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缺失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9日 18:51 财富时报 | |||||||||
文/左 右 这是一个精神缺失的年代。就连营销也不能例外,在媚俗的眼光中,逐渐丧失自我,找不到北。 精神的丧失往往带来两个极端的东西。
首先是自恋。怀着浓厚的意淫情结,像皇帝新衣中所寓言的那样,赤裸着从长安街走过,旁若无人,心中暗自得意:穿着衣服行色匆匆的人都是些傻X。 其次是无原则的偶像崇拜。神化偶像,是国人容易上瘾的事情。当特劳特在媒体上开讲区隔的时候,营销人也就羞于谈差异化了,张口闭口也是区隔。 自恋体现在营销人身上,就是一种所谓的本土化特质,洋人的东西都是狗屁,什么4P,什么4C,都是一种玄学,不适合土生土长的国人。自恋情结造就了各成门派的成百上千的策划精英,他们如占山为王的草寇,江湖气很浓,谁都不服谁。 另一个偏执就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科特勒在中国捞了多少钱,谁也没有算过,就连他的弟弟也一夜之间成了世界著名营销专家,在其分身法术但也不能眼看着让白花花的银子丢了时,就让弟弟串串场子。 言归正传。精神缺失在ELP行业也有表现。 首先是广告战。在央视上,好记星、e百分、诺亚舟就像是参加选美比赛但已失童贞的女孩,拼命地与观众要混个脸熟。广告战带来的非理性,就是企业并不是真得想把一个产品做成品牌,然后通过品牌拉动消费,把品牌的印记深深得植入消费者心中将企业做成百年老店。他们只是想在选美的舞台上露露自己的婀娜身姿而已。 其次是价格博弈。从营销学的观点出发,没有一块钱打不倒的消费者,降价是快速取得市场占有率的最佳手段。价格战显然能够形成一个产业的高度集中,但往往也能将一个产业做死。 好记星的老总杜国楹今天是咸鱼翻身了,据说在北京花了几百万元买了一栋别墅。一个产品造就一个亿万富翁的神话再度重演。有钱了,精神就不会缺失吗?谁也不会拍胸脯做出一个肯定的回答,要是那样,人们肯定认为他会是一个白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