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印度记者 陈继辉
印度议会8月23日以口头表决的方式批准了政府提交的《全国农村就业保障法案》。根据法案,印度政府今后将每年斥资4000亿卢比(1美元约合43卢比),确保印度7.2亿农村人口中每个家庭每年都能获得100天的就业机会,并领取政府发放的工资。国大党(英)主席索尼娅·甘地在法案获得通过后向议会致辞时表示,该法案是新政府《最低共同纲领》的进一
步延伸,意在使印度经济增长“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和平等性”,并借此“让广大农民享受到经济改革的好处”。
按照要求,印度中央政府将连同各邦一道,在全国200个农村地区通过修建公共设施、制造手工产品等途径,争取每年有100天的时间,让每个农村家庭中有一名成员参与那些不需要复杂技能的工作,且以每天60卢比的价格支付工资。在此基础上,这一做法将在未来5年内进一步向全国600个农村地区推广,农民将能够通过这些收入来解决全年温饱问题。
新法案规定,60卢比是中央政府提供就业的工资底线,谁都不得在向农民支付报酬时低于这个标准,如果各邦的法定标准超过60卢比,则要相应地“水涨船高”。另外,如果政府未能按照承诺提供相应的就业机会,农民则可以不用工作而获得大约相当于原工资一半的“失业补贴”。为了确保这项法案能够顺利执行,印度中央政府要求各邦尽快成立国家就业保障基金,由非政府组织来监督并协助《全国农村就业保障法案》的贯彻。
作为辛格政府经济改革计划的一部分,这一法案早在去年12月便由团结进步联盟提交议会审议。但法案遭到反对党印度人民党的强烈批评和指责,认为国大党(英)此举只是在借“扶贫”之名谋取一党私利,为其将来的选举争取民意支持。印度人民党的议会领导人卡莱恩·辛格表示,该项目一旦付诸实施,政府每年的投入大约相当于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然而对于参与该项目的每个农村家庭而言,每天却只能得到20卢比。但国大党(英)一直坚持立场,在长达8个多月马拉松式的辩论和妥协当中,该法案先后经过了52次修正,最终以否决印度人民党提出的反对提案而获得议会通过。
尽管政府在推行这一法案方面显得踌躇满志,但部分媒体对其能否取得实效表示担忧。从目前情况看,所需的巨额资金以及如何创造出就业机会是政府面临的两大难题。新法案规定,各邦政府要在将来的扶贫项目中负担10%。然而,越是农村人口集中的邦越贫困,根本无法负担如此庞大的财政支出。另一方面,印度人口有65%都在35岁以下,失业率则一直徘徊在7.8%左右。目前,印度农村人口高达7.2亿,即使每个家庭安排一个人去工作,也需要创造至少6000万个就业机会。任务非常艰巨。
除此之外,该项目涉及的巨额拨款也引发人们对于滋生腐败的忧虑。政府此前曾制订过“工作换食品”计划,与《全国农村就业保障法案》性质大体一致,但计划实施多年未有明显成效,大笔资金付诸东流。因此,新的项目全面铺开后,资金能否顺利到达农民手中,还是个未知数。
(本报新德里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