会一如既往地将加息进行到底?美国的利率水平正在接近预期中的“中性水平”,急于重建美国货币政策新规则的伯南克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考量加息政策的必要性。

  总之,3月的异动使得全球货币政策方向更加扑朔迷离。

  也许,对新一轮政策转变历程的理解应该由“一马平川”转向“道阻且长”,正像孔子所言:“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作者为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博士)


《财经时报》,中国人首选的经济周报!
全年定价:98元
电话订阅:010—87762866转8011、8017
网址订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59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