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昆 发自北京
继印尼央行与日本央行签署新的货币互换协议之后,东南亚国家联盟(下称“东盟”)内部也开始酝酿将原有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规模扩大一倍,以此保证对该地区货币形成有力的支持。
印尼央行新闻发言人RizalDjafaara近日对该国媒体表示,印尼央行已经与泰国、新加坡、柬埔寨等国央行签署协议,将货币互换规模提高一倍,由之前的10亿美元增加为20亿美元。该人士表示,提高货币互换规模将有助于支撑各国的外汇储备,保持该地区国家的汇率稳定。
新加坡央行也对此作出了回应,并称东盟货币互换协议规模翻番的决议在今年稍早已经达成。
近日,亚洲开发银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办公室高级主任PradumnaBRana也在一次论坛上表示,亚洲国家应该逐步加强目前的货币互换框架,包括提高协议规模,以保证更多的资金可用。
据悉,在《清迈协议》的有关框架下,现在已经达成17个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总规模达到525亿美元。在《清迈协议》之下,只有20%的资金可以在不参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意见的情况下自主运用,亚洲开发银行官员希望这一幅度能够提高到30%。
此前不久,日本和印尼签署了新的货币互换协议,将其货币互换规模由30亿美元扩大到60亿美元,旨在支持印尼盾走出颓势。同时,印尼央行还表示愿意与中国、韩国签署新的协议。
“货币互换机制还远没有到达成熟的阶段,到底能发挥多大的作用需要实践的检验。”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何帆表示,目前建立的是双边货币互换机制,今年以来在对《清迈协议》进行重新审定的过程中,基本的倾向是扩大互换规模,放松与IMF贷款的联系。
“有关方面提出建立多边货币互换机制,或者是建立伞形的互换机制,将多个双边协议联合起来,这个主要是为了减少受援国与其他国家分别进行谈判的困难。”何帆表示,目前货币互换的资金运用与IMF的贷款挂钩,之前已有人士提出扩大该机制资金脱钩运用的幅度,譬如从10%左右提高到15%。
“该机制启动的条件要求比较严格,关键在于亚洲国家能否建立起比较有效的金融危机预警机制,而不是依赖IMF等国际机构的事后贷款来救火。”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