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正文
 

中美第四轮纺织品磋商留下的不仅仅是遗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 09:24 经济参考报

  中美两国的贸易官员们在北京就纺织品贸易问题进行的磋商尽管从预定的两天延长到第三天,最后还是无果而终。这个结局使翘首以待的千百万中国纺织行业员工感到遗憾。

  有中欧6月份在最后一分钟达成协议在先,人们普遍对这次磋商寄予厚望。特别是近几天因配额限制而造成大批纺织品积压欧盟海关,市场纺织商品短缺,引起零售商和消费者的不满,分析人士认为这一出人预料的后果应该会对此轮中美磋商产生积极影响。但结果却
并未如人愿。

  双方的第四轮磋商从结果上看固然没有达成一致,但谈判还将继续。或许,问题的实质是:即使双方达成一致,也只是治标而未治本。

  中美

纺织品贸易摩擦的根源在于美方没有认清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发展趋势。发展程度不同、收入水平不同的国家并存,必然导致跨国家跨地区的产业转移,美方以保护国内纺织企业为由对中国纺织品实施限制措施,本身就是逆潮流之举。

  这种全球化已经充分体现在中国纺织业中。在中国纺织企业内看到的景象往往是中国的纺织工人开动着德国的机器,用美国产的棉花生产出优质的纺织品。

  美国该好好反省自己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上的失败。按照中国加入WTO协议的有关规定,现在被美欧频频挥舞的“242条款”到2008年也将失去效用,美国纺织企业如果一味躲在保护伞下而不进行产业调整,届时将更加难以应对市场冲击。

  相反,中国在这方面为世界作出了表率。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很多产业都处于相对劣势,如银行业和汽车业。然而,中国政府充分理解加入WTO以后来自国际竞争的冲击,以高度的紧迫感对弱势产业进行改革,对金融业等关键行业的改革进度设立了严格的时间表。这使得中国政府能够既按照WTO的规定逐步开放市场,又不至于使国内产业遭受严重冲击。

  体现在纺织品上的贸易保护主义是极度短视的行为,最近因配额限制而造成的欧洲市场纺织品短缺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即使美国的进口来源地比欧洲多,其结果也仅仅是程度不同而已,为保护主义买单者照样是零售商和消费者。

  公平竞争,尊重市场力量,是国际贸易和经济往来的精髓。近年来,中国的市场化进程正逐步加快,并一直以高姿态迎接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在走向国际市场的同时,中国也向世界贡献出了自己的市场。中国的电信、汽车、金融、物流、饮食乃至

房地产行业,都已成为跨国公司重要的利润来源。

  中国纺织品出口的

竞争力主要源自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但应该看到,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中国不会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而且,来自发达国家的众多投资者不也正在享受中国低廉的劳动力吗?

  美国在纺织品贸易上表现出来的保护主义是对WTO规则的滥用,是违背公平贸易规则的。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发言人8月31日说,面对亚洲新兴的经济体,欧洲需要更新观念。从中美两国经济贸易的大局出发,美国也需要进行观念的转变了。

  作者:徐兴堂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