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正文
 

滞胀冲向亚洲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0日 09:34 《财经时报》

  高油价下,东方国家央行的行长们,首先遇到了他们最大的敌人——通货膨胀。但与通胀一起随着高油价而被输入的经济减速压力,使行长们空前感受到货币工具的沉重

  □ 本报记者 鲍迪克

  油价的混战依旧在继续,现在的局势,是半年前未曾预料的。

  在从8月8日至12日的四个交易日内,多方先后突破了每桶64、65、66和67美元四个“战术价位”,而在此前的3个季度里,空方已经先后丢失了40、50、60美元的“战略高地”。

  场内的角色各怀心思。在亚洲各国,货币政策的决策者们眼下正面对亚州金融危机后最大的困惑,且就来自不断爬高的油价——就像它曾经牵动西方国家的神经一样。

  通胀压力加大

  高油价下,东方国家央行的行长们,首先遇到了他们最大的敌人——通货膨胀。

  7月,泰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较去年同期上升5.3%,创下了7年来最高通货膨胀率;印尼也在上半年超过了8.8%的两年内高点。

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也感受到了通胀加快的脚步声,这些国家上半年或前7个月的通胀幅度,基本都上升了一到三个百分点,达到了最近6年的高点附近。

  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以及结束了连续四个月CPI同比和环比回落趋势的中国,绝大多数石油进口依存率较高的发展中国家,都明显感受到了压力。

  国际

石油价格的上涨,无疑是发展中国家这一轮通胀的罪魁祸首。今年前7个月,泰国柴油零售价格已累计翻了一番,也制造了本国CPI上涨量的大半。

  路透社援引荷兰合作银行(Rabobank)亚太研究部主管朗布莱茨的话指出:“(亚洲)各央行长期以来第一次面临这样的抉择:要不要跟随美联储行动?要不要升息?”

  如果是前几年,亚洲的行长们很容易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升息是对付通胀最有效的手段,美联储的连续加息,也为亚洲各国升息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但这一次,亚洲6年来第一次感受到了手中货币工具的沉重。因为这些或贫或富的“贫油国”,在进口高价石油的同时,不仅输入了通胀,也输入了经济的减速甚至衰退。

  经济动力受阻

  按照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的估计,如果每桶原油的价格上升10美元并且持续1年,那么世界经济的年增长率会减少0.5个百分点,其中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年增长率会减少0.75个百分点。亚洲开发银行(ADB)则指出,油价每升10美元,美国和西欧的经济增长率要减少0.2个百分点,日本的增长率要减少0.4个百分点,日本外的亚洲经济增长会减少0.8个百分点。

  这与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张岩贵教授的测算结果不谋而合,在油价突破60美元时他说:“油价上扬将使发展中国家的实际GDP增长至少减少两个百分点,发达国家可能在一个百分点左右。”

  专家们的测算结果主要依据是:全世界接近40万美元经济总产出中,石油销售额就约占3.5%。如果以50美元的为基准价,每10美元的涨幅(20%),就会带动7‰的全球经济成本的增加。今年的平均油价如果以60美元计算,已经比去年增长超过45%。

  这个模式中,也清楚地解释了“油价对发展中国家影响远大于西方国家”的直接原因:本国经济对石油依存率的不同。

  滞胀风险增加

  前两次以油价暴涨为特征的石油危机(1973-1974;1979-1980)之后,西方国家把石油需求大的产业大部外包到海外,这些行业在其国内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正在缩小。

  而接受了西方国际产业转移,正处于“二次重化工”阶段的亚洲国家,经济对石油的依存率普遍超过西方国家两倍以上。例如中国和泰国,这一指标分别是美国的2.5倍和3.8倍、日本的9倍和13倍、欧洲的5倍和8倍。

  但这绝不等于说发展中国家消耗和浪费了数倍的

能源。以具体产业比较,差距其实很小。比如公路交通和钢铁工业,中国单位产出的耗油量仅仅比美国高10%到15%。对石油的依赖,主要是因为产业结构的不同。

  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耗能产业的同时,也转移了由此带来的高污染。现在人们知道,这也随之转移了高油价的风险。

  30年多年前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在西方国家引发了“经济滞胀”——低增长和高通胀并存。现在,这种滞胀也可能正在向亚洲国家“转移”。

  亚洲各国的央行,在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已经不同程度地丧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现在,“滞”与“胀”的两难境地,将再次考验他们的智慧。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