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晨峰律师谈《反海外贿赂法》和“337调查”
叶慧珏
●《反海外贿赂法》对中国企业的制约主要在于,即使中国企业的领导受贿,美国的竞争对手也可能通过《反海外贿赂法》影响中方与美方合作伙伴之间合约的效力
●337条款的法律官司比反倾销措施更难对付,反倾销最糟的结果是提高关税,而337条款最严重的后果将禁止产品的进口和销售
●繁荣的市场离不开规则约束,中国企业在拓展海外业务时一定要清醒意识到法律界限问题,积极应对西方法律,惟有如此,才能充分展示中国企业优质的发展潜力
中国企业到海外发展,会不会无意间触犯美国的《反海外贿赂法》?美国的“337调查”对中国企业有多大影响?日前,上海100强企业活动组委会聘请美国优秀华裔律师余晨峰为首席法律顾问,余晨峰在席间解答了记者有关如何避免在涉外商务活动中触碰法律“礁石”的问题。
界定自身行为是关键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都在逐渐开拓海外业务,迫切需要涉外商务的经济法知识。余晨峰律师表示,美国对中国商人有一定的“刻板印象”,对中国企业在美国的商务活动会给予更多的关注。这主要体现在《反海外贿赂法》(FCPA)和《1930年关税法》第337条款两大法律问题上。
《反海外贿赂法》颁布于1977年,尼克松因水门事件去职之后,在公众的强烈要求之下,美国对非法政治捐献和洗钱活动进行调查,颁布了此法。《反海外贿赂法》的主要惩罚对象,是那些为了获得或者保持生意,而向外国政府官员、政治家或者供职于外国政府控制的机构人员行贿的美国公司或个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及中国参与签署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我国政府承诺有司法合作以及协助的责任。余律师认为,《反海外贿赂法》对中国企业的制约主要在于,即使是中国企业的领导受贿,美国的竞争对手也可能通过《反海外贿赂法》影响中方与美方合作伙伴之间合约的效力。
尽管美国对可能卷入受贿案件的中国政府官员并没有司法管辖权,但是,案件一旦进入诉讼阶段,法院就有可能会强制当事人披露行贿细节,这样涉嫌受贿的人员难免身陷其中。一年之前,朗讯中国区总裁戚道协和他的3名同事被指控为可能的行贿方,涉嫌违反《反海外贿赂法》,被迫辞职。
国内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不可避免会遇到不公平竞争的问题。对此,余晨峰说:“对于国内企业而言,首先要了解法律内容,必须清楚意识到自己的涉外商务行为是否在《反海外贿赂法》允许的范围内,并且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权益。另外,当真正遇到此类诉讼时,应当积极应对,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积极应对“337调查”
余晨峰特别提醒欲往海外,尤其是美国出口销售产品的国内企业,注意“337条款”以及随之派生的“337调查”。“337条款的法律官司比反倾销措施更难对付,反倾销最糟的结果是提高关税,而337条款最严重的后果将禁止产品的进口和销售。”余晨峰说。
美国“337调查”因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条而得名。“337条款”明确授权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在美国企业起诉的前提下,对进口中的不公平贸易做法进行调查和裁处。若判定事实成立,美国海关将禁止该批产品的进口,特定企业的相关产品乃至全行业的相关产品都将无法进入美国市场。“337调查”是继反倾销、特保后美国针对中国的又一把“利剑”。
余晨峰表示,337调查行动的严重性在于它不仅适用于一个企业,也适用于所有同类产品。一旦“337调查”证明进口产品有侵权事实存在,无须证明美国国内产业确实受到损害,涉案产品无论来自源头生产厂家还是其他分销商,将一律禁止进入美国市场,是一道“永久排斥令”。
仅今年前几个月,ITC启动调查的11个案件中就有5个涉及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比例非常高。“337条款”的确是中国企业拓展海外销售市场的巨大“礁石”。
“应对337调查,精通世贸规则的高级专业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另外,企业应当加强市场调研,积极避免反倾销立案,及时调整出口价、控制产品向敏感市场出口的数量。对该国本身产品影响较小,倾销裁决成立的可能性也小。”余晨峰建议。
据余晨峰介绍,过去10年中在337条款案件中充当被告的中国企业很少抗辩,而且大部分没有出庭,中国企业目前还没有养成聘请律师、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涉外纠纷的习惯。
余晨峰说:“繁荣的市场离不开规则约束,中国企业在拓展海外业务时一定要清醒意识到法律界限问题,积极应对西方法律,惟有如此,才能充分展示中国企业优质的发展潜力。”
|