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正文
 

专家指俄经济处最关键时刻 未来发展有四条道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1日 16:33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1月1日电 据俄罗斯《真理报》报道,俄专家认为,现在俄罗斯处在最为关键的历史时刻,有机会确定其在未来世界的位置:成功复兴还是彻底堕落。

  俄宏观经济分析和短期预测中心日前公布一份题为《俄罗斯经济长期趋势》的预测报告,分析2020年前俄经济发展可能选择的4条道路,强调战略发展道路的选择将最终决定届时俄是成为一个经济帝国还是平庸小国。

  中心首席专家别洛乌索夫指出,今后15年,对俄来说,威胁和机遇并存,现在俄有难得的机会成为世界经济力量中心,成为全球经济中的一极。90年代没有这种可能,过了2025年,这种机会将不复存在。现在,世界经济进入纵深转型时期,主要表现形式为能源作用重新定位,地缘政治集团化重新洗牌。俄迎来这一历史时机,现在俄经济相对稳定,世界能源价格上涨使其国民生产总值迅速窜升,在国际舞台上有着独特的竞争优势,特别是能源、科研、过境和农业潜力。

  当然,俄经济未来发展也将面临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主要是政治不稳定、人口问题(民族灭绝威胁、人口老化、公民健康状况恶化)、生产资源损耗。宏观经济和短期预测中心报告指出,今后15年俄可能遭遇3场大的危机:

  第一场危机可能会在2007-2008年爆发,主要原因是议会和总统选举。可能导致国家体制合法性降低,国家垂直管理体系削弱,社会分裂加剧,造成社会紧张。还有可能受邻国军事冲突影响,如果2006年入世后市场开放,大量中小企业生存状况恶化。

  第二场危机爆发时间预计在2011-2012年,主要问题是人口持续减少导致民族灭绝、人口老化、居民健康恶化,使国家社会负担急剧增加,劳动力短缺。与此同时,技术储备枯竭,出口潜力下降,进口压力增加,农业生产资源损耗,住房和公共设施服务问题严重,教育和医疗卫生人才短缺。

  第三场危机预计将在2015-2017年爆发,主要是可能出现新的致命的安全威胁,削弱的国家无力对抗。与此同时,医疗卫生和人口领域状况继续恶化,技术落后,高利润的自然资源储备耗尽,3000万俄罗斯人陷入贫穷境地。

  别洛乌索夫指出,国家显然要充分准备,积极应对这些挑战。报告分析了今后15年国家经济发展可能选择的4种基本模式:

  最基本的发展模式是超级工业现代化,主要措施是利用现有竞争优势,实现规模生产和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形成中产阶级,进行社会改良,联合欧洲邻国形成军政和经济同盟,创建卢布区,在各个领域实现超级工业现代化。

  第二种模式是全球化冲刺,与极端自由主义者的观点类似,其代表人物是丘拜斯、盖达尔和现政府经济集团。主要措施是最大程度地开放市场,鼓励竞争,放弃所有没有

竞争力的民族经济领域,保持社会经济分化。专家认为,这种模式风险较大,效果未必令人满意。

  第三种模式是经济孤立主义战略,推动力量是民族爱国主义者,要求放弃加速实现俄罗斯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自力更生,实现生产现代化,限制进口,采取更积极的社会政策,加速社会经济分化。别洛乌索夫认为,这种发展模式不能充分发挥俄经济相对优势,在国际

能源和运输项目中过于消极会削弱原苏联空间内围绕俄罗斯进行的地缘政治融合进程。   

  第四种模式是能源孤独,保持现在以原料出口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内部成品市场完全对外开放,加深社会经济分化,最小程度地干预世界进程,完全拒绝卢布区。专家认为,这种模式将会使国家沦落为一个平庸国家,随着油气开采和出口速度的放慢,经济潜力下降,前景悲观。

  显然,《俄罗斯经济长期趋势》报告事实上是在宣传超级工业现代化的未来发展模式。别洛乌索夫指出,如果按照这种模式发展,2012年前俄可进入第二梯队发达国家,赶上希腊、韩国、西班牙、以色列、葡萄牙的经济发展水平。2020年前,俄可能进入世界7大国俱乐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9400美元。

  别洛乌索夫强调,现在俄必须为未来经济发展做出原则性选择,要么采取必要措施,消除各种威胁,充分发挥优势潜力,争取在与其他力量中心谈判时的主动地位,要么什么都不做,坐等2025年后俄成为其他国家的资源附庸。(山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0,2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