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易强
在加大科研投入上,美国不用多费脑子,它有的是钱。但是,在调整其他政策方面,它却举棋不定。这些政策包括FDI政策、外贸政策等。
哈德森研究所认为,与日韩等国的路径不同,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高科技
产业的发展,FDI(外国直接投资)功不可没。“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FDI是决定性的催化剂”。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FDI在中国的规模非常小,而且主要投向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在税收和其他方面给予优惠,鼓励FDI流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
目前,FDI的70%投向了制造业、IT和通讯业、机械业、汽车业以及医药业。FDI总量每年约有400亿到500亿美元,2004年达到创纪录的610亿美元。
与此同时,许多外企的研发中心,也都转移到了中国。这样的研发中心,2001年约有100到200家,到了2005年,增加到了大约700家。
在华盛顿的政客看来,FDI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的科技腾飞,从而给美国带来安全问题,因此开始提高警惕,并在各种场合警告外企“小心”。
欧盟上周公布的《欧盟2005经济回顾》,对此也有所涉及。不过欧盟承认,FDI带来的R&D支出很小。
更为重要的是,FDI的R&D支出,主要是独资公司完成,而非通过合资公司。因此,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政府才提出“自主创新”战略。
中国外贸结构的变化,同样引起华盛顿的警惕。
根据美国的计算方法,在2004年,中国的外贸额比2001年增长了一倍,超过日本成为第三大贸易国。哈德森研究所警告国会,如果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中国将在5年内成为第一大贸易国。
在中国的外贸出口结构中,成衣和纺织品的份额,已经从1990年的27%,下降到了当前的15%。与此同时,“高科技产品”的比重在逐渐上升。
在1998年,就高科技产品账户(ATP)而言,中美双边贸易是平衡的,大约都在60亿美元。但到2004年,美国ATP出口到中国仅仅增长到90亿美元,而从中国进口却到460亿美元。
巨额的对华贸易逆差,反衬其保守的高科技产品贸易政策,这实际上已经说明,美国在对华“技术限制”方面,一直不遗余力。虽然它更愿意把这一矛盾转移到中国的纺织品领域。
哈特森研究所悲观地预计,在2005年财年,双边ATP贸易仍将失衡。“中国作为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国的形象已经迅速成为历史。”哈德森研究所一位研究员对《财经时报》说。
目前,在调整对话贸易政策上,国会山基本分成两派,一派主张在WTO框架下,维持以往的贸易政策;另一派则主张,在ATP方面,向中国施加更多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