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阴影不散 加息风暴将席卷全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30日 12:28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程实 来源:中国经营报 经济繁荣总会给物价稳定带来不容小视的潜在影响。近几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整体向淡,通货膨胀似已销声匿迹。但2005年世界货币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和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为通货膨胀加速输入了源源动力。市场恐慌地发现:通货膨胀已经席卷而来。
一场以加息为主旋律的全球性货币紧缩正在悄然上演。 通胀席卷而来 通货膨胀一直是宏观经济世界令人头疼的专业名词,而著名的“牙膏效应”传神地描绘了通货膨胀产生和控制的不对称性,“通货膨胀就像是牙膏,挤出来容易,挤进去难”。 在美国,9月份PPI(生产价格指数)上涨了1.9%,CPI(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了1.2%。在过去的12个月里CPI飙升了4.7%,达到了1991年以来的最高峰。令格林斯潘无比尴尬的是,在其即将卸任之际,通货膨胀状况比他1987年上任时还要糟糕。 在英国,通货膨胀率在过去一年里已经由1.1%跃升至2.5%,这一数字不仅超过了英格兰银行设定的2%的警戒线,更是创下了1996年以来的最高纪录。欧元区9月份的通货膨胀率也远高于欧洲央行的目标值。 在整个G7,所有国家的平均通胀率预计为3.2%,这是13年来的最高点。除去消费物价水平一直缓步下降的日本,所有国家的平均通胀率约为3.7%。物价稳定已经受到了通货膨胀的强力挑战。 货币紧缩蔓延 牙膏已经挤出来了,剩下的事情就是怎么去收拾它,避免一塌糊涂的境况恶化。 但各国央行很多人并不认为通胀已经卷土重来,在他们看来,暂时的物价上涨不过是石油危机推动下的“货币幻觉”,而在长期中,真实的物价水平并不会受到这些短期幻觉的任何影响。他们衡量所谓“真实通货膨胀”的指标就是核心CPI,即过滤掉能源、食品等短期波动噪音后的通货膨胀水平。这一指标实际上并没有发生太多变化。 紧盯核心CPI的传统操作规律受到公众和学者的质疑。有人甚至调侃地讽刺道:“如果你不吃不行,那么通货膨胀的确在发生”。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市场分析师认为,不管核心CPI如何平稳,央行都应该对CPI上升做出反应。 在通胀抬头的市场背景下,央行行长们抛弃了紧盯核心CPI的桎梏,形成了紧缩货币的全球性共识。于是乎,一场“加息风暴”席卷全球,“负利率时代”渐行渐远。 在美国,美联储第12次加息已经无可避免,让利率水平回归既不刺激经济、也不抑制经济的“中性水平”是格林斯潘及其继任者的不二选择。在欧元区,欧洲央行迫于经济压力长期将利率水平维持在2%,但近来,特里谢已经多次表露出加息的暗示。英国央行近日也表明将更多关注通胀、较少兼顾经济增长的政策主旨。甚至在亚洲,货币紧缩也是暗流涌动。韩国央行进行了3年来的首次升息操作,日本也流露出近期提高利率、紧缩货币的意愿。 中国宜相机而动 中国在这场通胀阴影下的全球性货币紧缩中扮演的是一个什么角色呢?这显然要一分为二: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以及世界对中国的影响都不可忽视。 一方面,从通货膨胀视角看,中国显然是一个很好的“全球物价稳定器”。尽管世界各国对中国贸易产品的价格低廉颇有微词,但从实际情况看,中国舶来品的相对低价有助于抑制进口国国内商品价格的上涨,对通胀的抬头具有抑制作用。从政策视角看,中国经济增长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动力来源,也为各国央行紧缩货币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条件。在“新经济”一去不复返之际,如果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国引擎”动力不足,那么各国央行将陷入两难:提高利率将面临经济“一刹就死”的尴尬,而降低利率通胀势必难以遏制。 所以,对于通胀阴影下的全球性货币紧缩而言,中国因素的影响意味深远,只有在中国经济稳健增长的间接影响下,反通胀的世界战役才更可能获得胜利。 另一方面,在全球性通胀抬头之时,中国却出现了通货紧缩的些许迹象,通胀已经不再是关注的焦点。但我们不能就此放松对通胀的警惕。毕竟通胀具有传染性,通过国际贸易、资本流动这些经济纽带,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必将对中国物价稳定带来潜在影响,对此抱有未雨绸缪的审慎态度显然不失理性。而且,虽然中国央行已经进行了一次加息操作,但中国的利率水平还是相对较低,在世界加息浪潮的间接推动下,虽然短期内加息可能性不大,但让利率水平稳健回归中性将是大势所趋。因此,中国政府需相机而动,选择合适的时点进行货币政策调整。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